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瓦尔凳湖(节选)·课文精讲1.文本全解。
(1) 作者简介《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梭罗(1817 — 1862) ,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1833 — 1837 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 — 1840 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
他与爱默生的交谊独厚,1841 —1843 年,他曾以友人和助手的身份在爱默生家待过一段时间,并受到爱默生的鼓励和思想的影响。
1845 年,他就单身只影,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 年才回到康城。
1848 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1849 年,他完成了一本叫做《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
差不多同时,他发表了一篇名为《消极反抗》(On Civd Dmobedience) 的极为著名的、很有影响的论文。
1854 年,出版《瓦尔登湖》。
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尔登湖·》的影响越来越大。
1860 年末,梭罗由于不肯取消一次约定的讲演而得了严重的感冒,后来转为气管炎,最后变成急性肺结核,后来病情恶化,于1862 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4 岁。
(2) 基本解读。
《瓦尔登湖》是一部文笔细腻优美、风格清新流畅的散文随笔。
在梭罗看来,城市生活是令人厌恶的,在那里,人的生命被物质享受消磨掉了。
为了物质生活的享乐,人们终日疲于奔命,生活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1845 年,他单身只影,住进了在瓦尔登湖边自己盖起来的木屋。
梭罗正是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才来到林中投入这种实验生活的,他并非存心抵制现代文明。
在这间木屋里,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不是逃避人生,而是在探索人生。
他在《瓦尔登湖》的第二章“隐居之原因”中,说:“我隐居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
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妙,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是枉度此生。
生命是如此宝贵,我不想枉度人生;除非有这种必要,我也不愿听天由命。
我想深入生命,摄取其精华。
我想借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赘疣;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
生命如是无核之果,我也必将此大哀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
” 《瓦尔登湖》便是他这段生活与思想的真实记录。
本文节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湖”。
文章细腻地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
文章一开始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环境等情况。
接着细腻地描写瓦尔登湖的颜色,随着远观近看,四季流转,气候变化,湖水呈现不同颜色,让人觉得奇妙无穷。
之后,又反复描写了湖水的清澈纯净。
在这里,一切都是纯洁无瑕,自然本色,未经任何污染。
作者娓娓道来,使人觉得作者之心与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
瓦尔登湖之景随着季节的流转而变迁,而作者之情却始终如一。
纯净的湖水正是作者心境的反映。
在这纯净的世界中,倾听松风天籁,静观山光湖色,玄思妙想,从容悠然,人可以贴近自然,省悟内心,享受生命,完善自我。
最后一个段落,作者感叹随着世事的更替,曾在湖边饮用过湖水的部落一个又一个消失了,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
这个早已存在的瓦尔登湖被人遗忘了,但它依然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瓦尔登湖》中的描写充满诗意的情趣。
它没有华丽的语言,一切都只是平平道来,就像瓦尔登湖那样平淡、感性和透明,给人视觉神经的冲击和心灵感受。
只有当作者涤除了所有尘世的杂念,与瓦尔登湖的自然之美融为一体,才能对那一泓如许清澈的湖水的体察做到细致人微,并且充满着诗意,给人宁静致远的力量。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通过对瓦尔登湖“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描写思考人类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理想家园。
参考答案:文中所描写的湖水的颜色尽管有很多变化,但都不是湖水本身的变化。
视角的转移、天气的变化、湖水深浅不同,给人多种颜色变化的视觉感受,其实湖水本身是清澈五色的,以至于·连鲈鱼的横行条纹都清晰可辨,你会感到这种鱼是逃离尘世,到这清静世界定居的”。
掉到湖中的斧头,“如果不把它吊上来,它会一直保持这个姿态,直到斧头烂掉”。
“大概陆陆续续有不少部落在湖边饮用过湖水,连连赞叹不已并测试它的深邃,接着又随世事的更替,一个又一个消失了,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一个天也没漏掉! ” “坚持着自身的纯洁”,其实寄托着梭罗的人生理想。
“或许上溯到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之时,那个天的早晨,瓦尔登湖已经存在于天地间”,人们已经遗忘了瓦尔登湖的存在,但它依然是那么清澈纯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先进”,为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速发展而倾倒,对物质的追求日益显露。
可这就是人类的理想家园? 就是人们的精神归宿? 梭罗住进瓦尔登湖边,过着一种简朴的生活,这应该也是要“坚持自身的纯洁”。
(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本题的主旨是欣赏《瓦尔登湖》中的描写手法。
参考答案:例子:而瓦尔登湖更为出奇,甚至站在同一点上,湖水也忽蓝忽绿。
俯仰于天地之间,它同时兼备了两种颜色。
