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复习资料(教育学)一第一部分教育学填空选择题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0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10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103、人们都认为,教育是(与人的发展)紧密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以(教育影响)为中介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104、.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学的产生)。
学校教育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
105、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106、各国教育制度形成了(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三种不同的学制类型。
(双轨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单轨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
(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类型。
107、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20世纪初),(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正式的学制(癸卯学制)[即《秦定学堂章程》]。
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一直使用到建国,是中国近代史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108、19世纪末,欧美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至(九年或九年以上)。
109、(科举制度)形成于(隋唐以后),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考试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110、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中国、埃及、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
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111、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特征。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112、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三个层次。
113、现代教育是适应(大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现代教育学校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114、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
确立终身教育体系,要求构建(学习化社会)。
115、在我国,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
116、古代西方的教育思想要溯源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
117、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又称为(产婆术),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是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国》)中,为近代资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
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观点,他提倡的(和谐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溯源。
118、古代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119、教育在(17世纪)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英国的(培根)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
120、(规范教育学)的形式,以1935年(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
(赫尔巴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12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
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122、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
他对我国建国初的教育影响最大。
他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部分。
其主要特点是(重视德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23、20世纪50年代以来,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体系)、(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124、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其代表作《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展学习)的理论。
125、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其代表作(《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126、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对(班级)进行了论证。
19世纪初,美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
中国清政府于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个采用(班级组织)的。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201、(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因而也是教育发展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终的决定因素。
202、(人力资本论)是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人力资本投资》)中提出的,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203、《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年满6周岁)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204、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人)。
(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205、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相比,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有一定得特殊性: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206、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早在1932年,他就在其(《教育社会学》)一书中使用了“学校文化”一词。
207、(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几点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和结晶。
208、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组成。
(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等。
(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主要有(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三种表达方式。
物质文化包括(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两种表达方式。
209、学校文化的功能有三个:(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210、(1982年中共十二大)第一次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正式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2003年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11、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趋势》)中指出,国家对教育认识不足、支持减少是一种潜在的灾难,全局性的错误。
邓小平则高瞻远瞩的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方向。
212、进入20世纪90年代,每隔(4年),就有(75%)的知识更新;现在,我国确保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实现生均教育经费和公用教育经费的稳步增长。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301、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共性)使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性;(个性)是人与人之间区分的特性。
30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现实运算水平)顺序发展。
303、美国心理学家(可儿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水平。
304、我国学者认为,儿童的发展经历了一下几个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1岁);婴儿期(1至3岁);幼儿期(也称学龄前期,3至6、7岁);儿童期(也称学龄初期,6、7至11、12岁);少年期(也称学龄中期,11、12至14、15岁);青年初期(也称学龄晚期,14、15至17、18岁)。
305、(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华生),(二因素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大伦)。
30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307、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了(“成熟势力说”),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308、12、13岁至15、16岁,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有些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第四章教育目的401、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402、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40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区别是(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
404、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其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405、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406、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西方的卢梭和裴斯泰洛奇),二是(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是(中国的荀子、西方的柏拉图和康德)。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