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犀牛角鉴定机构

犀牛角鉴定机构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犀牛角鉴定机构
篇一:犀牛角的鉴别方法
犀牛角的鉴别方法
犀牛角与牛角的区别其实不难,只要掌握了要领,也很容易鉴别。

犀牛角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横截面有鱼籽纹;二是侧面有竹丝纹;三是一般闻起来都有气味。

而牛角呢,有的也有竹丝纹,但绝没有空心管状的鱼籽纹;在牛角的实心的横截面上一般都有一圈一圈的角朊层。

清早期犀角盃:网格纹十分清楚,色泽自然
也有人说:而网格纹、鱼子纹,天沟、地岗才是犀牛角所独有的特征。

犀牛角犀角的鱼籽纹
注意掌握的要领是:1、犀角有鱼籽纹,牛角没有;2、犀角虽然可以一层层剥开,但没有一圈圈的角朊层;3、在正
常情况下犀角有气味,而牛角没有。

犀角是最珍贵的牙角材料。

自古以来犀角不仅被作为辟邪稀罕的灵物而宝之,而且被认为具有解毒解热之药用(比如《本草·犀》载:入药惟犀生者为佳)。

而明代开始兴起的利用犀角底部凹腔雕成的犀角杯是牙角类古玩中的顶级
精品,其在国外国内艺术品拍卖会中长盛不衰。

然而,关于犀角杯实用鉴赏知识的文章非常稀少。

一、犀角的鉴定
犀角的鉴定不难,但由于犀角十分珍罕,一般人能上手的机会不多,所以不少收藏者和古玩商只好凭着猜测臆断。

犀共分五类:非洲两类——黑犀、白犀;亚洲三类——撒马利亚、爪哇、印度。

前三类有双角,后两类是单角。

关于犀角的成分,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是“固体状的凝集的头发”。

其后,这种看法被普遍接受。

但最新研究表明:犀角不是凝结的头发,它没有头发的囊,它实际上是由纵向的角朊纤维所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以上五类犀角的共有鉴别特征是犀角表面有国外行内
人士所称的“发丝纹”或国内所称的“竹丝纹”。

犀牛角犀角的竹丝纹(发丝纹或叫甘蔗纹)
犀角的表面纹路和竹的纹路很象,故称为“竹丝纹”;但犀角截面又有竹所没有的如同皮肤发囊般的肌理,其斜剖面摸上去有类似皮肤鸡皮疙瘩的感觉,故其纹亦可称“发丝
纹”。

这纹路难伪造,牛角的仿品和合成的,都没有这个特征。

牛角(最常见的犀角仿品之一)和犀角的区别还体现在
底截面和色泽。

请看图牛角底截面。

其有圈状的角朊层。

这是牛角特点,犀角没有这样的圈状角朊层。

此外,牛角和合成的往往有桔红的上色。

犀角中有蜜色的,但无桔红色的。

凡桔红色的“犀角制品”必是伪品。

牛角
虽然辨别犀角和牛角不难,但有些自明代以来即有的犀角高仿——犀角贴面的牛角制品——还需收藏者小心鉴别。

搞清了犀角和其它质料的区别,接下去我们再来看非洲犀和亚洲犀的区别。

以前行内有种说法:看纹路,纹细的是亚洲犀,纹粗的是非洲犀。

这种说法笔者认为没有科学依据。

非洲犀和亚洲犀的主要区别在:
(1)犀角底部的形状——椭圆的是亚洲犀,圆形的是非洲黑犀,近长方的是非洲白犀;
非洲白犀
亚洲犀角杯非洲黑犀牛角杯
亚洲犀牛杯
(2)犀角底部凹腔处旁边的“裙边”——裙边阔的是亚洲犀,裙边窄的是非洲犀。

非洲犀牛角杯
从犀角杯成品来看,先看杯口沿的形状,若是圆形的(比如碗等)肯定是非洲黑犀,长方的多半是非洲白犀,椭圆的
便可考虑亚洲犀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犀角极其珍贵,雕刻者一定是根据角的形状来考虑雕什么东西。

