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9]路少杰.基础教育中小班化教学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D].济南:鲁东大学,2012.
[10]闵钰.多角度考虑缩小班级规模[J].时代教育,2009.
[11]潘颖,李梅.班级规模与学生发展的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60.
[12]孙雪.义务教育班级规模与学生情感发展相关性实证研究--基于上海市三区的调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3.3.1班级规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3.2班级规模问题对学校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经济效益的影响
4.我国城乡小学班级规模问题对解决对策
4.1加大资金的投入和教师队伍建设,并将教育资源均匀合理地配置,加强民办学校发展
4.2创新教育模式,逐步实现适合我国的小班化教学,并利用小班额对优势,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
[4] R .E .Slavin ,“Class siz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Small effects of small classes”in《EducationalPsychologist》.24(I).P99一110,1989.
[5]陈衍忠.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0.
三、本选题的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城乡小学班级规模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班级规模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难点:针对班级规模不合理状况,如,班级规模过大,进一步探讨适合我国城乡班级规模的解决策略。
四、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研究步骤:
第一步,借助图书馆及网络搜集材料。
第二步,整理资料。
第三步,阅读分析材料,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题。
专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英语
指导教师: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2013年03月15日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一、本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质量。班级规模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长期以来,班级规模问题一直未引起我国教育界的足够重视,所以并没有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新课改的实施,成为束缚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本选题试图通过调查甘谷县西关小学班级规模,分析小学班级规模存在的问题,指出其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我国城乡小学班级规模对教学质量、教育公平等的影响,最后通过自身的支教经验试图提出解决对策。科学合理的班级规模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个性与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创新能力,而且对小学教育均等化,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有重要作用,本选题希望能为支教学校、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献绵薄之力。
5.总结
六、研究时间安排
2013年3月中旬-------------------------------------提交开题报告
2013年3月下旬-------------------------------------提交初搞
2013年4月上旬-------------------------------------提交第二稿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班级规模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新(2001)、张春光(2009)认为缩小班级规模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关照度,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教育机会均等,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顾金玲(2003)、路少杰(2012)表示班级规模缩小有利于因材施教和课堂互动,能满足家长对孩子个性化教育和优质教学质量的要求,并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质量。章志光(2002)指出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主张在班级教学中实行个别指导,这就迫使着班级规模不得不做出适当的调整。潘颖和李梅(2006)、王燕(2008)、张乐天(2009),孙雪(2012)都指出班级规模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教学环境之一,从班级规模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座位编排方式到学生学业发展及人际互动,学生情感发展和教学成效都有重大的影响。
[13]王燕.我国中小学班级规模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14]杨勇、宗树兴.农村小学推广小班化教育的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5]于小源.学校和班级规模研究述评[J] .教育科学论坛,2012.(11):59-61.
[16]张春光,缩小义务教育班级规模对学生发展的积极效应[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0):1-3.
[17]张乐天.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8]张继军.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杭州市下城区小学推进小班化教育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9]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闵钰(2009)提出来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地区,由于不同的现实状况,对班级规模大小的要求也不一样。李可(2010)指出小学大班额现象已严重制约城市基础教育发展,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人们无限的教育需求。成秋生、杨勇和宗树兴(2008)及陈衍忠(2010)等学者立足于我国农村小学凸显小班规模的现状,在农村基本实现了“普九”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把实施农村小班化教学作为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于小源(2012)表示适度的班级规模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改革不断进行的同时,班级规模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影响,对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然而,目前我国对班级规模的理论研究比较多,但是对实证研究方面比较欠缺,并未提出系统合理的实施方案。因此,笔者将根据自己支教的亲身经历,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甘谷西关小学各年级班级规模的调查分析,提出比较适合其学校的班级规模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为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个人贡献。
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论文题目:我国城乡小学班级规模研究——以甘谷西小为例
Title:On Class Size of Urban and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China
Take Xiguan Primary School for Example
二、文献综述
2.1.班级规模的重要性
班级规模俗称“班额”,是指一位特定教师指导下的一个特定班级或一个教学团体招收的学生人数。在我国,通常是指一个班级内学生人数的多少。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20世纪左右,班级授课制就被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 J.A.)明确提出。此后,有关班级规模的探讨就再也没有停止过。我国在汉代的太学就已经采用了大班讲课和高年级辅导低年级学生相结合的方式。1862年,清政府时期的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了班级授课制。直到1901年,废除科举考试,我国兴办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直到今日,班级授课制已成为我国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目前大多数国家采取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显著的优点在于它的教学效率高,有利于通过发挥教师优势以及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由于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面向班级,使用统一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无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和特长,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适度的班级规模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如何规划班级规模对适应当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显得格外重要。
第四步,写初稿。
第五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论文。
2.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调查分析法
五、论文撰写框架
1.引言
2.文献综述
2.1班级规模的重要性
2.2国内外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
3.对甘谷县西关小学班级规模的调查研究
3.1调查对象:甘谷西关小学1-6年级六个班级规模
3.2调查方式:数据统计法
3.3结果分析
2013年4月下旬-------------------------------------提交第三稿
2013年5月上旬-------------------------------------提交定稿
七、参考文献
[1]Blatchford, P., Bassett, P., Goldstein, H., Martin, C.. Are class size differences related to pupils’ educational progress and classroom processes? Finding from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class size study of children aged 5-7 years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 29(5):709-730.
[2] GV. Class, M, L. Smith.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class size and achievement”in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M]. 1979.
[3] GE .Robinson, J.H. Wittebols.Class Size Research: A Related Cluster Analysisfor DecisionMaking[M].Educational Research Service, Inc, 1986.
[6]顾金玲.现状·问题·对策——对上海市小学实施“小班教学”的探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