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为儿童选择文学作品
作者:张小琴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11期
[摘要] 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阅读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意义深远。
成人有责任为儿童选择和提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儿童快乐健康成长提供一片沃土。
本文在为儿童提供阅读的儿童文学主题、题材、内容等方面做了一点粗浅探索,以使儿童在阅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开启心智,健康成长。
[关键词] 儿童;儿童文学;精神食粮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时代,在童年里所阅读的文学作品有可能会直接影响人一生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在中小学时代读过哪些书,书籍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什么痕迹———这一点决定着人的情感培养,决定着年轻人对待同龄人,对待长者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儿童成长期年龄跨越度很大,这一时期的儿童在心理特征、认知范围、欣赏趣味等方面由于年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如何为儿童选择阅读的文学作品,如何让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应得到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充分重视。
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点肤浅的探索。
一、对作品主题的选择
文学的主题是通过作品中描写的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儿童在不同时期的理解力和社会道德标准不同,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主题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幼儿在社会化成长过程中,有许多思想需要培养,有许多行为需要养成,让幼儿经常欣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会逐渐培养起他们良好的思想和良好的行为。
对小班的幼儿应选择如俄国阿.托尔斯泰的童话《拔萝卜》,教育幼儿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中班的幼儿对主题的理解在逐渐增强,如佚名的《狼来了》,培养儿童诚实不撒谎的好品格;大班的幼儿对主题则带有思考性,如童话《小猫钓鱼》,养成儿童做事专心致志。
童年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倾向以及社会道德行为的能力正逐步形成。
他们所能接受的儿童文学的主题应明朗、健康、积极向上。
柯岩的儿童诗《帽子的秘密》所揭示的主题是学英雄“不看帽子看行动”,童年期的儿童对美丑、善恶、是非的判断往往从事物的表象出发,这样的主题就很容易接受。
少年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常常是处于半成熟与半幼稚相混合,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伴随,自觉性与被动性相交错的状态,被心理学家称为人生的“危险期”、“困难期”。
为让少年顺利度过人生的危险期和困难期,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要丰富多彩且正面积极引导。
对现实既要展示生活中美好光明的一面,也不回避消极阴暗的一面。
如郁秀的小说《花季雨季》,描写了新兴城市深圳的高速发展、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和面对的各种竞争压力,让社会的复杂性和两种世界观、人生观的矛盾进入中学生视野,使花季的少年面对这样的环境和现实作出自己的判断,认识生活中除了阳光还有泥泞,从而正确把握人生。
这样的主题比较真实、全面,少年期儿童能客观地接受。
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欣赏儿童文学,一定要为他们选择好主题。
二、对作品题材的选择
题材是作家从客观生活中选择出来,经过集中、提炼而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组生活现象。
由于儿童的年龄不同,对生活的认知经验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对题材的选择也要因儿童年龄而异。
幼儿时期的儿童正处在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生活的主要部分就是吃、喝、玩兼学习,这时的文学题材应以描写幼儿生活为主。
作家金逸铭的儿童科学诗《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是一篇极其优秀的作品,作者在艺术上运用了拟人、比喻、描摹等手法,把标点符号形象地比作各种性格的儿童,极富儿童想象力和情趣。
但题材来源于语法知识,幼儿理解和欣赏能力达不到,也就无从产生美。
这样的题材对童年期的儿童就非常受欢迎。
因为童年期的儿童正是学习语法知识最佳时期,但标点符号的作用却很难记住。
作品通过拟人、比喻、描摹等艺术手法活泼地描绘出各种标点的作用,被儿童所理解和记忆,而且还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深受童年期儿童的喜欢。
但对少年期的儿童来说,这样题材的诗歌他们认为太浅显、太无趣。
因此,成人不能把任何题材的儿童文学不加选择地推荐给儿童欣赏,那样会造成儿童欣赏和体味不出文学的美。
三、对作品内容的选择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因审美兴趣和知识水平不同,提供什么内容的文学作品给他们欣赏,已成为家长和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
幼儿期儿童兴趣广泛但不稳定,接受能力较差,求知是在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因此,培养他们广泛而稳定的兴趣,成为儿童文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方惠珍的《小蝌蚪找妈妈》,让幼儿在欣赏美的同时还了解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知识,内容具体而又富有趣味,可以培养儿童探索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童年期儿童的思维与心理在向有意性和自觉性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已延伸到社会诸多方面。
所以给他们欣赏的作品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满足他们求知的心理。
如任溶溶《爸爸的老师》讲述的是当数学家的爸爸要去看他的老师,这引起了“我”的好奇。
作品寓意深刻,教会小读者用自己的眼光、心灵去观察和感受社会,悟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少年期随着生活范围扩大,知识面拓宽,他们渴望了解社会,渴望被人理解与尊重。
因此在作品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这方面。
如毕淑敏的儿童小说《最晚的晚报》,讲述了小主人公金戈在暑假期间如何尝试赚钱最终踏出家门卖报的全过程,写出了少年人的内心世界,道出了他们实践社会的个中滋味,这样的作品深受少年喜欢。
如果对文学作品的内容不加选择地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欣赏,内容离他们的生活遥远或不可及,儿童对作品反映的内容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也就达不到阅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云生.儿童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 12—15
[2]李汝中。
儿童文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5)6—11
[3]徐西亮.语文学课外阅读指导[J].文学教育,2010,(6):58-59.
[4]王昆建.儿童的文学阅读需要点灯人[J].昆明学院学报,2008,30(3):10-14.
作者简介:张小琴(1958—),女,汉,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