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第一章上古神话
《述异记》卷上
• 自然神话和创世神话——反映先民对自然界的探索与借 助想象对自然力的征服;
• 英雄神话——反映先民自我意识的觉醒,朦胧意识到自 身成为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
• 传奇神话——反映了远古人民企图突破种种自然条件的 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表现出惊人的 超现实、超自然的想象力;同时包含华夏四裔氏族社会 野蛮生活状态的痕迹。
•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 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 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 • 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 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 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 《山海经·中山经》: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 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 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仙人也。”
• 月亮神话的演变: •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
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
窃以奔月。”东汉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 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 ,为月精。” • 张衡《灵宪》:“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 唐·李冗《独异志》:羿烧仙药,药成,其妻姮娥窃而 食之,遂奔入月中。
四、中国神话蕴涵的 民族精神
•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 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五、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 (一)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的神话思维特征。如钟山 之神烛阴
• (二)具体、形象的思维。如龙 • (三)浓烈的情感体验。如《九歌》仪式
参 考 文 献
一、茅盾《神话研究》 二、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中国神话通论》《山海经校注》 三、(英)斯宾塞(Spencer)
《神话学绪论》 四、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评》 五、潜明滋《中国神话学》
一、神话的概念
•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
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
《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 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 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 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睛, 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 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 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 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
三、中国神话的类型
• (一)自然神话 如雷神、海神、水伯,扶桑,精卫,夸父。 • (二)创世神话 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抟土造人 • (三)英雄神话 如鲧禹治水、后羿射日、黄帝杀蚩尤 • (四)传奇神话 如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奇肱
国、三首国、黑齿国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 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 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 草木。
六、上古神话的演化
• (一)历史化 • (二)文学化 • (的儒家轻视、曲解、改 造神话有关系。
•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
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 乎?”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 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礼记·五 帝德》)
温故知新
• 1.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 2.先秦文学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 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是什么? • 4.先秦文学发展的阶段及其文化特点什么?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神话的概念
二、《山海经》概念
本 三、中国神话的类型 节 四、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要 五、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点 六、上古神话的演化
• 《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 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 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
• (三)宗教化 神话流为道教的仙话,就是神话宗教化 的具体表现。如西王母神话、月亮神话。
• 西王母神话的演变:
• 《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 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
重要土壤和资源。
二、《山海经》概念
• 《山海经》——《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
间,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 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 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最具神话学价值。全书共分山经五卷、 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 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 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 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 有一,足。’非一足也。”
• (二)文学化 神话流变为寓言是文学化的主要表现。 如《庄子》"鲲化为鹏"、"倏忽与混沌"、"藐姑射之仙" 、"列子御风而行"、"望洋兴叹"等。
• 《山海经·西山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 ,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 帝江也。”
•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 王母。”
• 西王母神话的演变: • 《庄子·大宗师》:“夫道,……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
,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 《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汉武帝时,献青桃,颜容
若十六七女子,甚端正。” • 《汉武内传》:“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