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报告名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年级学院专业学号姓名任课教师完成时间成绩(报告在给出成绩的同时须由评阅人写出评语)年月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内容摘要:自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尝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能源危机的苦果,而酿成这种苦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没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干了许多违背自然生态的蠢事。

实践和教训使人们认识到,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谁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自然生态失衡即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怎样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了新时代越来越值得关注的课题。

本文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对和谐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垃圾;大气;海洋;问题;解决措施正文部分:人与自然是我们一直逃避不了的话题,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

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我们的生活才可以更持久,更美好。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的不停发展,城市加快了“新陈代谢”的速度。

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

因此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迫在眉睫。

一、建筑垃圾处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一)我国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呈现以下几个问题:1、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目前只能是绝大部分进行混合收集。

2、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

3、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多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

4、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投资少,政策法规措施还不健全,建设工作者的环保意识不强。

(二)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措施: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该如何处理就需要有组织进行协调解决,各建筑施工有关单位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要建立健全渣土设置与管理专项方案,对工地内建筑渣土的产生、防尘措施、处置等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2、提高建筑垃圾的技术处理水平。

城市建筑垃圾一般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缺乏对建筑垃圾的有效技术处理。

尤其是对建筑垃圾做混凝土骨料必需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堆存的技术国内企业还少有研究。

城市相关部门应尽快帮助协调并依靠企业技术研发解决在建设垃圾处理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

3、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及回收利用率较低,建筑垃圾大部分被运往垃圾填埋场堆放或填埋,不但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而且对土壤、水源、植被等自然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

同时,在运输过程中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

所以对于那些分拣出来不能利用的垃圾要合理处置,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

4、政府要为建筑垃圾处理提供资金保障。

建筑垃圾废料不是商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经过加工处理再利用后才会产生新的价值。

在建筑垃圾的回收处理利用过程中,常常使处理单位无利润可图,缺少了积极性,直接影响利用工作的进行,因此必须由政府通过某种渠道在利用过程中给予经济补助。

5、建立健全合理的政策法规。

近些年来,我国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虽已有清醒认识,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国家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规定的处罚条例,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建筑垃圾及规定建筑垃圾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的条款还不完善。

所以,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实行有效地奖惩制度。

二、大气污染现状及解决措施(一)大气污染现状目前,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

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全国47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参加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137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

酸雨区污染日益突出。

酸雨区由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区发展到现在的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4个大面积的酸雨区,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常德市酸雨污染也非常严重,1996年酸雨频率达100%,逢雨必酸。

通过采取建立城市大气环境保护圈。

关闭城郑砖瓦厂、拆除污染严重的小型锅炉等措施,大气中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有所减轻,酸雨频率有所下降,但目前仍高达41.6%。

(二)大气污染的解决措施: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必须从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对该地区各污染源所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时空分布作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控制污染的最佳方案。

工业生产区应设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在工厂区与城市生活区之间,要有一定间隔距离,并植树造林、绿化、减轻污染危害。

对已有污染重,资源浪费,治理无望的企业要实行关、停、并、转、迁等措施。

2、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

我国当前的能源结构中以煤炭为主,煤炭占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73%,在煤炭燃烧过程中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悬浮颗粒等污染物。

因此,如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首先必须从改善能源结构入手,如煤气、液化石油气、电等,还应重视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所谓清洁能源的利用。

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对此,当前应首先推广型煤及洗选煤的生产和使用,以降低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我国能源的平均利用率仅30%,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潜力很大。

我国有20余万台锅炉,年耗煤2亿多吨,因此,合理选择锅炉,对低效锅炉的改造、更新、提高锅炉的热效率,能够有效地降低燃煤对大气的污染。

3、区域集中供热。

分散于千家万户的燃煤炉灶,市内密集的矮小烟囱是烟尘的主要污染源。

发展区域性集中供暧供热,设立规模较大的热电厂和供热站,用以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是消除烟尘的有效措施。

这样还具有以下各项效益:①提高热能利用率;②便于采用高效率的除尘器;③采用高烟囱排放;④减少燃料的运输量。

4、植树选林、绿化环境。

绿化造林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

植物有吸收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净化空气的功能。

植物是空气的天然过滤器。

茂密的丛林能够降低风速,使气流挟带的大颗粒灰尘下降。

树叶表面粗糙不平,多绒毛,某些树种的树叶还分泌粘液,能吸附大量飘尘。

蒙尘的树叶经雨水淋洗后,又能够恢复吸附、阻拦尘埃的作用,使空气得到净化。

三、海洋污染现状及解决措施(一)海洋污染现状1、陆源污染物: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沿海地区,每年排放入海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约60亿吨。

在生活污水中,以东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黄海沿岸最小,在工业污水中,也以东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次之,黄海沿岸最少。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我国拥有各种机动船只10多万艘,每年进入我国港口和航经我国管辖海域的外轮几万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

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我国沿岸分布着几个大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跑、冒、滴、漏的石油数量很可观,每年有10多万吨石油入海。

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过去把海洋当作大“垃圾箱”,任意倾倒废物。

如大连香炉礁海岸、葫芦岛、青岛、温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矿渣和其他废物堆放在海边或直接倒入海中。

5、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这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二)海洋污染解决措施1、用高科技来净化以被污染的水资源,让其再次被人们利用,从而达到优水优用的理念观.现在正是科技发达的时代,一些净化水的高科技产品也相应的问世.这代表污染水可以被人们再次使用.现在一些地方,采取水资源分级使用:优水优用,劣水劣用.总的来说,提高环保意识,能有效的保护安全用水2、推行清洁生产。

通过调整工业结构和改善工业布局等调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源的排放,不仅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更有效达到环境治理的目标。

四、结论面对今天的状况,我们需要对我们过去所做的负责。

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应该遵循以上解决措施,而不是再以一个征服者的身份面对自然发号施令。

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和谐共处。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的调节者,从而与自然达到和谐的境界。

虽然某些对人类不利的自然因素从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不以我们意志而改变;但对于此类自然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从而减少它的消极影响和破坏力,使自己得以更好地生存。

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自然就能够成为我们的挚友,为我们谋福利、创幸福,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博大胸襟和优美环境。

目前,我国已经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

既然已经认识到了自然的重要性,就应该从我们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我们的环境。

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是如此美丽动人,可是这美丽又是如此脆弱。

如果我们想要这美丽成为亘古不变的事实,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好好的对待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参考文献[1]刘登.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郑升旭、王健.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J].陕西审计,2005 (5)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课题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上、下)[J].经济研究参考,2005(20).[4]何卫东、陈赛.和谐社会的持续型经济发展模式[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1)[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8]《.城乡一体化战略模式实证研究》,刘家强等 .经济学家,2003,(5).[9]《调整好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朱菲娜. 中国经济时报,2005-03-08.[10]《“和谐”理念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漫议》傅治平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26 No.9 2005年9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