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近湖边,看见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绿,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作者没有直接抒情,但在这些描写之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明净无尘,悠然自得的心境。
因为只有在心中毫无杂念而与自然融为一体之时,才可能静观瓦尔登湖的水色如此细微的变化;几乎不需要什么华丽的形容词,就把湖水颜色的变化描写得充满情趣。
作者之心与自然之物交融,正所谓“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王国维语)(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更深入的思考。
参考答案:《黄山记》的作者主要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其第二部分回顾人们登黄山的历史,目的也是要说明社会发展了,古人不能去的,今天已不再是艰险。
作者要说明的是“文明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人在大自然的面前充满着自豪。
而《瓦尔登湖》的作者却是强调回归自然,他不是要存心抵制文明,而是要对人类的理想家园作深入的思考。
学生赞赏谁的态度,都应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
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谓战胜自然,并不表明人类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
人离不开自然,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在理解所谓回归自然的问题时,要让学生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必然的,是不可阻挡的,,但人类的文明发展不应该以毁坏自己的家园为代价。
应该思考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类应该怎样诗意地栖居于地球。
3 、相关资料。
《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
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
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
我要告诉你的是,在你的心静下来以后,你就会思考一些什么。
在你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时,你才有可能和这位亨利·梭罗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
这位梭罗先生是与孤独结伴的。
他常常只是一个人。
他认为没有比孤独这个伴儿更好的伴儿了。
他的生平十分简单,十分安静。
1817 年梭罗生于康科德城;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3 — 1837 年) ;回到家乡,执教两年(1838 — 1844 年) 。
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 — 1843 年) ,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
到1845 年,他就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 年才回到康城。
1848 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1849 年,他完成了一本叫做《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 的书。
差不多同时,他发表了一篇名为《消极反抗》(On Civil Disobedience) 的极为著名的、很有影响的论文。
按字面意义,这也可以译为“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
后面我们还要讲到它。
然后,到了1854 年,我们的这本文学名著《瓦尔登湖》出版了。
本书有了一些反响,但开始的时候并不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
1859 年,他支持了反对美国蓄奴制度的运动;当这个运动的领导人约翰·布朗被逮捕,且被判绞刑处死时,他发表了为布朗辩护和呼吁的演讲,并到教堂敲响钟声,举行了悼念活动。
此后他患了肺病,医治无效,于1862 年病逝于康城,年仅44 岁。
他留下了( 日记)39 卷,自有人给他整理,陆续出版,并有多种版本和多种选本问世。
他的一生是如此之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
也可以说,他的一生十分不简单,也毫不孤独。
他的读者将会发现,他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而且是精美绝伦,世上罕见。
和他交往的人不多,而神交的人可就多得多了。
他对自己的出生地,即马省的康城,深感自豪。
康城是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首义之城。
他说过,永远使他惊喜的是他“出生于全世界最可尊敬的地点”之一,而且“时间也正好合适”,适逢美国知识界应运而生的、最活跃的年代。
在美洲大陆上,最早的欧洲移民曾居住的“新英格兰”六州,正是美国文化的发祥之地。
而正是在马省的康城,点燃了美国精神生活的辉耀火炬。
小小的康城,风光如画。
一下子,那里出现了四位大作家:爱默生,霍桑,阿尔考特和他,梭罗。
1834 年,爱默生定居于康城,曾到哈佛大学作了以( 美国学者》为题的演讲。
爱默生演讲,撰文,出书,宣扬有典型性的先知先觉的卓越的人,出过·一本《卓越的人) ,是他的代表作。
他以先驱者身份所发出的号召,给了梭罗以深刻的影响。
在爱默生的推动之下,梭罗开始给《日晷} 杂志寄诗写稿了。
但一位要求严格的编辑还多次退了他的稿件。
梭罗也在康城学院里作了一次题为{ 社会》的演讲,而稍稍引起了市民的注意。
到1841 年,爱默生就邀请了梭罗住到他家里去。
当时爱默生大肆宣扬他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聚集了一班同人,就像办了个先验主义俱乐部似的。
但梭罗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先验主义者。
在一段日记中他写着:“人们常在我耳边叮吟,用他们的美妙理论和解决宇宙问题的各种花言巧语,可是对我并没有帮助。
我还是回到那无边无际,亦无岛无屿的汪洋大海上去,一刻不停地探测着、寻找着可以下锚,紧紧地抓住不放的一处底层的好。
”本来梭罗的家境比较困难,但还是给他上了大学,并念完了大学。
然后他家里的人认为他应该出去闯天下了。
可是他却宁可回家乡,在康城的一所私立中学教教书。
之后不久,只大他一岁的哥哥约翰也跑来了。
两人一起教书。
哥哥教英语扣数学,弟弟教古典名著、科学和自然史。
学生们很爱戴他们俩。
亨利还带学生到河上旅行,在户外上课、野餐,让学生受到以大自然为课堂,以万物.为教材的生活教育。
一位朋友曾称梭罗为“诗人和博物学家”,并非过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