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指标及要求一、采购需求清单产品技术规格一、项目背景经过前期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音乐学院信息化系统建设已初见成效,已建设了信息化业务系统,例如:人事系统、教务系统、资产系统、财务系统、学工系统及一卡通系统等业务系统,方便各自的业务管理需要的同时,也为智慧校园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内容如下:1.1 顶层设计与协调不足在信息化对学院发展的引领作用方面,整体规划存在不足,缺乏基于学院整体的通盘规划和设计。
目前,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在应用服务方面未能从顶层设计的视角规划设计。
各部门信息化管理能力良莠不齐。
已有软件系统缺乏明确的技术规范与要求,造成数据和服务集成的难度增大及系统维护成本不断增加等问题。
同时,部分教师和管理者信息化意识薄弱,对信息化在教学与管理变革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人员技能单一,部门内部及部门间沟通成本高;无专人负责整个业务信息系统管理过程,缺乏全局统筹考察。
总之,缺乏顶层设计的数据标准和规划,导致学校已建的一些应用系统使用效果不好,用户感知度低,未能使从传统的电子化表格管理方式转变为通过信息服务系统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及师生服务水平。
1.2 数据资源分散,数据挖掘共享需提升目前学院数据资产未能得到有效梳理,大量的业务数据依旧处于分散、准确性差的状况,无法实现高效、实时的共享;数据沉淀不足,一些数据需重复录入填报,导致数据整理工作量大、效率低。
由于数据标准体系和数据中心未建立,难以基于学校数据开展深入分析挖掘,数据价值难以体现。
1.3 缺乏校务数据分析与展示技术及服务数据是学院的重要资产,但数据本身并不能直接发挥价值与作用,而是需要依靠业务分析模型方法经验和技术支撑,建立相应的数据分析模型,深度挖掘数据内部蕴含的价值及规律,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将数据的价值进行展示、查询。
目前学院尚未具备该部分的能力,无法为各级领导及广大师生提供校务数据综合展示的服务。
1.4 项目需求针对以上挑战,学校急需搭建智慧校园平台,通过建设一套完善的数据标准体系,保证数据标准化管理,减少重复工作量,并建设统一数据中心,实现业务数据可共享、统一管理,提高各业务部门协作能力。
学校将按照新的数据标准体系,保证数据中心或其他业务系统与新建或升级业务系统进行交换对接:包括人事、教务、学工、图书馆等,实现各系统按数据标准互联互通。
通过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综合信息门户,集成学校已有的业务系统,保证学院各层人员都可以实现单点登录,无需重复登录提高用户访问效率;最后要建立一套数据可视化平台,实现对师生、职能部门、校领导提供基本数据查询服务,并通过数据可视化平台构建不同业务部门所需要的分析模型,辅助领导进行宏观决策,提供真实、可依据的数据。
二、项目建设要求和目标2.1 建设目标本期建设的目标为在现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打造中国音乐学院智慧校园的基础平台,为未来实现“三端一体化”提供根基性的保障和支撑。
包括全面梳理、建设中国音乐学院数据标准体系服务,为各业务部门数据的整合、交换乃至应用提供统一、权威的规范,并且以此指导未来学院的各类信息化建设。
以数据标准为指导建设公共数据中心,整合各业务部门的数据,形成统一的公共数据中心,将学院各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进行统一和规范,保证数据的规范性和唯一性。
在应用方面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统筹管理学校内各类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及各业务系统的认证通道,使广大师生用户可以达到一次认证、全局使用。
建设统一信息门户,汇聚学院各类应用系统入口以及通知消息类的展示,为广大师生提供切实的获得感。
2.1.1数据标准建设目标数据标准是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用户访问、传输过程中的统一规范,是实现学院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系统协同发展的基础。
本项目建设具体目标为:(1)推进学院信息化建设,提供科学、合理且符合学院实际情况的数据标准与规范,使各业务系统之间,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可以参照,保证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2)通过科学合理的元数据管理,为数据库设计提供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
元数据是各系统之间数据沟通的桥梁,分为技术元数据和业务元数据。
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语义层基础性条件。
(3)保证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过程中有统一、科学、规范的分类和描述,能够使信息有序流通、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学院信息系统得到协同发展,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
在学院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能让共享数据资源和信息系统更健康的持续运作。
2.1.2公共数据中心建设目标基于解耦的设计思想,数据中心应分为数据标准与元数据管理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两部分。
其中数据标准与元数据管理中心负责数据标准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服务接口管理;数据交换平台负责数据的抽取、整合、采集、交换等工作。
2.1.2.1数据标准与元数据管理中心建设目标数据标准与元数据管理中心的建设要求达到以下目标:(1)建立全局共享数据集,实现学院核心信息资源的共享;(2)结合数据交换平台的信息交换机制,快速构建公共数据库,反映学院全面的数据信息;(3)构建强大的公共数据平台管理工具,为平台运行维护和后期扩展提供支持;(4)对数据共享权限可灵活控制,即做到方便的将数据共享到各类需要应用系统,又能做到对安全性的高度保障,防止数据泄露及数据越权访问;(5)逐步建立完善公共数据平台的日常维护和运行保障机制,制定管理规范、技术规范、工作流程、服务章程等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公共数据平台和各个业务系统的持续运行。
