新闻写作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注意得分点。
简述题:主要考察知识点,回忆、叙述。
简析题:除了知识点,也要结合新闻传播的实际,新闻写作的实际,结合自己的具体的例子。
综合实践题:根据一段文字资料或一段数据表格,写出不同的导语、不同的标题。
倒金字塔结构的写作:完整的消息稿。
不要忘记标题。
关注微博写作,点到为止。
知识点
1.新闻导语
1)定义: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
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般由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任何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结果提要或高潮。
2)任务:
开门见山,尽快报告新闻事实,使人“一眼便知。
”
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
为全篇定音。
3)基本要求:
必须有实质性的内容
将最具新闻价值、最具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炼字炼句,力求简短
4)导语的类型:
直叙式:一目了然、叙述方式
描写式:绘声绘色
特写式:局部透视全貌
议论式:对事实进行议论,引发读者共鸣
对比式:矛盾反差的两方面或个体
悬念式:“卖个关子”
5)导语修辞技巧:P169
设问、拟人、借用、对比、直呼、排比、惊警
2.新闻背景
1)定义:是指新闻中与主题新闻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况、环境条件以及新闻产生原因和注释性方面的材料。
2)新闻背景的穿插:
要为表达主题服务。
恰到好处,简明扼要。
要有助于消息立体化。
背景材料的位置是灵活的。
3.新闻价值
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兴趣的素质。
包括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真实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
4.时间要素最近点原理
最近点内容:导语中安排的何时要素通常都应是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点”。
“最近”指导语所选择的那一个“时间点”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时间的最近点。
使用要求:跟踪新闻事件的发展、挖掘今天新闻的依据、披露消息来源。
5.新闻由头
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
新闻由头出现在“消息”的新闻体裁中,也是使旧闻成为新闻的桥梁。
6.解释性新闻
充分运用背景材料、说明事物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的分析性报道。
是典型的分析性新闻,典型的深度报道。
写作要求:
(1)把原因作为高潮和重点,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反映出事情的来龙去脉(2)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点明事物的意义、特征
(3)要有大背景意识,将新闻事件放到一定的历史之中去观察、分析其必然性。
从而揭示它对明天的含义,以预测和展望吸引读者
(4)从比较对照中揭示本质。
7.述评新闻
1)定义:以夹叙夹议的方式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以叙述新闻事实为主,同时围绕新闻事实做若干分析议论,评价新闻事件的性质或解释事件的内涵与发展趋向。
2)类型:
事件性述评,就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评论,更接近报道,也更要写好事实。
非事件性述评:例如就社会问题、工作问题、思想问题等进行的述评,评的成分更重。
8.消息的背景的类型,各自的作用都有哪些?
1)类型:人物背景、环境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2)作用:①烘托和深化主题;②说明事件的起因,阐明时时发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③补充有关事实,弥补新闻事实的不足部分;④注释新闻事实,开拓视野,传播甚至是增强新闻的可读性;⑤巧妙的表达记者的观点。
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2.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3.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4.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5.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具有可读性。
6.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9.用事实说话
通过客观的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
或者说是记者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些事实里,让受众通过事实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是“事实”与“观点”的结合。
Why:事实是新闻的本原,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最符合受众需要。
10.新闻写作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处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怎么运用、选用材料?)
(1)善于联想。
通过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其他一件或几件事实关联起来陈述的方法,暗示与引导读者进行联想,从而得出结论。
(2)善于对比。
通过背景材料进行对比与衬托,横向或纵向都可以,有助于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
(3)不同的背景材料表现不同的观点。
选什么样的背景材料,反映出记者观察考虑问题的不同出发点与立场。
(4)综合立体地使用背景材料加大说话的深度和力度。
11.结构通讯的原则有哪些?
一:以事实为本原则
二:表现主题为本原则
三:简洁清晰原则
四:均衡对称原则
五:跌宕起伏原则
12.事件性消息和非事件性消息的题材上的差异及其具体处理的基本要求
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
消息是报道事件的首选体裁。
基本要求:
事实要交代得一清二楚
勿做表面文章
见事见人,以人的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关照事件结果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慎重报道恶性事件。
非事件性新闻是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近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
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等。
基本要求:
对比、显现,要求通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揭示其变化、问题性、新闻性。
量化、集中,将事象加以概括和集中。
以点带面,纵观全局。
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13.新闻角度的选取方法,结合事例说明这种方法及运用。
新闻角度:表现新闻事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从事实的某一侧面表现新闻主题的最佳角度。
方法:
1)以旧见新找角度
新闻报道中年年重复的老题材,例如农业报道中的春种秋收,交通报道中的春运冬运。
所以新闻报道时可以联系旧闻,通过对比突出现在。
2)以小见大找角度
比如在报道某个大主题时,可以通过小人物或小的入手点进行报道。
例如春节时,可以报道普通人一家的春节来体现年味和人民的日子变好了。
3)虚中觅实找角度
指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
4)逆向思维找角度
比如全国政协妇女讨论会上不谈妇女问题。
5)发散思维找角度
不仅注重报道事件本身,还要发掘它的意义、体现的问题。
6)统摄思维找角度
比如京深沪,谁做技术创新的领头羊一文,以上海为聚焦点,着重写了上海怎么办的问题。
7)全局高度找角度
比如以长江上游仍在砍树的报道,揭示全国,有全局意识,和全国性的警醒意义。
14.网络新闻写作的主要的形式,对其中的形式做一些个案的举例分析。
1)超文本结构的写作,超链接打破了传统信息文本的线性结构,超文本写作由主体和超链接两部分组成,用超链接,可以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扩展;
2)动态写作:传统的消息的写作是一次完成,而网络信息由于时效性的需要,可把写作过程变成一个动态过程,如“文字直播”的方式;
3)多媒体化表现:在同一报道中,将文字、声音与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