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外古文阅读翻译及答案(11—20)

课外古文阅读翻译及答案(11—20)

十一.王冕苦学王冕者,诸暨(jì)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lǒng)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则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tà)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níng)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王冕传》)【译文】王冕,诸暨人。

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到地里放牛,(他)却偷偷的到私塾去,听学生念书,听过之后,就默默的背诵。

黄昏回去的时候,却忘了(带)他的牛(回来)。

一个人牵着牛问是谁家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打了他,事后还是这样。

王冕母亲说:“儿子喜欢读书,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王冕因此离开,去寺院居住。

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像膝上,手执简策映着长明灯读书,书声朗朗直到天亮。

佛像大多是土烧制的,狰狞(使人感到)害怕,可怕。

王冕当时年幼,平静得好像不知道。

安阳韩性听说王冕后对他感到惊异,就收他为弟子。

王冕努力学习于是成为当时的大儒。

【答案】1.①田埂、田畔高地②早晨2.(1)王冕听完后,就默默地记住了。

(2)安阳的韩性听说他苦读的事,认为他与众不同。

3.学舍偷听读书;寺庙借长明灯读书。

围绕“学习成才”这一中心言之成理即可,如: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条件差,只要努力,照样能成才;逆境出人才等。

十二、文征明习字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zhá),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明朝书法家文徴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十本为标准,书法于是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不马虎,有时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要再次更改,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更加精致巧妙。

【答案】1.终于对于有时书信2.稍微有些不满意,一定再三修改,不怕麻烦。

3.文征明勤奋习字,获得很大的进步。

十三、薛谭学讴薛谭学讴(ōu)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qú),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

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离开。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回去(继续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

【答案】1.①学尽②阻止③遏止2.薛谭向秦青学习演唱的本领,他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自认为把师傅的本领完全学尽了。

3.学习没有止境,要谦虚好学,不能够浅尝辄止。

十四、任末好学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jí)不惧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lǚ)麻蒿(hāo)以自照。

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

非圣人之言不视。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译文】任末十四岁,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

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烧麻蒿来自己照亮(书籍)。

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

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写满字的衣服。

不是古代圣贤的着作他是不看的。

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罢了。

”【答案】1.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②昏暗(的话)就点燃剖扎好的麻蒿条子来照明(书籍)。

2.在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勤奋学习3.行尸走肉。

常用来比喻不学无术,无所作为,稀里糊涂得过且过混日子的人。

十五、沈约笃志好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

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

而昼之所读,夜辄(zhé)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

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yǐnɡ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

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节选自《南史·沈约传》)【译文】沈约年幼丧父,家境贫寒,志向坚定而且热爱学习,日日夜夜不放下书卷(不知疲劳)。

他的母亲担心他因为太劳累而生出疾病,时常让他少添灯油(熄灯)。

而(沈约)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众多典籍,能够写出很好的文章。

从家中被起用接受朝廷征聘。

济阳蔡兴宗听说了他的才能很赏识他。

蔡兴宗时为郢州刺史,引荐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官名)。

蔡兴宗曾经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沈约的为人堪称师表,你们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

”【答案】1.(1)担心(2)听说(3)等到(4)学习(以……为师)2.(沈约)白天读书,晚上就背诵它(白天所读的书)。

3.笃志好学(专心致志,勤奋好学。

)。

十六、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zhé以水沃面;食不给jǐ,啖dàn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chán受贬,由参知政事谪zhé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chóng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

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遭人谗言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自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答案】1.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2.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3.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十七、王羲之窃读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

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③也。

”父喜,遂与之。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yù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xiāo之,入木三分。

(选自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

②笔说:论书法的书。

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

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译文】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是东晋书法家王旷的儿子。

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的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

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看他年少,担心他不能领悟,告诉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

”羲之跪拜:“现在就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

”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

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

”她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名声一定超过我。

”晋帝时,在北郊祭祀,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分。

【答案】1(1)严守秘密;(2)传授,教授;(3)满,到。

2.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掩蔽(掩盖、超过)我的名声的。

(评分标准:“蔽”“名”两个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句子意思明白通顺得满分;关键词翻译欠准确,句子大意通顺一半分;关键词翻译不准确,句子不通顺不得分。

)3.原因:天资聪颖、喜好书法、主观努力及教导得法等。

认识:[答案示例]在实际学习中,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正是因为喜欢写字,好学上进,才成为书圣的。

十八、心正则笔直穆宗①时,以夏州②书记③入奏。

帝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

”即拜右拾遗侍shì书学士④。

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

”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注释】①穆宗:唐穆宗李恒。

②夏州:唐代州名,在今陕西、内蒙一带。

③书记:古代在官府主管文书工作的官吏。

④右拾遗侍书学士:右拾遗,唐代谏官的名称;侍书学士:官职名称。

【译文】唐穆宗时,柳公权以夏州书记的身份上奏折。

唐穆宗说:“我曾经在佛庙见到你的笔迹,想(你)很久了。

”随即拜柳公权为侍书学士。

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回答说:“心思端正,用笔才能端正,这样才成法度。

”唐穆宗变了脸色,明白他是在用书法下笔来进谏。

【答案】1(1)古代举行某种仪式授给官职(2)容颜,脸色。

2、一是指写字用笔的方法;二是指处理国家大事要用心。

3、唐穆宗意识到柳公权用讲笔法,劝谏他不要荒废政务,要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

十九、陶侃惜分阴侃kǎn在广州无事,辄朝zhāo运百甓pì①于斋②外,暮运于斋内。

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③,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老耳”……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

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④!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甓:瓦。

②斋:书房。

③中原:今河南一带。

④逸游慌醉:吃喝玩乐。

【译文】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晨把一百块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

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做人谨慎,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

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

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

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答案】1(1)原因(2)正(3)能担当(4)这2、活着对国家没有贡献,死了不能留名后世,这是自己糟蹋自己啊!3、陶侃胸怀大志,时刻不忘国家统一大业,珍惜时间,做事谨慎,勤恳,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品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