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和博弈博弈是一种策略的相互依存状况:你的选择或策略将会得到什么结晶,取决于另一个或者另一群有目的的行动者的选择。
处于一个博弈中的决策者称为参与者,而他的选择称为行动。
一个博弈当中的参与者的利益可能严格对立,一人所得永远等于另一人所失。
这样的博弈称为零和博弈。
不过,更常见的情况是,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利益冲突,从而可能出现导致共同受益或者共同受禹的策略组合。
但是,我们通常还是会把这个博弈当中的其他参与者称为一方的对手。
一个博弈的行动可能是相继进行,也可能是同时进行。
在相继行动的博弈里,存在一条线性思维链:假如我这么做,我的对手可以那么做,反过来我应该这么应对。
这种博弈通过描绘博弈树进行研究。
其中要遵循法1则:向前展望,倒后推理,就能找出最佳的行动方式。
策略组合而在同时行动的博弈中,存在一个逻辑循环的推理过程:我认为他认为我认为。
这个循环必须解开,一方必须看穿对手的行动,哪怕他在行动时候并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要想解开这么一种博弈,可以建立一张图,这张图能显示所有可能想得到的策略组合将会相应产生什么结果。
然后按照下列步骤进行分析:首先看参与各方有没有优势策略,优势策略意味着,无论对手采取什么策略,这一策略都将胜过其他的任何组合策略。
这就引出法则2:假如你有一个优势策略,请照办。
假如你没有优势策略,但你的对手有,那么,尽管认定他一定会照办吧,然后相应选择你自己的策略。
优势策略接着,假如没有一方拥有优势策略,那就看看有没有人拥有一个劣势策略,劣势策略意味着无论对手采取什么策略,这一策略都将逊于其他作任何策略。
如果有,请遵循法则3:剔除劣势策略,不予考虑。
如此一步一步做下去。
假如在这么做的过程中,在简化之后的博弈里出现了一个优势策略,应该应用这个优势策略。
假如这个过程以一个独一无二的结果告终,那就意味着你找到了参与者的行动法则以及这个博弈的结果。
即便这个过程可能有会导出一个独一无二的结果,这么做也可以缩小整个博弈的规模,使其变得更加容易控制。
最后,假如既没有优势策略也没有劣势策略,又或者这个博弈已经经过第二步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简化,那么请遵循法则4:寻找这个博弈的均衡,即一对策略,按照这对策略做,各个参与者的行动都是对对方行动的最佳回应。
假如存在一个这样的独一无二的均衡,我们就有很好的证据证明为什么所有的参与者都应该选择这个均衡。
假如存在许多这样的均衡,你就需要用一个普遍认帐的法则或者说惯例做出取舍。
假如并不存在这样的均衡,这通常意味着一切有规则可循的行为都有可能被对方加以利用,这时候你需要将你的策略混合运用。
在实践过程中,博弈可能包含一些相继行动过程,也可能包含一些同时行动过程,因此须将上述技巧综合起来,灵活运用,思考和决定自己的最佳行动应该是什么。
[2]《博弈思维》- 零和博弈简介零和(zero sum). 赌博中,双方相同的获胜概率。
这个词也经常用在政治中,两个国家的势均力敌的实力可以被称作“零和”。
“零和”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双方博弈,一方得利必然意味着另一方吃亏,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亏多少,双方得失相抵,总数为零,所以称为“零和”。
“囚徒困境”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因应了这种“零和”思维——每个人都在你输我赢的博弈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
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了世界正是一个巨大的“零和游戏”场。
游戏中不是“你赢我输”,就是“你输我赢”。
任何一方的收获,即是对方的损失。
零和理论“零和”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的掠夺。
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弱肉强食的世界。
胜利者的光荣背后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
大多数体育运动都属于一方胜一方负的情形,如乒乓球、羽毛球、百米跑等。
一个人不可能在一个项目中做到在自己不失利的情况下帮助对方获胜。
零和游戏股票交易是一种“零和游戏”。
人们投资股市,是渴望在炒买炒卖中赚取差额以获得投资回报。
这样,当一个人在股市上赚到钱时,意味着别人因此受了损失。
也就是说,在股市中输钱者所输钱的总和等于赢钱者所赢钱的总和,总负数与总盈数相加的结果为零。
赌场是“零和游戏”,因为赌来赌去,钱并没有增加,只是从一个人的兜里到了另一个人的兜里。
但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零和”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
人们开始认识到,通过有效合作,可以达成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
"竞争者此长彼消,胜者之所得加败者之所失等于零”。
零和博弈所谓零和,是博弈论里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双方博弈,一方得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吃亏,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亏多少。
之所以称为“零和”,是因为将胜负双方的“得”与“失”相加,总数为零。
在零和博弈中,双方是没有合作机会的。
“零和游戏”就是:游戏者有输有赢,游戏参与各方的得失总和为零。
,在一般情况下,玩者中总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获胜算为1分,而输为一l分,那么,这2人得分之和就是:1 (-1)=0. 零和博弈属于非合作博弈,是指博弈中甲方的收益,必然是乙方的损失,即各博弈方得益之和为零。
在零和博弈中各博弈方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既无法实现集体的最大利益,也无法实现个体的最大利益。
除非在各博弈方中存在可信性的承诺或可执行的惩罚作保证,否则各博弈方中难以存在合作。