就算是他接到一张订单定做什么式样,他一定是会去寻觅同这式样相符合的角,而不是拿一个形状不符的犀角去强加工,浪费大量材料。

其次看柄。

若柄顶部截面较长的而又不是后接的多半是亚洲犀,因为亚洲犀才有阔的裙边雕成阔长的柄。

最后看腔。

腔特深的非洲犀可能性大,因非洲犀尺寸大,底凹腔深。

从年代上来看(:犀牛角鉴定机构),虽然明代已有非洲犀进口,大部
分明犀角制品还是亚洲犀。

非洲犀制品要到乾隆时期才开始大量生产。

亚洲犀
二、犀角杯的种类
工艺和断代
按造型,犀角杯可分为单柄或双柄,杯式,碗式,高足,三足,槎式,叶式,双联,水注,瓶壶等。

按内容,犀角杯可分为素身,花卉动物,仿古青铜器题材,和人物故事风景四大类。

从落款而言,目前所见的包括鲍天成或天成,柏和,伯弘,伯邓铭,伯雅,长至前,陈贤,敦复堂,方弘斋,合卿,和愚,胡见中,胡思生,胡星岳,胡允中,姜吕尚,蒋仁锡,季玉,李樵,李中甫,林弟,六顺堂,刘司农,秘阁
珍藏,冗清楼藏,瑞之,商铭,觞云堂,盛辅功,兔床,兴城,燕喜堂,尤侃直生或直生,友沫望,尤以
良,尤雨源(尤通),袁尚卿或尚卿,周文枢,子京(项元汴)等。

犀角的雕刻工具和象牙的雕刻工具大致差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犀角在盐水中煮软后可以用手扳动。

有些犀角雕复杂的造型便是靠手工扳而形成的。

怎样断犀角杯年代的早晚呢?笔者的经验总结是:一看刻:构思随形,刻工简布局疏朗的早(比如晚明);构思有创意工精不简的是早清;布局繁复匠气重的是乾隆;有复杂镂
雕的整支雕杯是晚清。

(这反映了工匠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从惜材如金实用出发发展到纯粹迎合买家求繁求奢侈的心理。

)
二看脚:镂雕足,平足,足浅的相对较早(比如明或早清),足深的较晚(如乾隆及以后)。

三看色:染色成蜜色的大体上较早(比如明或早清),淡褐或褐色的乾隆为多,而黑褐色或黑色的多半是清后期作品。

(这反映了时代审美风格的变化。

)
此犀牛角板子是明末清初时器的,高:3.3厘米,孔径:3.3厘米,重21克。

造型小巧美观,雕工精美,包浆亮丽,颜色红润透明。

是采用亚州犀牛角的尖部做的,犀牛角的尖部是犀牛角最好最嫩最珍贵的部位。

当然,这只是总体上的
一个大致概括,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的,具体杯还应具体分析。

同样是仿古题材,要体会它们不同的雕刻风格:看螭龙直似要从杯上窜出来;也有的装饰纹规矩而呆板。

看它们的足:再比较它们的色泽区别,等等。

文房赛宝犀牛角杯
角雕油质通透,竹丝纹明显,鱼子纹清晰。

蘸温水后闻之清香、无腥味。

是亚洲犀牛角的上品。

犀牛角雕底盘如西瓜子,角细长。

是苏门答腊雄性犀牛角雕。

犀角杯自明代起就有其它材料的仿品,比如木,竹,瓷,石,金属等。

这些仿品如果本身能考证出确切的年代,那么对犀角杯的时代风格考证也会有帮助。

三、犀角杯的价格
20世纪90年代前,犀角杯的成交中心主要在欧美,但从90年代开始,犀角杯开始不断出现在国内的拍卖行中,近年来价格上扬较大。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从90年代至今,国内拍卖行共有过212个明清民国犀角杯拍品,成交121个,成交率为57%。

在流拍的91个中,有些估价过高,有些工粗或包浆难看,有些不开门或断代有疑问,有些纯粹是运气不佳。

其中工粗难看或不开门的约占一半。

但也有好东西流拍的,比如北京翰海20XX年12月9日拍的一带燕喜堂款的清初犀角螭杯(估价30-40万元),中国嘉德1997年10月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