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产生的非构造变动的构造特征称为沉积岩层得原生构造.2、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称为岩层3、层理是沉积岩中最普遍的原生构造,是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等特征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4、确定岩层面向:变异层理标志: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层面原生构造标志:波痕、泥裂、雨痕、冲刷面、地面印模生物标志5、整合接触:地层的连续接触平行不整合:上、下地层的产状基本一致,但二者之间缺失一些时代的、地层的接触关系。
角度不整合:上、下地层之间不仅缺失部分地层,而且上、下地层的产状也不同。
6、不整合存在的标志:沉积方面(底砾岩、古风化壳、剥蚀面、重矿物组合突变、岩性岩相突变)地层古生物方面;构造方面;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7、不整合形成的时代:以不整合下伏地层中最新一层的时代为下限,以上覆地层中最老一层的时代为上限,其间缺失的那部分地层所代表的时代就是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8、岩石的变形方式:岩石变形的基本形式是线变形和角变形,由它们组成了五种基本的变形方式:拉伸、压缩、剪切、弯曲、扭转9、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和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拉、压、剪),均匀变形又分为非旋转变形(拉、压)和旋转变形(剪)。
10、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是变化的,这种变形为非均匀变形(弯曲、扭转)。
11、张裂和剪裂是岩石破坏的两种形式12、岩石的变形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断裂变形阶段。
13、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1、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颗粒硬度越大,岩石硬度越大,碎屑岩中颗粒细棱角不明显,基底式胶结的岩石强度高,具有层里则易滑形成褶皱,不具层理易断层,空隙裂隙发育降低强度。
2、围压:增强韧性提高强度、弹性极限;3、温度:随温度升高强度弹性降低,韧性增加;4、溶液:韧性提高,强度降低;5、空隙压力:压力大,强度低;6:时间:施力速度与重复受力、蠕变与松弛。
14、构造应力场:地壳内某一瞬时一定范围内的应力状态。
按其研究对象的规模可分为局部、区域和全球构造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的表示:定时、定向、定量15、古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利用褶皱和断层进行测定,利用共轭剪节理进行测定、利用构造缝合线进行测定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测量方法:震源机制、压裂、应力解除法和地形变测量。
16、赤平投影:表示物体的几何要素或点、直线、平面的空间方向和它们之间的角距关系的一种平面投影。
要会画各种构造的赤平投影。
17、褶皱:层状岩层在各种应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系列连续的波状弯曲现象称为褶皱。
褶皱要素:核部、翼部、转折端、枢纽、轴面、轴迹、顶(线)和槽(线)。
褶皱分类:产状分类:直立褶皱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斜歪褶皱倾角相反倾角不等倒转褶皱倾角相同,一翼倒转平卧褶皱一翼正常,另一翼倒转翻卷褶皱里卡德分类:直立水平褶皱近于直立枢纽水平直立倾伏褶皱近于直立倾伏角10-80倾竖褶皱近于直立近于直立斜歪水平褶皱倾斜近于水平平卧褶皱近于水平近于水平斜歪倾伏褶皱倾斜倾伏角10-80 斜卧褶皱倾斜倾伏形态分类:平缓褶皱120-180开阔褶皱70-120中常褶皱30-70紧闭褶皱5—30 等斜褶皱 0-5 转折端形态:圆弧褶皱尖棱褶皱箱形褶皱挠曲和构造阶地 形态关系分类:协调褶皱平行褶皱平行弯曲,真厚不变同曲率中心半径不同。
