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模板范文美术

教案模板范文美术

教案模板范文美术
【篇一:美术教案范本】
美术教案
课题:《废物利用》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将会了解什么叫做废物利用,以及废物利用与美术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欣赏和简短评述废物利用作品,能够制作废物利用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热情,形成对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了解废物利用和学会做简单的废物利用作品
教学难点:废物利用的制作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ppt各种废物利用的作品。

2.学生准备:废品(杂志纸,卡纸)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图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常规组织
二.导入新课:1.
2.
3
4.
5.
6.
三.新课讲授:
(一)概念
1.回想生活中是怎么处理这些废品的?(学生回答)
2.
3.
1.请同学们结合废物利用的好处思考一下废物利用与生活的关系。

2.展示生活中的废物进行改造之后再利用的图片(塑料颗粒做的桌子,废弃纸盒做的收纳盒等),作为学生理解的参考。

3.播放垃圾分类的广告,帮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价值,以及与生
活的关系。

3.幻灯片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利用废品制作的美术作品图片,结合
讲解,带领学生学会欣赏。

4.教师展示出已经做好的作品,给学生传阅,通过接触各式各样的
废物利用美术作品引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三)制作
1.请同学们结合看到的废物利用作品,说一说废物利用制作要点
(发挥创造力,结合想象,善于利用身边的物品)
2.播放一段简短的废物书签制作视频,同学们仔细观看总结制作步骤。

3.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同学们通过自己想像,根据废物的特性,
制作美术作品。

4.教师来回巡视,看学生是否有操作上的困难,给予学生一定指导
和帮助。

5.根据作品完成情况,选取手工比较好的、作品有创意的几位同学,展示作品,讲解设计思路。

6.其他同学点评,根据学生所讲,教师进一步点评,巩固废物利用
概念与制作。

7.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换想法意见,充分体验废物利用过程中的乐趣。

四.布置作业:
要求:根据这节课所学和同学们平时的生活经验,材料不限。

教师总结:学习生活,也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好好学习,板书
设计:
一.常见废物:二.废物概念:无利用价值
三.废物利用概念:重新利用
四.利:环保美观,提升利用率
五.步骤:
六.情感升华:
【篇二:美术教案范例】
美术教案范例
【篇三:中学美术课课时教案--范例】
中学美术课课时教案
授课年级:七年级授课时间:2010年5月6日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的类型:美术欣赏评述课
课题: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教材分析】
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中,体会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
是许多
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

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
现的主题是不
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他们所体现的思想
内涵和艺术性
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通过本课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
审美能力和分
析作品的能力,以及用口头或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感受的能力。

通过对表现
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
正确的价值观
念。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作品了解不同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作品体现的不同思想内涵。

2、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艺术作品体现的思想内涵。

2、如何表达欣赏作品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习用具的准备情况,教科书是否带齐。

二、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
播放音乐
提问:请同学们听听看,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哎哟嘿~~~(纤夫在拉纤时发出的声音)
2、在音乐中是通过这种节奏来表现劳动的,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艺术家是如何
表现劳动场面的,怎样表达劳动情感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教授新课
(一)提出课题: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二)欣赏作品
1、出示作品《在激流中前进》
提问: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理解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

为此,作者曾先后到三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
搜集创作素材。

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
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

作者运
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出的惊人力量
和百折不饶的精神。

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和船工们沉着稳
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2、请同学们再看书上另一幅也是表现劳动人民在船上的画面《清明上河图》
(1)提问: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理解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盛景象的、具有重
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作。

全画内容大体分的是三段,教
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

一艘满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

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
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的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
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的通过虹桥。

相映成趣
的是,大船过桥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下众多的行人。

他们都在聚精会神的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

桥上桥下相互
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

虽然画中人物都
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组件画家对
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底。

(2)出示《清明上河图》全图
老师讲解:
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舟
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市区街
道的繁华场面。

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3)出示作品,用作品《在激流中前进》与《清明上河图》作比较学生讨论:1、从画面描写的环境,人物的动作表情上来比较,这两幅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否相同?
2、从画面的安排与表现手法来比较这两幅画分别是怎样来表现主
题的?
教师归纳,补充
(三)欣赏作品
1、出示作品《牛耕》
思考:这幅作品反映的是什么时代的劳动?给你留下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2、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幅作品,出示作品《捣练图》
老师讲解《捣练图》全图
《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制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

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按制练的工序分成三组;右边一组描
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

中间一组秒下
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连拉直,另一妇女再用
熨斗熨平,在她对面有一女孩拉着正在被熨平的白练。

另一个淘气
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在中间和左边两组人物之间有一个小
女孩蹲在地上,用团扇在扇炭盆。

十二个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
静适宜。

3、出示作品《捣练图》与《牛耕》作比较
学生讨论:1、这两幅作品中的人物是否属于同一阶层?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这两幅作品所用的手法是否相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教师
归纳,并补充砖画的作用
《牛耕》: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

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

再如,画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墓砖画:就是在墓碑前用颜料在砖头上面画画,再经过烧制后,它
就不容易褪色了,它的作用是用来陪葬的。

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
阶级厚葬之风俗盛行,流行在墓碑前画一些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
劳动的场面,墓主是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
奴役。

四、复习巩固
通过以上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我们都知道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劳动。

那老师要问一下同学们,为什么历代艺术家都选择“劳动”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作品《钢水汗水》和照片,最后请同学们想一想:艺术作品中
的劳动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有什么不同?
五、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对比,你觉得这堂课给你最大
的感受是什么?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美术作品是在现
实基础上加以提炼,加入画家的主观情感表现而成。

那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所以,同学们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认真观察,勤于表现,用我们的双手描绘美好的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