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洋强国: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原文作者:黄良浩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阐述了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指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这是我国战略理念、战略思路、战略举措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世界历史充分表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必须要建设海洋强国,掌握世界一流的海洋开发、控制和管理能力。
深刻认识海洋强国建设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这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是首次。
我们看到,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到“海洋”两字,指出军队要“保卫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十五大报告提到要“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十六大报告提到要“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十七大报告提到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
这些报告对海洋的表述都只有寥寥数字。
十八大报告首次用40个字完整阐明海洋强国战略,可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
中央为什么要在现阶段提出“建设海洋强国”?首先是反映了对历史的清醒认知。
我国近代百年屈辱,直接源自于海上的衰落。
海权的丧失,多次打乱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使之延后了至少上百年。
历史荣辱表明,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必须建设海洋强国。
其次是反映了对形势的清醒判断和洞察。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出台之后,海洋作为国土空间和资源宝库的地位迅速显现,开发利用海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也成为沿海各国矛盾冲突多发的新焦点。
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海上形势,这种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第三是反映了对未来的清晰谋划。
海洋是全球化的战略通道和贸易走廊,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和生态屏障。
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海洋开发。
建设海洋强国,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关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拓宽未来发展空间,培育未来发展新增长极,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动力。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支持系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在战略上突破“海上包围圈”,形成区域海洋控制权,进而推动“和谐海洋”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总之,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自近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
深刻领会海洋强国建设的任务要求。
海洋强国战略,是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三位一体”的国土战略。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主攻方向。
我国是海洋资源大国,拥有管辖海域300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总长18000多公里,岛屿岸线总长14000多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海岛7300多个,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着力开发海湾、海岛等海洋重点区域,培育海洋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石油天然气等海洋产业,有望形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保护海洋环境,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生态支撑。
目前我国近岸海域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溢油风险加剧等,随着新一轮沿海开发全面展开,加强海洋资源环境支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维护海洋权益,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主权保障。
海洋强国战略,首先是主权战略。
没有海洋控制权,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海洋经济。
必须树立海洋国土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开创海洋发展的远大前景。
建设海洋强国,是一项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宏伟战略。
近年来,为探索推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广东、山东、浙江、福建4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
这4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海域面积占全国的30%以上,海岸线占全国的60%以上,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数量占全国的70%以上,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左右,是现阶段海洋强国建设的重点所在,是海洋强国建设的主导区和先行区。
其改革发展,将为全国海洋强国建设创造经验、提供示范。
广东省以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为主载体,以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珠海横琴岛等为龙头,着力建设成为“我国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
20XX年,广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达到980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郾4%,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郾5%,连续17年领跑全国。
山东省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主载体,以青岛为龙头,着力建设成为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20XX年,山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3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郾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郾1%。
福建省以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为主载体,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厦门市为龙头,着力建设成为“深化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核心区、全国海洋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重要基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全国海湾海岛综合开
发示范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创新海洋综合管理试验区”。
20XX 年,福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41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5?郾2%,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9?郾7%。
我省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主载体,以舟山群岛新区、宁波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为龙头,着力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陆协调发展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和清洁能源示范区”。
20XX年,我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5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4%左右,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0%。
从4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来看,我省在海洋经济总量、比重等方面,跟广东、山东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论文]
深刻把握我省海洋强省建设的战略重点。
我省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使命所在、责无旁贷。
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海洋经济发展。
早在20XX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要“实施陆海联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20XX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举措。
按照国务院有关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的规划部署已经大体明确,蓝图已经绘就,方案也已实施。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认真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应当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并在实践基础上深化重点问题研究,推动海洋强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突出推进滨海城市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滨海城市,是实施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省的核心载体和依托。
根据20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建议滨海城市加快启动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提高城镇化质量上再创新经验,从而增强海洋开发的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支撑和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功能。
着力建设集约城市、智慧城市、美丽城市,减少陆源污染,严格陆源污染排海控制,从而维护形成美丽海洋。
二是突出推进港区、海湾、海岛等重点区域开发。
港区、海湾、海岛是推进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建设海洋强省的特色平台。
建议我省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探索构建全省港航联盟,突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体系建设,提升港航强省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以舟山群岛新区、象山、洞头、玉环、大陈等重要海岛地区和象山港、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瓯江口等重要海湾地区为重点区域,大力培育发展港航物流、滨海旅游、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清洁能源、海水综合利用等现代海洋产业,培育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形成国内外家、投资者、创业者集聚创业创新的新热土。
三是突出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
探索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深化沿海开放、建设海洋强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目前,广东对接港澳,福建对接台湾,山东、江苏规划对接中日韩
自由贸易区,已经或正在争取国家通关、税收等政策优惠。
建议我省对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自由贸易协定,建设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先导区,以此争取中央特殊优惠政策,进而探索开展自由贸易园区、自由港区试点。
四是突出推进海洋经济体制和政策创新。
体制和政策创新是建设海洋强省的根本动力。
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情况下,地方层面深化改革需要“借梯登高”。
建议我省以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为契合点,统筹推进开放、税收、用地用海、金融、海洋综合管理等领域改革,创造海洋经济发展体制和政策新优势,又好又快地推进海洋强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