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蒹葭》

《蒹葭》

·
诗 经 秦 风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内容上分为“风”(160篇)“雅”(105 篇)“颂” (40篇)三部分;与《诗经》的表现手 法“赋、比、兴” 合称为“六义”。
《诗经》六义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 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宫廷用于 祭祀的歌词。 “赋”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比者,以彼物比喻此物也。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 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艰 险又弯曲。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陆地中。
画面美
由蒹葭、白露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凄美、凄清、苍茫、朦胧的画面。
情感美
在追求者身上我们 感受到了人类怎样美 好的情感? 为爱勇敢追求的热烈 爱而不得的哀伤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s溯ù h洄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仿佛水中央。


méi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chí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z沚hǐ 。
追寻
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使整首诗歌有一种旋律美、音韵 美。
更充分地抒发追求者在困难 重重的情况下仍然对于伊人执着、 坚贞的情感。
课堂总结
诗歌开篇通过写 蒹葭、白露 两种景物,塑造了一 幅 凄清、苍茫的画面,表现了追求者对伊人 执着、坚贞 的追求,但又有可望不可即的 失落、惆怅 ,从而体现 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为爱勇敢追求的热烈、爱而不得的哀伤。 《蒹葭》结构上多采用 重章叠句 的表现手法,体现了诗 歌的 音韵美 。


距离可望不可即
、 惆

路途遥远、艰辛、曲折
、 伤

追求者上下求索去追寻伊人
对 爱

追求者是一个执凄清、朦胧的画面有什么联系?
情感与画面合二为一,凄清、朦胧的画面 更加渲染出情感的哀伤。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伊人”的理解。
可以把“伊人”视为一种美好事物的 象征,她既可以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段刻骨 铭心的爱情,也可以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 却无法实现的理想,还可以是我们的一种 信仰,一份期盼,一个甜蜜的梦。
明确大意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凝结成霜。我所怀念的心 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 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 啊,她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又险又高。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高地。
布置作业
1.背诵《蒹葭》 2.积累《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特点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 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 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其节奏感和音韵美。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 声、穷貌。
正音释义
本义:所说的;
jiān jiā
引申义:所爱的、所思念的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音韵美
重 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章
句式相同,中间换字 叠 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