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书法家盘点
书法是中国古代一种书写艺术,历史上诞生过很多知名的书法家,本文小编就来说说历史上那些有名的书法家。
秦代的著名书法家是李斯。
斯字通古。
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
是荀卿的学生,秦始皇的丞相。
李斯曾助秦始皇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起过破坏作用;但在文字改革尤其是在书法的发展上却是有功绩的。
他的书法艺术水平很高,他书写的小篆,风格朴茂端庄,通达圆畅,被后人称为天上神品(杨守敬语)。
秦代的金文、刻石,大都是他的手笔,秦始皇的玉玺上面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鱼鸟形的大篆,也是李斯写的。
李斯的字迹,除刻在金属上的尚流传下来一些外,刻在石上的多已无存。
之罘、碣石两处刻石早已无闻,会稽刻石到了宋代便没有了着落,泰山刻石今存9字(存泰安岱庙),峄山刻石毁于魏(后有摹刻),惟琅邪刻石尚存13行86字(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其金刻和石刻两种文字相比较,前者瘦硬,后者婉通,故后人或谓李斯的篆书有两体,并各相祖述。
其实,两者的不同乃是由于金属和石头质地硬度的差异而形成的。
孙过庭《书谱》认为篆尚婉而通,所以小篆还是应以李斯的婉通为正宗。
张芝(?约192),字伯英。
敦煌酒泉(今甘肃省酒泉)人。
有草圣之称。
他习书异常刻苦,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书断》)。
梁代庾肩吾在《书品》中也说张(芝)工夫第一,天然次之。
张芝善草、隶、行、飞白书,而尤以草书冠绝古今。
其章草初学杜度、崔瑗,但又有所创新,将字字独立的草法改创为体势一笔而成,字与字之间即偶有不连也能血脉不断,遂成为今草的创始人。
张怀瓘《十体书断》将其章草、今草列为神品之首。
其传世作品除《八月帖》外,其余如收人淳化阁帖中的《冠军帖》、《终年帖》、《今欲归帖》、《二月八日帖》、《秋凉帖》等,多系伪托。
蔡邕(132192),字伯階。
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
蔡邕工篆、隶,而以隶书造诣最高、名望最重。
其隶书采李斯、曹喜之法,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评。
因此,后人常把一些东汉名碑(如《华山》、《郭泰》、《夏承》、《鲁峻》)附会为是蔡邕所写。
熹平四年,蔡邕请求正定六经,灵帝批准了他的建议。
他亲自用八分(汉隶)书丹于碑,使刻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
碑始立,观视及摹写者即填塞街陌。
今石经早已被毁。
宋代以来在洛阳东郊常有残石出土。
近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存八千余字。
又传,灵帝命工修理鸿都门,蔡邕见工人用垩帚刷墙,很受启发,由此创造了飞白。
这一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及僧智永等。
钟繇(151230),字元常。
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
曾官至太傅,故亦称钟太傅。
隶法学曹喜、蔡邕,青出于蓝,独探神妙。
真书古雅绝妙,刚柔俱备,点画之间有异趣。
结体朴茂,出乎自然,形成了由隶人楷的新貌,为正书之祖。
后人评价他的书法如云鹄游天,飞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将其与汉代草圣张芝并称钟张,与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
惜其真迹无存,世传《宣示表》、《荐季直表》及《贺捷表》等皆出于后人临摹。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
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省)人。
曾官至右军将军,故人称王右军。
初以卫夫人为师,后改学张芝、钟繇,博采众美,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为妍美流便的新体。
其书备精诸体,尤擅正行,自成一家之法。
其所措意皆自然万象,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王羲之传》,唐太宗亲撰);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王羲之传论》)。
其书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为书法创立了至高的准则。
其小楷有《乐毅论》、《东方朔画赞》;行书有《兰亭序》及保存在唐代怀仁和尚所集《圣教序》中的文字,还有双钩廓填本《快雪时晴帖》;草书有《十七帖》等。
然均非真迹。
《兰亭序》真迹殉葬于唐太宗陵墓,存世唐荜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
王羲之第七子。
曾官至中书令,故人称王大令。
书法与
父齐名,并称二王。
幼学父书,后学张芝,用功精深而又勇于创新。
其书英俊豪迈,
既雄且媚,进一步扭转了当时古拙的书风,变古质为今妍,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书兼
精诸体,尤以行草为擅长。
其行草导源秦篆,妙接李斯,若孤峰四绝,回出天外。
行
书《鸭头丸帖》是其仅存的墨迹。
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此外,其各种书帖还散见于
宋人所刻丛帖屮。
王僧虔(426485),谥简穆。
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
南朝齐书法家。
王羲之四世族孙。
善音律,工正、行书,其书继承祖法,丰厚淳朴而有气骨,为时人所推崇。
书
迹有《王琰帖》等,并著有《论书》等篇。
在书法理论上,主张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遗情,书笔相忘。
对后世影响很大。
智永,名法极。
王羲之七世孙。
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人称永禅师。
居
永欣寺阁上学书凡三十年,曾手书《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赠浙东诸寺。
平时求
书者如市,所居户限被踏损,裹以铁皮,号为铁门限。
所退废笔头埋之,号为退笔冢。
所书《真草千字文》,气韵飞动,优入神品。
有墨迹本及关中刻本传世。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
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初学王羲之,后渐变其体。
楷法源出汉分,骨气劲峭,法度严整,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人称欧体。
行书深得二王风气,亦为一时之绝。
碑刻有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墨迹有
《张翰》、《卜商》、《梦奠》等帖。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
越州余姚(今浙江省)人。
曾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其书法亲承智永禅师,妙得其法,继承二王传统,外柔内刚,气秀色润,遒媚不凡。
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
包世臣《艺舟双楫》称:永兴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
楷书碑刻《孔子庙堂碑》姿媚而遒劲,深得智永笔法;《汝南公主墓
志铭》肃敬虚和,姿态风流而有笔外意,可并美《兰亭序》。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
杭州钱塘人。
曾封河南郡公,人称褚河南。
书法初师虞世南,晚法钟王,楷书有隶法,疏瘦劲炼,自成一家。
所学虽杂而本体不失,外拓取势,内度有法,变化多姿。
晚年正书虽瘦实腴,丰艳流畅。
又善鉴别书迹,时太宗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