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重点问题
● 成本决定论和综合决定论的区别与联 ●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 ●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 ● 后起国和先行国在产业结构变动时的差

2019年11月12日星期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1

第一节 区域差异理论 第二节 地域分工理论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
与区位无关 自由定位 投入导向
效益 与区位有关
市场导向 不以单因素为导向
企业定位分析表
2019年11月12日星期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4

三、现代区位论:综合决定论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伊萨德(W.Isard)明确指出, 最大利润原则固然是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 则的实现同自然环境、产品成本和区域间工资水平等 因素有关。因此,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然受 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特别是成本—市 场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结构、消费需求结构、对外贸易结构、人的素质结构、 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各方面、各层次上的国民经济 结构。 (3)生活质量的改善:即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
2019年11月12日星期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14

2.指标体系的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产业结构:是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核心指标。,通常 以工业发展为主体衡量其阶段性
通常经济发展水平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地区, 其内部推动产业结构适时调整和顺利升级的能力也 比较强,地区产业结构具有促进当地经济全面发展 的综合优势。
2019年11月12日星期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12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 两个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总量经济指标出现前所未有的 高增长率、经济结构出现高变化率。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3

3. 1940年,德国学者廖什发表的《区位经济学》 消费需求量的大小是区位选择上优先考虑的主导
因素,而市场容量又取决于消费强度、消费倾向、产 品价格、市场半径、产品推销技术、单件产品的运费
等相关因素。
4.企业家关心的实质不是成本最低而是利润最高
成本 与区位无关 与区位有关
(1)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 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向高级化调整、 演进的可能性条件。
(2)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
① 从供给角度考察,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取决 于创新能力、积累能力和供给弹性。
② 从需求角度考察,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取决 于人们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
(3)发展经验
2019年11月12日星期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15

3.刘再兴教授在《中国区域经济数量分析与对比研究》 中,选择9个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
4.采用综合评分法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5.用简单的综合指标划分阶段。 6.采用综合绝对划分和相对划分两种方法来判别区域经
济发展阶段,即按选定的指标确定各经济发展阶段的
(1)产业结构变化指数 :变动速度
(2)专业化指数 :变动方向 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动是趋于集中了还是趋于分散
了,是否出现专业化部门多、高增长部门多和高利税 部门多的趋势,是否体现了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客 观要求。
2019年11月12日星期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11

2.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
阈值,然后利用改进的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
2019年11月12日星期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键术语 区域差异 地域分工 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思考题
1.成本决定论、利润决定论、综合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有何不同? 3.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比较如何描述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过程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10

4.我国各省区的非农产业构成和专业化程度分析 (1)东部地区的非农产业比较发达,中西部地区的大部
分省区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我国的工业专业化水平普遍偏低。 (3)各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很不均衡。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比较
1.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的区域比较
2019年11月12日星期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2

第一节 区域差异理论
一、古典区位论:成本决定论
1.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
2.第一个系统研究工业区位理论的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1909年,《工业区位论》认为一个区域对工业区位选择吸引
力大小的决定力量是最小生产成本。而影响产品成本的一般性区 位因素是运输费、劳动费和集聚效益。
较,某种产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称为具有“绝对优势”。 (3)观点: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就应该发展这种产
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绝对优势 的产品,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 (4)局限性:按照绝对优势理论,一个没有任何绝对优势 产品的地区就不能从贸易中获利,然而现实的地域分工 与贸易并非如此。
2019年11月12日星期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7

2.比较优势理论 (1)渊源: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2)比较成本:
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 成本比率进行比较。 (3)观点:
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 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 易增进利益。 (4)优势:
小结:区位论发展经历的三阶段:
1. 立足于单一工业或工业中心,着眼于成本和运费最低 的古典区位论
2. 立足于一定区域或城市,着眼于市场扩大和优化的近 代区位论
3. 立足于国民经济整体,着眼于地域经济活动最优组织 的现代区位论
2019年11月12日星期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5

第二节 地域分工理论
(2)分歧:如何认识区域的性质 ① 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 忽略了它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 ②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 综合体,区域的竞争是在收支平衡前提下的竞争, 因而受相对竞争法则的支配。
4.两理论的理论进步性 “分工(贸易)能够增进利益”始终是一个在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是商品生产所费劳动的相对 差异 ,这是最有利和最合理的地域分工原则。 (5)积极意义:
第一,指出了区域贸易的广泛基础。 第二,提出了区域交换的特殊规则。
2019年11月12日星期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8

3.两种理论的关系
(1)统一:都认为区际贸易可以更经济地配置资源,更 有效地利用其他区城的资源,节约社会劳动,提高 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步伐。
和基本趋向? 4.简述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1998
[2]魏后凯.中国地区发展差异及其协调机制.经济管理,1997
2019年11月12日星期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17

位商的值越大,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地区产业结构相 对地位越高。
2.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的区域比较 区域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越高,专业化部
门越多(即专业化系数越高),区域产业结构中制造业的 相对地位越重要。 3.区域产业结构的静态比较是某时期内产业结构数值的地区
比较,通常按当年价格计算。
2019年11月12日星期
二、近代区位论:利润决定论
1.利润决定论是以在垄断资本条件下对最大利润的追求为 背景建立起来的。
2. 1933年,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首先阐明了“中心地理 论” 。
要有效地组织生产与流通,必须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 的多级市场区构成的市场空间结构,优越的市场空间结构对产业
配置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2019年11月12日星期
一、社会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
1.社会分工的两个前提:生产的自然差异和交换的发展 2.社会分工的表现: (1)部门分工:指不同部门形成和分离的过程 (2)地域分工:指分离出来的部门在一定地域上的组合。 3.社会劳动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
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 程度的必然产物。 4.地域分工 (1)必要前提:产品的区际交换和贸易,是产品的生产地和消 费地的分离。
(3)经济效益及增长能力
(4)人口质量:识字率
(5)国民生活质量 :居民消费结构 、城市化水平 、城乡 居民消费水平比
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
1.以重工业人均产量或人均实物量指标(人均能源、粗钢、 电力、谷物和肉类占有量)的国际比较来确定阶段。
2.依据时间序列函数和最优分割法(Fisher算法),采用聚 类分析划分阶段。
2.先行国与后起国的差别 : 第一,在总量上,先行国成长起点高,增长率相对平稳。 第二,在经济结构上,后起国存在明显的二元性这种结 构,这决定了与先行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差异: (1)配置顺序不同。 (2)转换的态势不同。 (3)变动的起点不同。
(4)变动的节奏不同。
2019年11月12日星期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上被经济学家们一致首肯的命题,被视为更基本和更有
说服力的贸易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