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涂料化学复习

涂料化学复习

(2)高分子分散,即以分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均匀的高分子溶液。交联高聚物只能溶胀,不能溶解,溶胀度随交联的增加而减小。高分子溶液在降低温度是往往会发生相分离,分成两相,一相是浓相,另一相是稀相。
21、相似相溶原则的意义?
答:在研究小分子化合物的溶解性时,有“相似相溶”原理,即结构相似的物质之间,它们分子的作用力也相似,所以彼此互溶。极性相近原则:极性大的高分子聚合物溶质溶于极性大的溶剂中,极性小的高分子溶质溶于极性小的溶剂中。
(2)如果S﹤0,也就是液体表面张力大于固体表面的润湿张力。这时,因液体涂布在固体表面上后使体系的表面能增加,变得更不稳定。所以,即使借助外力把液体涂布在固体表面上,液体也要回缩。
(3)如果S﹥0,那么,也就是液体表面张力小于固体表面润湿张力。这时,因液体涂布在固体表面上后,使体系的表面能降低了,变得更加稳定了。所以,液体即使没有外力的作用,液体也能自发地在固体表面展布。
14、表面张力对颜料在涂料中分散的影响?
答:如果漆料对颜料的渗入程度大,也就是漆料在颜料表面的展布程度越大,速度越快,表现为漆料对颜料润湿得越快,越充分,在颜料进行分散时,颜料聚集体就越容易分离,分散速度也越快,节能省时,而且分散效果越好。
15、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临界胶束浓度的定义?
答:(1)作用机理:降低表面张力。在没有表面活性剂的体系中,水分子间形成了高度氢键合的结构,使得体系中个微粒排列较为规整有序,体系的熵值较低,也比较稳定。一旦在体系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体系的这种较为规整有序的结构被表面活性剂的憎水部分破坏,微粒运动的混乱程度增加,体系的熵值增大,变得不稳定。体系为了获得稳定的状态,必须降低体系的熵,就会把表面活性剂的憎水部分从水的本体中逐出,使之取向油层。
(2)流变性与施工质量
涂料的施工方法很多。在这些施工方法中,涂料所承受的力都不相同,很复杂,可以是简单剪切,纯剪切和拉伸的组合。例如:刷涂是以简单剪切为主,辊涂以纯剪切为主,喷涂在未出喷嘴前以简单剪切为主,出喷嘴后以拉伸为主。
涂料的流平性对于干膜外观质量是重要因素之一。外观质量不仅是为了装饰性,并且与性质和性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例如,防蚀涂料额流挂、流平等与流变性有关联,外观缺陷对整个防蚀性能来说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10、(1)与流变性有关的弊病?(2)恒温下各种流变性液体的剪切应力---剪切速率曲线?
答:(1)①流平不良和流挂把不平整的湿膜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产生流动,最后达到完全平整的过程叫做湿膜的流平。如果湿膜处于垂直于地面的被涂面上,它在表面张力和重力合力的作用下,产生向下流淌或湿膜下部厚度远大于上部的现象叫做流挂。②储存期内的颜料沉底主要原因是体系分散稳定性不好,也与涂料的静置黏度有一定的关系。
5、成膜物、溶剂、颜填料、助剂分别在涂料中的作用?
答:①成膜物的作用:使涂料牢固附着于被涂物表面,并形成连续的涂膜;②溶剂的作用:使成膜物质能均匀地分散,使体系的黏度适合于施工应用与储存;③颜料的作用:赋予涂料各种颜色,使涂料五颜六色、使获得的涂膜五彩纷呈,使涂物产生美感,从而起到装饰作用;④填料的作用:改善涂料的某些性能(如硬度、防护性能等),还可增加涂料体系的体积,降低成本;⑤助剂的作用:改进涂料的生产工艺,提高涂料储存的稳定性,改善涂料施工性能和涂膜外观,还可以使涂料具有特殊功能(如隐身、阻燃等)。
(2)临界胶束浓度的定义: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到一定的数值时,如果浓度再继续增大,那么,以单个分子形式存在的表面活性剂量就不会明显的增加,大部分会以胶束的形式出现于介质本体中。此临界值就叫做“临界胶束浓度”符号CMC。
16、流平助剂的副作用?
答:从流平助剂的作用机理可知,它在延长湿膜的流动时间的同时,也增大了湿膜在垂直面上产生流挂的可能。而且,由于流平助剂的有限混溶性,造成了漆膜的组成不太均一,会影响干膜的质量。
其它因素,如溶剂、表面张力等对外观都很有影响,然而在配合施工上流变性是最重要的。
(3)流变性与颜料分散
颜料分散过程中,其中一步是将颜料聚集体分离成为初级粒子。这种分离方法是对磨料施加剪切应力作用于颜料聚集体,迫使初级粒子分离开来。剪切应力越大,则分离效果越好。从提高研磨生产率来看,提高研磨料黏度最好是提高颜料含量,但提高到临界堆砌值,就会呈现膨胀流动性为。这时在剪切力下发生的异常流动减少了对颜料聚集体的剪切概率,使研磨效率反而下降,所以提高颜料含量来提高研磨料的黏度也有一个极限。
22、了解汉森三维溶度分析法定义以及应用?
答: 溶度参数的定义是 = ,即内聚能密度 的平方根。那么 2就是内聚能密度,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大小的一种量度。我们把分子间的作用力细分为三种:即色散力、偶极力和氢键力。那么,总的内聚能密度应该由三种部分内聚能密度组成,即: = d+ p+ h,再引入溶度参数的定义 = ,可得 2= d2+ p2+ h2,其中,下标d、p、h分别表示色散力、偶极力和氢键力。那么对于每一种溶剂,每一种聚合物都可用 d2、 p2、 h2这三个方面的溶度参数来表示它们的内聚能密度大小。森三维溶度分析法定义:只有当溶剂的色散力、偶极力和氢键力三个方面的溶度参数分别和聚合物的这三个方面的溶度参数 d2、 p2、 h2对应相近时,才判断它们相溶。
相对挥发度=
19、简述高分子溶液的定义、分类、特点?
