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简介
改进前
改进后
第二部分:****快速路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做法
改进前
改进后
第三部分:****山体公园海绵城市技术做法
一、截水墙
在尽量保持原山体排水沟的基础上,增设截水墙(采用山上原有块 石砌筑,内坐浆),起到渗滤作用,做到对雨水的有效拦蓄,促使雨水 有效下渗; 墙高40-60cm,雨水大时可从墙上漫过。
研究,确保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打造精品“海绵道路”工程,真 正起到样板示范作用。
第二部分:****快速路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做法
第二部分:****快速路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做法
一、人行道外侧镶边石抬高
由于部分道路人行道外侧绿化 带高于人行道,因此把人行道外侧 镶边石抬高,使外侧绿化带雨水滞 留在绿化带内,从而达到减缓降水 进入排水系统的速度。
按照***市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到2020年市区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达到70%,对应控制设计降雨量为23.2毫米,年均控制径流总量为951万 立方米;有效缓解城市洪涝灾害、泉水利用不足、雨污水混流三大问题
,实现雨水资源化、泉水资源化、污水资源化,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
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美丽泉城。 根据**市总体规划和设计要求,主要采取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 统、道路交通系统、建筑小区系统等四个方面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上半年我司承接和承监了部分城市道路以及园林系统的海绵城市工程。
第三部分:****山体公园海绵城市技术做法
五、旱溪 旱溪一:在原有排水沟的地形基础上,中间为旱溪(铺设卵 石),两侧为绿化区域(立体种植、渗滤草地等)。
第三部分:****山体公园海绵城市技术做法
旱溪二:最上端为旱溪(在梳理完原状沟基础上,铺设4-6cm卵 石),对雨水起到拦蓄作用,两侧为渗滤绿地、植被;最末端为水 生植物,对雨水进行净化,最后多余雨水排至下游。
第一部分:前 言
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 雨水开发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
2015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
考核办法(试行)》;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5〕75号); 2015年2月,***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 实施意见》(济政发〔2015〕4号);
2015年4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名列其中; 2015年5月,**市政府召开****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大会,会议明确主 要建设任务和目标。
第一部分:前 言
第四部分:****海绵城市技术做法
一、建设自由式透水人行道。 将人行道置于两侧绿带,并采用透水混凝土结构施工。
级配碎石铺筑
高强度聚乙烯土工格室 浇筑后的透水混凝土
第四部分:****海绵城市技术做法
二、改变慢车道雨水直排模式。 取消慢车道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化带充分下渗后,多 余的雨水由设置于绿化带内的溢流井排入雨水系统。
山谷蓄水坝 ——渗、滞、蓄、净、用、排
第二部分:****快速路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做法
山东大学河岸边坡治理
第二部分:****快速路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做法
建成后的****河道山谷蓄水坝效果对比
第二部分:****快速路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做法
六、蓄水池:主要收集立交匝道、路面雨水。
结合道路景观绿化,在****立交东南角修建地下蓄水池,汛期降雨时将高架
下面以****快速路工程、****山体公园、****、****为例,对海绵城市
的技术做法做简要汇报:
第二部分:****快速路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做法
****快速路作为****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内的市政道路,从设 计到施工始终以示范区严格要求,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
治理”的原则,从渗、滞、蓄、净、用、排各个环节综合考虑、统筹
8cm透水混凝土面层的结构方式。透
水混凝土又称多孔混凝土,无砂混 凝土,透水地坪。是由骨料、水泥
和水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
土,它不含细骨料, 由粗骨料表面 包覆一薄层水泥浆相互粘结而形成 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 故具 有透气、透水和重量轻的特点。