相似褶皱:半径同不同中心不协调褶皱牵引构造 平面形态分类线状褶皱长:宽>10:1 长轴褶皱 10:1-5:1 短轴 3:1-5:1 穹窿 <3:1的背斜 构造盆地 <3:1的向斜 褶皱的组合类型:剖面上有复式褶皱和隔档式、隔槽式褶皱;平面上有雁行式褶皱和S反S褶皱。
18、纵弯作用的特点:纵弯褶皱作用是指岩层受顺层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褶皱的过程;19、弯滑作用:多个岩层在纵弯褶皱作用过程中,上下坚硬岩层之间的层间滑动;各单层有各自的中和面而整体没有,各相邻层面相互平行,褶皱各部位厚度大致相等;相邻岩层的层间滑动方向为各相邻上层相对向背斜转折端滑动,个相邻向斜向向斜转折端滑动;坚硬岩层之间的塑性层常形成不对称的层间小褶皱,其轴面与上下岩层所夹的锐角指示相邻岩层的滑动方向。
20、弯流作用:岩层内部物质流动而形成褶皱的作用;大部分发生在脆性厚层之间的塑性层;层内物质流动方向一般是从两翼流向转折端,形成顶厚褶皱或相似褶皱;当软硬互层的岩层受到顺层挤压时,硬岩层仍形成平行等厚岩层,软岩层因流动而形成顶厚褶皱。
21、褶皱的形成机制:纵弯、横弯剪切和柔流褶皱作用。
22、影响褶皱的因素:层理和厚度对褶皱形成的影响,层里将岩系分层易于滑动弯曲,层面限制,岩石物质沿层卖弄塑性流动呈现褶皱;无层理时,岩石只伸缩不弯曲,因此呈层构造是岩石形成褶皱的必要条件。
厚岩层形成曲率小波长大的平缓开阔褶皱,薄岩层形成曲率大波长小的紧闭褶皱。
岩石力学性质对褶皱形成的影响:基底构造对盖层褶皱的影响:23、褶皱形成时代的断定:如果角度不整合面以下所有地层发生褶皱而以上没有,即该褶皱形成与下伏最新地层之后,上覆最老地层之前(与角度不整合同时代)如上覆地层也褶皱,这下伏地层至少发生过两次褶皱。
另外还有岩层厚度分析法和同位素年龄测定法。
24、节理:岩石受力发生破裂,两侧的岩石沿破裂面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断裂构造。
25、构造节理几何分类:走向、倾向、斜向和顺层节理,26、节理组:同一时期相同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方向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力学性质相同的节理组合27、节理系:由同一个时期相同应力作用下产生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节理组和称为一个节理系,共轭剪节理即为同一个时期剪应力作用所形成的两组相交呈X形节理系。
28、原生节理: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节理。
次生节理:岩石形成以后由于构造运动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形成的。
29、剪节理:由剪裂面进一步发展而成,一般是两组同时出现相交成X 形。
产状稳定、沿走向倾向延伸较远,节理面平直光滑,剪裂面上常有扭动时留下的擦痕、摩擦镜面,一般发育较密,常呈羽列现象,发育具有等距特点。
张节理:是由于在某一个方向的张应力超过了岩石的抗张强度因而在垂直张应力方向上产生脆性破裂面。
产状不稳定,延伸短,节理面粗糙不平常绕砾石而过,节理面一般无擦痕,发育稀疏。
30与纵弯褶皱有关的节理:平面共轭剪节理系;剖面共轭剪切节理系;横张节理:纵张节理;层间剪节理。
31、节理发育的影响因素:成分不同的岩石、岩石的结构、岩层的厚度和地下岩层的围压。
32、节理的分期与配套:节理的分期就是区分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先后关系。
分期:切断错开;限制中止;相互切断错开配套:1、利用扭节理面上的擦痕、节理的羽列和派生的张节理所显示的扭动关系来确定共轭关系;2、利用剪节理的尾端变化来确定共轭关系,两组剪节理的折尾和菱形结环所交之锐角等分线一般情况下为最大主应力方向;3、利用两组剪节理相互切错的对应关系确定其共轭关系。
33、断层: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34、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面:断层的断裂滑动面,用走向倾向倾角加以描述;有时是具有一定宽度的破碎带,称为断层带;断层面与地表或地下某层面的交线称为断层线。