2.1.2.2数据整合交换平台建设目标建立灵活、高效、安全、稳定、高性能、跨平台、跨系统、高度可扩展的数据交换平台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通过构建数据交换平台,制定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公开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为将来的应用系统集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平台的建设目标如下:(1)为学院智慧校园框架下的各应用系统之间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交换通道,使数据交换更加准确、便捷、高效、通畅;(2)为适应学院众多部门尚无业务系统或业务系统无法满足业务需要,不得不继续使用excel文件处理数据的实际情况,数据交换平台将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线下数据汇总导入通道,可以让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在不改变自身工作习惯的同时,妥善的解决大量线下数据汇总收集问题,解决这一项目难点;(3)建立学院统一的数据交换技术规范和标准;(4)信息化解决方案需要以服务对象出发,以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作为系统的根本要求。
通过本次建设将提供一套操作非常直观便捷的可视化数据交换平台,通过可视化拖拽操作,实现数据交换功能操作,降低平台管理的技术门槛,便于学院自行管理数据交换工作,将项目难点中的学院技术能力较为薄弱的问题轻松化解。
2.1.2.3综合信息门户建设目标综合信息门户的建设需达到以下目标:建设具有中国音乐学院特色的轻量级信息门户服务平台,通过最新的用户体验技术打造一个界面美观,用户体验友好的服务门户,减少用户学习使用成本。
集成学校已有的各应用系统、以及本期的GIS业务应用平台、数据分析展示平台,通过门户即可进入学院各类系统及数据可视化中心,广大师生无需记住众多不同的系统登录地址。
汇聚学院各类新闻、通知、会议提醒等信息,形成学院统一的信息汇总平台。
2.1.3统一身份认证建设目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设的目标是按照学院实际组织架构与角色划分,提供学院统一的身份库以及身份认证体系,满足学院外众多用户的各类系统访问认证要求。
2.1.4数据可视化平台建设目标通过可视化技术,直观的掌握各业务域的数据概况,建设领导驾驶舱、教务分析模块、学生分析模块、人事分析模块、图书分析、资产分六大分析模块,进而全面了解业务情况,为学院主要业务部门和校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直观、准确的数据支持。
2.2 建设思路要求采用“顶层设计”的方法,构建一个学院层面的数据治理与服务中心。
实现以治理促管理,即通过信息环境和系统建设,进一步整合学院各部门的力量,明晰主体责权,形成系统合力,探索有效机制,促进一体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业务与数据的建设与完善,实现“系统治理、综合施策”。
要求构建学院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实现数据治理体系,实现各项管理与决策工作有数据、可量化、能预测;建设中国音乐学院数据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数据完备、共享服务化的数据中心,统筹统管校级主数据和业务数据,实现数据共享深度化、数据服务开放化、校务数据可视化。
三、项目建设内容清单(1)数据标准与规范(2)#数据标准与元数据管理系统(3)#数据交换平台(4)#数据可视化平台(5)#统一身份认证平台(6)#综合信息门户四、总体设计要求4.1 技术路线要求4.1.1 技术指标要求(1)开发及运行平台基于J2EE,采用成熟的体系架构,具备良好的跨平台能力,所有服务器均要求采用主流的发行版本Linux操作系统(Redhat、Centos等),主要数据库采用Oracle,所有软件要求为满足建设要求的正版软件。
所有架构体系均在沿用学院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融合并继承现有平台、系统、数据库中的已有主要数据,并能与校内其它系统对接,保证顺利衔接。
(2)软件体系架构要求提供组件化、面向服务和接口、灵活可配置、可维护性强的系统设计和实现,可满足学院独立进行扩展应用服务构建和自主业务管理。
系统架构开放,采用MVC(模型、视图、控制)三层或多层分离的结构基础上的B/S模式。
预留标准、规范的接入接口和对外服务API,提供接入规范、应用开发规范及相关技术文档。
提供基于LDAP目录服务的身份组织管理技术。
4.1.2 安全性系统应具有第三方有资质的安全检测机构出具的安全报告,并且相关的安全设计满足建设要求,通过主流安全漏洞扫瞄,不存在高危漏洞。
满足信息安全等保二级以上。
系统对敏感的数据存储和传输需要采用公开的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处理。
系统提供严格的权限管理和安全审计功能,不出现任何非授权的业务访问和数据访问,并提供完善的审计日志,实现操作的追溯。
有完备的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
拥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具有有效的应急处理和灾难恢复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后能迅速恢复系统;严格遵守学院的数据保密相关规定,并提供软件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服务。
4.1.3 视觉设计及交互体验要求要求支持IE9\10\11、Chrome(或其它基于Webkit内核)、Firefox、Safari、Edge等主流浏览器。
系统UI设计简洁大方,要求与学院的整体风格保持统一,建立包括色调主题、布局风格、操作体验等一整套完整的UI设计标准,可以提供连贯性、沉浸式的“WebApp”体验,减少学院用户在不同应用界面之间切换的学习成本和心理压力,更快更便捷地掌握系统功能,促进学院信息化建设的推广。
前端实现采用HTML5+CSS3的响应式设计,适应1024*768以上的各种主流屏幕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