在金融市场实际趋势运行中,理想零和博弈的全过程接近于一个半圆。
股市零和博弈的定义可以表述为:输家损失+现金分红=赢家收益+融资+交易成本。
(等式左边是股市资金的提供者,右边则是股市资金的索取者) [3]《博弈思维》- 书评一把开启智慧的金钥匙对策论思维是行动的先导。
人类的许多重要活动都是正确思维的产物。
潘天群著的《博弈思维》递给我们一把开启智慧的金钥匙。
博弈论,亦称对策论,属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最初是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有利害冲突的双方在竞争性的活动中是否存在自己制胜对方的最优策略,以及如何找出这种策略。
对策论在军事斗争、系统控制和人与自然的斗争中都有一定作用。
诸葛亮的《隆中对》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和提出联吴抗曹的战略便是典型的对策论。
《孙子兵法》早就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高论,更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优策略。
作者孙武其实就是著名的策略思想家。
博弈论的策略思维简言之就是“了解对手如何战胜你,然后战而胜之”的科学。
人的生存同样与人的策略选择有关。
其实,生存就是一系列决策,正确的决策青云直上,春风得意,可以使决策者得到的利益最大化。
错误的决策则会使决策者身陷泥淖,难以自拔。
博弈思维可以强化我们理性的行为选择意识,增强自己的分析力,弱化对手的“理性判断力”。
通过信息战迷惑对手,打乱其阵脚,竭力避免自己做出错误选择。
博弈思维法博弈思维法是思维方法中比较复杂、难以把握的方法。
它具有理论中的多样性和行动上的一次性特点。
决策之前,思维主体应尽可能预测事态发展可能出现的一切情况,即“下棋看三步”,具有前瞻性,在此基础上对比选择最佳方案,付诸实施。
博弈方法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心理分析。
参加博弈的双方其观念中的多元选择绝对保密,各自最后方案的决定又要依赖于对对手的分析、估测,因此,估计对手的实力固然很重要,但根据双方以往交手的情况,揣摩对方现在的心理更为重要。
可以说这是一场心理的较量。
正如麻将桌上的老手常对新手大伤脑筋一样,倘若对手不按常理出牌,自己费尽心机的谋划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书中探讨博弈中的决策我是受一系列短小有趣的古今故事吸引来读这本《博弈思维》的。
书中探讨博弈中的决策,即当决策者的策略行为与他人的策略行为处于互相影响之中的决策过程时,深入浅出穿插了一些小故事。
下面的几则故事耐人寻味,可以给人很多启迪。
其一:一个渔夫用网在海里捉住了一条小鱼,渔夫很失望,小鱼说:“我太小了,你把我放了,等我长大了,你再抓我,不是更划算吗?”渔夫说:“你确实太小了,但放了你之后,我怎么能够抓住你呢?”渔夫没有把小鱼放掉。
小鱼诱惑渔夫放弃眼前的小利而换取未来的大利,但未来的大利是不确定的,头脑清醒的渔夫未上小鱼的当。
其二:鬼谷子想试徒弟智力,拿出5个饼让孙膑和庞涓取去吃,每人每次最多只能拿两个饼,全部吃完后才能再拿。
庞涓急切地拿了两个饼,而孙膑只取了一个饼,吃完又取了两个饼。
最终孙膑吃了3个,庞涓只吃了2个。
这是典型的动态博弈,一人先行动,另外的行动者观察到先行者的行动然后行动。
从开始看,庞涓一下子占了2个,但算总账还是孙膑有心计。
其三:三个决斗的火枪手,每人一把枪,枪里只有一发子弹,并假定命中率是百分之百,每人的目标是,尽量让最少人活着并且自己也活着。
最优结果是,其他两个枪手被打死而自己活着;次优结果是:有一个枪手活着,自己也活着;较差结果是:三人同归于尽;最差结果是:自己被打死而其他枪手一个或两个活着。
如果你是其中一个枪手,开枪还是不开枪?探讨结果最优策略是:对空放枪,自动解除武装。
使另外两人自相残杀。
在这个游戏中,活下来几率最大的是最弱者,任何人均不把他看作有威胁的对手。
其四:有一头驴子的前面有两堆一样大的草,这头驴子尽管饿得要命,但他无法挪动他的腿,因为一模一样的两堆草使他无所适从,它没有理由选择其中的一堆而放弃另外一堆,这头驴子最后在两堆草面前活活饿死了。
这则布里丹的驴子的寓言告诉人们,有时候重要的不是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而是尽快做出选择。
事实上这头驴子无论做何种选择都不至于饿死。
项羽破釜沉舟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要比故事复杂得多,博弈思维大有用武之地。
但必须拒绝机械地生搬硬套。
项羽破釜沉舟、背水而战,将士拼死而战,置之死地而后生;马谡在街亭之战中也采用这个策略,在险地扎营,却被断水源,招致惨败。
还是那句话: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4]《博弈思维》- 作者简介潘天群,江苏盐城人,哲学博士。
现任南京大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现代逻辑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纽约大学人文学院政治学系从事访问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逻辑学、西方哲学、博弈论。
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学术。
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已出版著作:《行动科学方法论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2004);《社会决策的逻辑结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 《博弈思维》- 经济博弈论用于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经济博弈论是指将博弈论知识用于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如针对经济问题的种类、结构,构建出相应的数学博弈模型,用于描述、反映经济问题参与人的策略选择动机,以便寻找到己方的问题最优解(其实也是其他利益主体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