断盘:断层两侧的岩层或岩体。
断层位移:描述断层两侧岩层或岩体的相对移动。
相当点:未断之前的一个点在断层位移以后出现在两个盘上的两个点,其位于相当层(出现在断层两盘的同一地层)上。
相当点之间的位移是断层的真位移,称为总滑距,依据相当层测算的断层位移是视位移,称为断距。
35、构造窗:推覆构造的上盘是由远处推移而来,称为外来岩块儿,下盘为原地岩块儿。
在剥蚀作用下,部分外来岩块儿可被剥蚀掉,局部地区露出原地岩块。
这种由上盘岩块儿环绕、四周以断层线为界的下盘局部露头,称为构造窗。
飞来峰:在强烈的剥蚀作用下,外来岩块儿被大面积剥蚀,仅局部有残留,这种四周被断层环绕、孤立于大片下盘岩块儿之上的小片上盘岩块,称为飞来峰。
37、断层产状与岩层产状: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顺层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关系:纵断层横断层斜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正断层,逆断层,倾角小于45称为逆掩断层,平移断层38、断层的组合类型:平面组合类型:平行式断层,即由若干条走向大致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特点:同性质(类型),同规模,同间距。
雁列式断层:同性质的若干条断层在平面上呈雁列式排列而成,也有等规模性和等间距性。
帚状断层:由若干条弧形断层组合而成,向一端收敛,另一端散开。
另外还有环状和放射状断层,斜交式断层。
剖面组合类型:阶梯状断层: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组成,各条断层的上盘依次向同一方向断落。
地垒与地堑:由走向大致平行,、倾向相反、性质相同的两条正断层组成,它们中间公用一个下降盘;地垒则恰恰相反,它们中间公用一个上升盘。
Y字形断层:由主干断层和与其对应的上盘低级别断层组合而成,剖面上呈Y字形状叠瓦状断层:一系列产状大致相同呈平行排列的逆断层组合,各断层的上盘岩块依次逆冲,在剖面上呈屋顶瓦片一样依次叠覆。
断层的成因分析:安德生模式:正断层成因分析:1、区域水平拉伸的背景下形成的正断层;侧向水平拉伸导致沉降盆地的形成,盆地边缘造成了正断层所要求的应力条件;水平拉伸使δ3水平,沉积荷载使δ1铅直,符合安德生模式。
在板块儿的分离边缘——裂谷的发育过程中,由于板块的背离运动,形成了大规模的区域性水平拉伸应力条件,因而产生一系列的正断层以及它们组成的地垒和地堑。
2、局部拉伸作用下形成的正断层背斜构造上发育的正断层:无论是纵弯作用或横弯作用形成的背斜,在其外弯层必然诱导与背斜枢纽垂直的顺层张应力,而在铅直方向上则由于岩体重力造成直立应力,因而产生两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并且组合成背斜顶部的纵向地堑;海沟外隆处发育的正断层3、区域性差异升降运动形成的正断层差异运动可在升降过渡的挠曲阶段产生正断层,产状向下降一侧陡倾。
4、重力滑动的正断层逆断层成因分析:1、高角度逆断层的成因造山带中与褶皱同时发育的高角度逆断层造山带中与岩浆活动有关的高角度逆断层;差异升降运动造成的高角度逆断层。
2、低角度逆断层的成因由褶皱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延伸逆断层;与褶皱同时发育的破裂逆断层;早于褶皱形成的剪开逆断层。
平移断层的成因分析1、平移短程的形成方式由于不均匀的倒向挤压使不同部分的岩块在垂直于纵向逆断层和褶皱枢纽的方向上做不同程度的向前推移,可形成走向垂直于逆断层或者在枢纽的平移断层侧向水平挤压情况下,当δ2直立时顺平面X剪裂面可发育平移断层;褶皱带中的一些纵向逆断层、碰撞带边界的一些逆断层以及某些弧后扩张的纵向正断层可因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的变化而转化成平移断层2、平移断层的派生构造平移断层的剪切活动可派生出次级应力场,从而形成张裂、剪裂以及拖褶皱等派生构造3、平移断层的收敛和分散作用四、平移断层的垂向运动断层的识别标志1、构造线不连续:任何线状和面状地质体如地层、矿层等均顺其产状延伸,如果这些线状和面状地质体在平面上或剖面上突然中断错开不再连续,说明有断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