答:①定义:高分子溶液是高分子聚合物以分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所形成的均相体系。②分类:按其浓度的高低分为两大类,高分子浓溶液和高分子稀溶液。把浓度大于1g/100mL(记作1%)的高分子溶液,叫做高分子浓溶液。把浓度小于1g/100mL的高分子溶液叫做高分子稀溶液。③特点:可用“难”、“慢”、“黏”、“偏”四个字概括。“难”,是指高分子的溶解比小分子物质困难得多。“慢”,是指高分子在溶剂中的溶解速度要比小分子慢得多。“黏”,是指高分子溶液的粘度要比小分子溶液大得多(一般相差上千倍)。“偏”,是指高分子溶液能与理想溶液相比偏差大。
5
C
醇酸树脂漆类
甘油醇酸树脂、季戊四醇醇酸树脂、其他改性醇酸树脂
6
A
氨基树脂漆类
脲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7
Q
硝基漆类
硝基纤维素、改性硝基纤维素
8
M
纤维素漆类
乙基纤维、羟甲基纤维、醋酸纤维、醋酸丁酸纤维、其他纤维酯及醚类
9
G
过氯乙烯漆类
过氯乙烯树脂、改性过氯乙烯树脂
10
X
乙烯漆类
氯乙烯共聚树脂、聚醋酸乙烯及其共聚物、聚乙烯醇缩醛树脂、聚二乙烯乙炔树脂、含氟树脂
11
B
丙烯酸漆类
丙烯酸酯树脂、丙烯酸共聚物及改性树脂
12
Z
聚酯漆类
饱和聚酯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
13
H
环氧树脂漆类
环氧树脂、改性环氧树脂
14
S
聚氨酯漆类
聚氨基甲酸酯
15
W
元素有机漆类
有机硅、有机肽、有机铝等元素有机聚合物
16
J
橡胶漆类
天然橡胶及其衍生物、合成橡胶及其衍生物
17
E
其他漆类
未包括以上所列的其他成膜物质、如无机高分子材料、聚酰亚胺树脂等
6、涂料的分类有多种,其中按成膜物的不同分为18大类?
序号
代号(用汉语拼音字母表示)
成膜物质
类别
主要成膜物质
1
Y
油性漆类
天然植物油油、清油、合成油
2
T
天然树脂漆类
松香及其衍生物、虫胶、动物胶、大漆及其衍生物
3
F
酚醛树脂漆类
改性酚醛树脂、纯酚醛树脂、二甲苯树脂
4
L
沥青漆类
天然沥青、石油沥青、煤焦沥青、硬质沥青
17、由表面张力引起的漆膜弊病及原因?
答:弊病:缩孔、橘皮、浮色和发花、厚边、缩边露角、对底材附着不良、气泡痕、针孔、破幕。
18、相对挥发度的定义,公式?
答:在标准条件下,对于一定体积和表面积的溶剂,在标准气流速度和气流温度(25℃)以及相对湿度为0的条件下,测得挥发掉90%的溶剂所用的时间,与醋酸正丁酯挥发掉90%所需时间相比较,把醋酸正丁酯的相对挥发度定义为1(或100)作为标准计算出的值就是该溶剂的相对挥材料为主体,以有机溶剂、水或空气为分散介质的多种物质的混合物。
2、什么是醚酯、冰点、闪点、油度?
答:(1)醚酯:醚醇和羧酸进行酯化反应所得的化合物称为醚酯;(2)冰点:软质石油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试样出现结晶后,再使其升温,到原来形成的烃类结晶消失的最低温度;(3)闪点:是油性安全指标。油品在特定的标准条件下加热至某一温度,令由其表面逸出的蒸汽刚够与周围的空气形成一可燃性混合物,当以一标准测试火源与该混合物接触时,即会引起瞬时的闪火,此时油品的温度即定义为该油品的闪点;(4)油度:树脂组分中含油量的多少称之为油度。
13、液体在固体表面的展布,展布系数S。(1)S=0,(2)S<0,(3)S>0?
答:假设固体本身的表面能为E1,涂布上液体后表面能为E2,把液体涂布前后的表面能之差定义为展布系数,用S表示,
于是S=E1-E2.
(1)如果S=0,也就是液体表面张力与固体表面的润湿张力相等。这时,因固体表面的表面能在液体涂布前后没有变化,所以液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在固体表面上涂布后,既不展布也不回缩。
23、涂料中溶剂的作用?
答:(1)降低黏度,调节流变性;(2)调节涂料的电阻;(3)作为聚合反应的溶剂,用来控制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4)改进涂料的涂布和涂膜性能。
24、漆膜发白的原因及防止发白的措施?
答:原因:(1)如果溶剂挥发速度较快,湿膜表面温度下降越快,一旦湿膜表面温度下降至露点以下,那么,紧靠湿膜表面的空气中的水分就会凝结在湿膜表面上,水分子经过扩散逐渐进入湿膜内,使膜内含有水分,导致溶剂的溶解能力下降,从而引起成膜聚合物的沉淀析出。(2)涂料体系中不具备良好的溶剂平衡。湿膜形成后,在溶剂挥发过程中,溶解能力强的溶剂先挥发掉了剩下的溶剂出现溶剂能力不足,从而引起成膜聚合物的沉淀析出。此时涂膜会出现相分离现象,从而使漆膜出现发白的外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