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题

1.标自然段和数句子:
①一句话,没说完,用逗号;说完了,用句号。 ②喜怒哀乐用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③“某某人说(喊、叫、问、回答等)”后用冒号,说的话带标点,全部引在引号里。 ④引号就像双胞胎,一前一后相呼应。并列的词语用顿号,并列的分句用分号。 ⑤书报影视歌曲名,前后加上书名号。有些意思要省掉,可以用上省略号。
小羊要吃萝卜叶子。羊妈妈说:“萝卜的根最好吃。” 他们走到白菜地里。羊妈妈拔了一棵小白菜。 小羊要吃白菜的根。 羊妈妈说:“白菜的叶子才好吃呢!” 他们走到西红柿地里。小羊要吃西红柿的叶子。羊妈妈说:“要吃西红柿的果实 呀!” 1、这篇短文有( )个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一共有( )句话。 ④ 一天,一只白羊从南面上了独木桥,一只黑羊从北面上了独木桥。他们同时来到 桥当中,白羊说:“你退回去,让我先过桥!”黑羊说:“你退回去,让我先过桥!” 它们谁也不肯让谁,就打了起来,不一会儿,只听到河里“扑通!扑通!”的响 声,它们都掉到河里去了。 1、短文一共有( )自然段。 2、第一段有( )句话。
蓝篮
1、( )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2、冬冬拿着一个( )子去海边拾贝壳。
密蜜
1、几只可爱的( )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个不停。 2、这是一个小秘( ),不能告诉你。
漫慢
1、水从杯子里( )出来了。 2、小刚跑得快,小明跑得( )。
作做
1、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从来不( )坏事。
2、小刚很懒,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工( )。
)的玩具。
3、小熊猫的样子十分惹人(
)。
慢慢地 静静地 渐渐地
1、小明生病了,只能(
)地躺在床上休息。
2、窗外的雨(
)小了。
3、春天到了,柳树(
)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放心 用心 当心 细心
妈妈对我说:“你每天上学、放学过马路要(
),上课时要(
)听老师讲课,做作业
要(
),这样我就(
)了。”
备课:谢振
5.修辞手法:
11、尽(jǐn jìn)管如此,它并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
12、你可以在水里尽(jǐn jìn)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
13、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yā yā)下来。
14、水很浅,刚没(mò méi)小腿,能蹚过去。
15、他在天边焦急地转(zhuǎn zhuàn)来转去。
16、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jiē jié)结实实的。
吸引 吸收
1、阿切尔的目光被那个人的动作(
)住了。
2、大地(
)了阳光,变成温暖起来,冒出了热气。
四周 四处
1、广场(
),灯火辉煌,美极了。
2、他(
)张望,找不到妈妈。
温暖 温和
1、春天到了,(
)的风吹红了桃花。 2、老师的态度很(
)。
心爱 喜爱 可爱
1、玲玲是一个(
)的小姑娘。
2、这个洋娃娃是小红最(
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有趣。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1、这糕的(de dí)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备课:谢振
小学二年级升三年级
2018 年 8 月 24 日
4.选择恰当的字词:①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②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①为依据作出选择。
练一练
迷谜
1、小明最喜欢猜( )语了。 2、雷锋叔叔抱着( )路的孩子走在泥泞的路上。
小学二年级升三年级
2018 年 8 月 24 日
★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比的修辞手法。基本结构:本
体+比喻词+喻体。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
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直接
)。
1、晚上,张衡一有空(kònɡ kōnɡ )就抬头看天空(kònɡ kōnɡ )中的星星。 2、墙上钉(dīnɡ dìnɡ)着几颗钉(dīnɡ dìnɡ)子。 3、我一个人待(dāi dài)在家里等待(dāi dài)爸爸妈妈回家。 4、今天,蒙(ménɡ měnɡ)古草原上下了一场蒙(ménɡ měnɡ)蒙细雨。 三、读句子,选择正确读音,用“√ ”标出来。
备课:谢振
小学二年级升三年级
阅读理解专题一
2018 年 8 月 24 日
【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答案一定在原文中!)
