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管理耿云飞,等: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摘要]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是关系区域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研究产业集群特征,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发展区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介绍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指出产业集群因其强劲的竞争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促进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并对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如何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1产业集群的定义产业集群,也称产业群、产业群簇、产业簇群等,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的。

按照他给其所下的定义,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

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同时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

但波特同时也认为,产业集群的适当定义要视该产业所处的竞争区间以及所应用的战略而定。

J.A.Theo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是指为了达到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的目的,而由一些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即为集群。

2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效应所谓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随整个产业规模的扩大而提高。

外部规模经济显然不同于内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的效益提高得益于其自身规模的扩大,与其所在的行业规模可能无关。

产业集群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包括知识的溢出效应、劳动力的专业化、信任和合作的加强等。

2.1知识的溢出效应这里的知识包括技术知识、需求信息、供给信息、经营经验等。

这些知识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公共物品性质。

它一旦被创造出来,传播的速度越快,拥有的人越多,为群体带来的福利就越大。

二是许多知识难以具体化、系统化,没有人际间的频繁接触和耳濡目染则很难传播或传播很慢。

在产业集群的地方,同行业的生产厂商、供应商、重要顾客聚集在一起,彼此间既互相竞争又互相模仿,既彼此合作又彼此排斥。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它们可能共有一个供应商、同一家客户,他们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可能共同参加一个俱乐部、同上一家餐馆。

人际间的频繁接触和交往使集群地知识传播速度达到最快,拥有的人最多,溢出效应达到最大化。

2.2劳动力专业化产业集群把各种人才吸引到同一地方,从而使厂商更容易得到所需的人才,而各种人才也能得到更理想的工作。

从长远看,产业集群有助于人员的专业化,因为在各公司的运营不是完全相关的情况下,一个公司解雇的工人可以在另一个公司找到工作,因此工人长期失业的可能性会减少。

当工人对他们的技术能确保他们找到工作具有信心时,他们更愿意对具有产业特征的技术投资,提高专业化水平。

此外,人才的集中也加剧人才间的竞争,加速人才淘汰过程,这也会迫使人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3增加信任、促进合作彼此的接近使企业互相有机会较长时间地密切接触,更容易建立信任感,限制机会主义倾向。

这有助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

用户和生产厂家间的信任和合作对于昂贵的、复杂的、正在迅速发展的技术特别重要,而对于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或较便宜的技术,则没有这么重要。

总之,集群能通过信息的迅速传播,促进竞争和合作,能使整个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厂商、工人、技术人员实行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加速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

在高新技术产业,这一切意味着生产成本下降、顾客需求增加。

顾客需求增加能导致更多的厂商、供应商及相关企业的进入,使整个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规模扩大导致更多的信息传播、更多的创新和更激烈的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耿云飞,梁铖,陈孝阳,缪辰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87-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9卷第8期(总第203期)经济管理竞争,结果是生产率进一步提高,成本进一步降低。

产业集群的这种外部经济对产业的影响可以从上图得到说明。

假设电脑软件开发行业是竞争性行业,不存在内部规模经济,各厂商在既定的行业水平上生产,各自对市场没有大的影响,各自根据自己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彼此互相竞争。

在没有集群的情况下,各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S1,需求曲线是D1,均衡点在A,这时各厂商以20元的单价销售50万单位的软件。

但当厂商集群,行业规模扩大,集群的外在经济使短期供给曲线移到了S2,成本下降,产品价格由20元降到了12元。

价格的下降使需求增加,需求曲线从D1移到了D2,新的均衡点移到了B,这时各厂商以12元的单价共销售100万单位的软件。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

3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关系(1)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产业聚集必然带来人力资源的相对集中。

首先,人口聚集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其次,产业聚集区域居民获得了择业的便利,节省了大量的就业信息搜寻成本和求职、工作过程中的交通费用及时间成本;第三,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上升———产品畅销———产业发展———吸收更多的人员就业———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人口的聚集又引起生活消费、住宅、能源、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物流、咨询等基础产业的需求与发展。

所以产业集群带来了地区规模的扩大,地区规模的扩大又进一步强化了产业的聚集功能,如此循环往复,必将促进产业集聚的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也因此而不断发展。

(2)产业集群能促进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的总体稀缺性决定了各个企业单位都应当追求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而产业集群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之一正是如此,其投入要素不仅涉及一般意义上的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更要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对产业发展产生协同效应。

产业集群将这些区域内的软、硬资源优化整合,必将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同时,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吸纳外部资源、利用外部市场,引进外来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诸多方面都将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形成区域动态的竞争优势。

(3)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内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集群内关联企业之间由于地理位置接近而联系频繁,便于现场参观,面对面地聚会和交流,使他们能迅速了解市场需求和科技变化,有利于企业对市场和技术方向的把握,有利于相关企业合作创新,而且企业的创新成果易于为其他企业所学习和吸收,促进整个群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又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因此集群内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

由此可见,产业集群利于区域内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并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4产业集群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产业集群可能意味着地区间的差距会趋向持久乃至扩大而不是缩小。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产业集群的自我加强作用的结果:起初具有产业集群优势的地区会通过外部经济的作用不断增强这种优势。

在存在规模经济、贸易障碍很小或不存在的情况下,一地的产业发展必然会导致另一地的同一产业退化,最终把另一地的同一产业赶出市场。

结果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产业布局的差异。

在一种产业失败了的地区可能在另一产业获得优势,结果是不同的产业在不同的地方聚集,这实际上就是地方专业化分工。

二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在一种产业竞争中失败了的地区如果没能在另一产业获得优势,其经济发展便会每况愈下。

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加大各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因为即使是专业化分工,各行业的收益也不会是一样的。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没有地方的竞争优势就没有国家竞争优势。

但地方经济如何才能发展呢?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如何才有可能同更发达地区竞争呢?走区域专业化的道路不失为一种上佳的选择。

所谓区域专业化是指一个地区仅以一个或若干个(依地区规模、产业的特征而定)关键产业为重点发展目标,悉心对之加以培植,以使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竞争力。

地区专业化对地方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信息传递日益加快,交通运输越来越便利,地区间的贸易障碍进一步减少,地区间的贸易竞争会愈加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绝对优势的地方产业根本就生存不下去。

参考文献:[1]P.R.Krugman&M.Obstfeld,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HarperCollinsCollegePublishers,1994.[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3]诺曼・J・格里克曼:《新竞争者》,刘谟英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4]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Fujita,Masahisa,Krugman,Paul,Venables,AnthonyJ,TheSpatialEconomy,Cities,Regions,andInternationalTrade[M],theMIT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don,England.[6]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作者简介耿云飞,男,汉族,南京农业大学05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

梁铖,男,汉族,南京农业大学05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陈孝阳,男,汉族,南京农业大学05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缪辰甍,男,汉族,南京农业大学05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8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