倒一瓢水5秒就能被吸收。
第五部分:****道路海绵城市技术做法
镶边石抬高——滞、蓄
第二部分:****快速路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做法
30cm
使外侧绿化带雨水滞留在绿化带内,从而达到减缓降水进入排水系统的速度。
第二部分:****快速路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做法
二、透水人行道铺装
透水人行道结构包括面层、找平
层、基层和垫层。面层选用6cm厚透水
砖;找平层采用3cm厚中粗砂;找平层 与基层中间设臵一道透水土工布,防
在慢车道边,把树池带末端溢流
口位臵的路缘石降低,超过拦蓄 深度的雨水通过降低的路缘石排
入市政排水设施。
主要收集慢车道及人行道雨水 ——渗、滞、蓄、净、用、排
第二部分:****快速路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做法
在树池带上游的路缘石上开孔并 且局部加大慢车道的横坡以加强收水 效果,使雨水通过路缘石进入树池带。 人行道树池带主要收纳、下渗人 行道及非机动车道范围汇水。树池带 基本按15米标准建设,增加雨水收集 量。
透水材料铺装,广场 外围小挡墙高出铺装 面3cm左右,确保雨 水下渗、拦蓄;
第三部分:****山体公园海绵城市技术做法
2、园路:在原状土夯实后,铺筑10-15cm级配碎石,面层铺装
采用生态透水砖;两侧设植草沟。
第三部分:****山体公园海绵城市技术做法
四、鱼鳞坑 在原植被较差区域,沿原山体走势增设鱼鳞坑,坑内回填种 植土,进行山体绿化,有效涵养水源,对雨水进行拦蓄。
五、结合古树保护建设雨水公园。 优化断面布置,让路于树。因地制宜建设雨水公园、旱溪、生态水
塘、PP蓄水模块、溢流井、植草沟等多项海绵措施。
古树雨水公园
PP蓄水模块
第四部分:****海绵城市技术做法
旱 溪
生态水塘
第五部分:****道路海绵城市技术做法
一、渗
1、透水绿道 采用了30cm级配碎石基层,
石上开孔,让雨水进入机非隔离带。 加大路缘石开孔处道路横坡,增加雨
水收集能力。雨水进入机非隔离带后,
通过在两个溢流口之间设臵的挡水墙拦 蓄雨水,超过拦蓄深度的雨水通过溢流
口排入市政排水设施。
主要收集快车道雨水
——渗、滞、蓄、净、用、排
第二部分:****快速路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做法
雨 水 进 入 下 沉 式 绿 化 带 挡 水 墙 拦 蓄 雨 水 雨 水 经 石 笼 过 滤 井 净 化
树池带下沉20cm,当树池带中 的蓄水深度>20cm时,通过溢流口 进入雨水管道。
第二部分:****快速路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做法
(三)下沉式中央绿化带(高架桥收水桶)
桥面雨水经过高架雨水管先排入到桥下墩柱间的收水箱,当收水箱水 蓄满时,通过收水桶上方的溢流口溢流到中央绿化带中。中央绿化带每隔 30m设臵一个溢流口,超过拦蓄深度的雨水通过溢流口进入市政排水设施。
止找平层的粗砂随雨水进入基层,堵
塞基层;基层选用15cm厚透水混凝土、 15cm厚级配碎石。透水人行道面砖和
----6cm厚透水砖 ----3cm厚中砂 ----透水土工布 ----15cm厚透水混凝土
基层均为透水结构,雨水透过路面结
构最终渗入土基。 主要收集人行道雨水 -----渗、蓄
----15cm厚级配碎石
主要收集高架桥面雨水——渗、滞、蓄、净、用、排
第二部分:****快速路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做法
使用收水桶中的蓄水进行中央绿化带苗木养护
高架桥收水桶:长度3.1米,宽1.7米,高1.5米, 单个收水桶蓄水量为:3.1x1.7x1.5=7.9 m3。 首次安装220个收水桶,总蓄水量约为1800m³ 。
第二部分:****快速路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做法
四、植草沟
在山东大学对面道路人行道北侧修建一条植草沟,主要是收集山体雨
水和起到净化减少污染的作用。
收集山体雨水——渗、蓄、排
第二部分:****快速路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做法
五、河道及边坡改造治理、山谷蓄水坝 在*****北侧的山谷内建设拦蓄坝,进行 径流雨水渗透、储存与截污净化,实现径流 总量减排、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 资源化利用等多重目标,并通过生态堤岸、 人工土壤渗滤等保障景观水体水质。 根据地形全线共设计蓄水坝9座。
于两侧种植面,种植面距立沿石顶面
≥15cm,坡度较陡路段,绿道外侧采 用了专为****海绵城市建设定制的 50cm高个立沿石,提高了雨水滞留能 力。此外,在解决滞水的同时,立沿
石的高度还和一般座椅高度相当,可
兼做休憩功能。
第五部分:****道路海绵城市技术做法
2、生态水塘
生态水塘依地势而建,灵活多
第四部分:****海绵城市技术做法
三、外侧绿化带整体采取下沉式设计,结合微地形设置植草沟、生态水塘等。
结合微地形设置植草沟
生态水塘
第四部分:****海绵城市技术做法
四、机非分隔带下沉绿化带。 利用锯齿状路缘石、雨水收水井、道路纵坡、小型拦水坝构建 渗滞蓄净排微系统。
第四部分:****海绵城市技术做法
第三部分:***山体公园海绵城市技术做法
二、导水槽
局部地段结合道路实际情况设置导水槽,将道路上的雨水导入两 侧绿地或水系中,有效减少地表径流。
第三部分:****山体公园海绵城市技术做法
三、采用透水铺装材料
1、休憩平台:上方 干砌挡墙防止雨水对 原状土的冲刷,同时 可以使多余雨水下渗
。小广场采用糠粮砂
样、可大可小,塘内可栽植芦苇、 菖蒲、千屈菜、花叶芦竹等水生植 物,既能起到美观效果又能做到固 土,防止雨水浸泡导致塘壁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