4. 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一般题型】
作用: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句:是您,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是
您,为了指导我们科技小组搞发明,利用星期天跑图书馆,查阅资料﹒﹒﹒﹒﹒﹒
★ 5、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自问自答)
17、原来羊圈(juàn quān)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zuàn zuān)进去,把羊叼走了。
18.其实,那深水只是小狗撒的一泡(pāo pào)尿。
19、它灵巧地从茧子里挣(zhèng zhēng)脱出来,惊奇地发现自己身上生出了一对轻盈的翅膀。
20、小柳树看看小枣树,树枝弯弯曲(qū qǔ)曲的,一点儿也不好看。
急及
1、走路去上学已经来不( )了,丹丹只好请爸爸开车送她上学。
2、飞机快要起飞了,小方还在路上塞车,他很着( )。
发明 发现
1、小老师(
)大家都不怕他,于是他清了清嗓门,喊道:“上课……”
2、爱迪生(
)了电灯,让许多人在夜间享受光明。
美好 美丽
1、新来的同学梳着(
)的长辫子。
2、面对这么多(
)的祝福,小明激动万分。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例句: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 6、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
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1. 难道我会不知道? (表达的意思为:我是知道的。)
当作人来写。)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
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例句:a、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b、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
练一练
反义词: 脱-( ) 吐-( ) 生-( ) 深-( ) 落-( ) 无-( )
近义词: 躲-( )触-( ) 奔-( ) 寻-( ) 健壮-( )
备课:谢振
小学二年级升三年级
2018 年 8 月 24 日
3. 选择正确的读音: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5、雷锋出差(chāi chà)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6、屋子里可真静啊,连滴滴答(dā dá)答的钟声都听得见。
7、听音乐(yuè lè)是我感到最快乐(yuè lè)的事情。
8、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shì sì)的耷拉着。
9、全场观众都为他喝( hē hè )彩!
10、裁缝师傅决定重(chònɡ zhònɡ)做一件,又给她量(liánɡ liànɡ)了尺寸。
1、我和几个藏(cánɡ zànɡ)族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cánɡ zànɡ)。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hǎo hǎo),也有自己的好(hǎo hǎo)朋友。
3、茂盛(shèng chéng)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4、我喜欢弹(tán dàn)钢琴,不喜欢用枪打子弹(tán dàn)。
备课:谢振
2.找近义词,反义词:
小学二年级升三年级
2018 年 8 月 24 日
☆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的词。确定近义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从有共同词素的词语中去找
许多近义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中间往往有一个相同的词素。 如:赞扬、表扬、颂扬 这些近义词中共同的词素,决定了它们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而不同的词素,又 体现了它们词义的差异。因此,在找一个词的近义词时,可以抓住这个词中表示基本 意义的词素,并用它来组词,然后找出近义词。再如找“疲劳”的近义词,可抓住词 素“疲”来组词:疲倦、疲乏、疲惫,这三个词都是“疲劳”的近义词。又如找“艰 难”的近义词,可以抓住任何一个词素组词:艰辛、困难,这两个词都是“艰难”的 近义词。 (2)从词的意义上去找 即先弄清这个词的意思,然后想一想和它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 如找“轻视”的近义词,先弄清“轻视”是看不起的意思。然后想一想还有哪些 词与“看不起”相同或相近?“轻蔑”、“蔑视”和“轻视”相近,那么这两个词就 是“轻视”的近义词。 ☆反义词就是指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反义词表现了事物之间明显的对比关系。 如:高——矮 谦虚——骄傲 好——坏 正确——错误 (1)抓词素的反义 如:“前进”同学们可以分别找出它每个词素的反义词素,即“前”的反义是“后”、 “进”的反义是“退”,因此,“前进”的反义词是“后退”。 (2)对原词加以否定,然后找反义词 如:“生疏”同学们对它加以否定就是“不生疏”。表示“不生疏”的词就是“熟 悉”,因此,“生疏”的反义词是“熟悉”。 (3)从具体语境中,找反义词 有些词不止一个反义词,如“老”的反义词就有“少”、“幼”、“嫩”、“新”…… 因此,对这类词就不能用简单否定的方法去找它的反义词,而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 确定反义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