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分评卷人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专家押题试卷(二)(满分100分 时间150分钟)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核分人题分3016202014100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A.《教育学》B.《论共产主义教育》C.《新教育大纲》D.《民主主义与教育》2.心理断乳期是指( )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3.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A.民主型、惩罚型、放任型 B.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C.放任型、监督型、正义型 D.惩罚型、正义型、权威型4.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概括( )A.班、课、室 B.师、生、课C.师、生、时 D.班、课、时5.当面对挫折时,有的人奋发拼搏,而有的人一蹶不振,这是人格的( )A.独特性B.稳定性C.整合性D.功能性6.“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的是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7.学生入学后,教师会自然地成为他们亲近、尊敬甚至崇拜的对象,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
这说明学生具有( )A.可塑性B.依赖性C.向师性D.定向性8.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重点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B.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D.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9.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但( )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A.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抓好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D.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10.学习英语单词“house”时,用中文“耗子”来帮助记忆,这是一种( )。
A.组织策略B.复述策略C.元认知策略D.精加工策略1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 )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C.逻辑记忆D.动作记忆1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B.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C.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3.把学习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这是一种(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生理性内驱力得分评卷人 得分评卷人 得分评卷人 14.某校一名学生在跑八百米时突然死亡,后查明该生患有严重的心脏病。
学生家长事先将此事告知过该生的班主任。
该班主任的行为( )A.触犯了刑法B.属于不作为侵权C.侵犯了学生的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D.没有违法15.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 )予以保障。
A.国家B.社会C.学校D.人民政府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1.课程标准2.班集体3.先行组织者4.程序教学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1.教师应该如何备课?2.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与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有何不同?3.简述布置作业的原则。
4.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1.试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2.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说明我们应树立什么教育理念。
得分评卷人五、材料分析题(14分)某初中一女生把一男生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对于“早恋”思想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
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
答案(二)一、单项选择题1—5 CCBDD 6—10 CCCCD 11—15 BDBBD二、名词解释1.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3.先行组织者是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而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4.程序教学就是把各门学科知识按其内在逻辑顺序分解,使学习由浅入深,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顺利掌握所学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简答题1.(1)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2)了解学生。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的情况,如班风等;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等。
(3)设计教法。
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选择并设计教法。
2.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如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等)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前者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只涉及理智,而不涉及个人意义。
因此,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并不是罗杰斯所指的有意义学习。
3.(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2)作业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3)作业分量适宜、难易适度;(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选择性;(5)作业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4.(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部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
(2)设置合适的目标。
目标的设置要适当,若目标太高,通过努力实现不了,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若太低,即便成功了也不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在个体拥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应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
(4)训练归因。
不同的归因方式导致个体不同的认识、情感与行为反应。
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努力归因和现实归因,以激发其学习动机。
(5)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为学生提供经常性的反馈,使学生随时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6)合理运用外部奖励,有效运用表扬。
表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鼓励学生表现出的期望行为,对适当行为进行强化。
四、论述题1.(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2)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具有能动性的主体。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
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等因素直接影响学习结果。
(3)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能动性相统一必须注意的问题:首先,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条件,如知识和能力素质、品德和人格;其次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必须具备各种客观条件,如教师工作的条件是否能得到保证;最后,教师的主导作用依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教学中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只有教师、学生两方面互相配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主要由语文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等七种能力构成。
这一理论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的教育教学问题,应树立以下教育理念: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科学的智力观,充分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的教学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教育应鼓励不同的学生走上不同的成才道路。
五、材料分析题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案例中,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规律,无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挥,采取的是一种粗暴的、强制的手段,结果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给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造成学生休学。
(2)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案例中,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情书”事件体现了其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但是在问题处理的过程中,粗暴地将学生的“情书”公之于众,丝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这对于学生的自尊是一种严重的打击,结果导致了学生的休学,这种德育方式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