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学校“体验课堂”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苏家屯区推进体验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深化教育改革,根据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体验教育”这一工作部署,我校拟推广“体验课堂”,并以此为切入点,推动教学工作有效实施,增强学生创新兴趣、科学素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肯定每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总体目标:全面推进“体验课堂”。
具体目标:通过推动“体验课堂”,增强课堂的活力、推动课堂参与、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增加学生自主性、创造性。
目标定位:以“体验课堂”为抓手和形式,全面结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推动全学校课堂教学的改进提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概念解释
“体验课堂”不是一种新的课堂形式,而是一种通过改善体验与感受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成效的探索。
“体验课堂”要求教师始终把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作为重点关注的问题,教学方法上将知识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体验和经验充分结合,课堂管理中始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体验感受,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乐于学习、是否在学习和是否学会。
“体验课堂”—让课堂充满乐趣和活力、让学习更加快乐。
“体验课堂”没有固定模式,只有基本原则,要求各学科教师根据自己学科实际,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体验和感受的改善入手提高教学质量,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也要活跃教学的全过程,可以通过包括信息技术手段在内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实现这样的目标。
三、具体实施
学校成立“体验课堂”指导组,制定方案,结合区教委总体指导意见,推动实践尝试,组织教师交流反思,形成实施经验和策略,并将这些积累的经验和策略推广运用到学校的教学中。
主要阶段包括:查找课堂教学问题→确立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分析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选择制定自己学科年级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进行方案的实施与实践→总结交流→展示与公开课→概括形成该年级学科的“教学指导建议”→在全校推广运用。
(一)、通过以点带面形式推进实施体验课堂
1、学校每个年组选择1至2个试点班级,推动“体验课堂”的开展。
2、鼓励中青年教师站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沿,大胆尝试“体验课堂”,在尝试与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模式理论和模式运作。
3、其他班级主动参与试点班的教学活动,体验模式,尝试模式,达到推广。
(二)、构建合作伙伴,凝聚集体的智慧,发挥群体的优势,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1、构建师生合作伙伴。
教师应主动、积极地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合作朋友,学生也应主动、积极地找自己的任课教师作为自己的学习伙伴,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更多的交流场合,也有更多的相互了解。
2、构建同学合作伙伴。
(1)构建本组合作伙伴。
以自己所在学习小组中的成员作为学习伙伴,易于调动,组合也快,不会产生较大的流动混乱局面。
有着较大的可靠性和较强的稳定性。
(2)构建本班朋友合作伙伴。
这样的学习伙伴的建立使学生合作交流的氛要浓,因为是朋友,平时交流甚多,接触最多,所以顾虑就少,施展个性的机会和参与的人就相对而言要多一些。
为了避免合作、交流中分组数过多,最好在组组时要求学生每组不少于4人不多于8人。
本班朋友学习伙伴的组合也存在不利一面,在组合时产生调位的混乱,也可能导致有的同学无人组合或者放弃组合,教师应予以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调配处理。
(三)、“体验课堂”的实施策略
我校推行“体验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肯定每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享受快乐。
推行“体验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后进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增强自律意识、学习意识、团结互助意识、进取的精神、培养其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推行的“体验课堂”与我校的办学理念“用教育奠定未来生活、用生活提升今天教育”默契成双,相辅相存,共同成长。
“体验课堂”教学是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共同参与,合作探究,在轻松、民主、平等、和谐的互动氛围中体验知识价值与情感态度,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幸福的一种教学策略。
教师是互动体验式课堂教学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师应采用多策略的互动体验形式,让学生从互动中体验,从体验中感悟,从感悟中获取。
“体验课堂”教学活动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出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体验课堂”教学,首先应从互动开始。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激活广大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为教师首先要师生平等对话,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言、积极的鼓励、及时的评价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扫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切忌有简单粗暴的语言表达否定性意见,而要毫不吝啬地鼓励学生"真好、真棒"。
一份尊重,一份鼓励,定会让学生有话愿说,有疑愿问,必然开创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喜人局面。
学生个体的经验不但需要与教师交流,还需要与同伴合作,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同伴交流,在合作中形成共识,求得共享。
让学生在互动中亲身体验获取的成功,体验获取的价值、体验获取的情感。
“体验课堂”教学是从显性的互动形式过渡到隐性的体验感受的一种迁移过程。
小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
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互动是表象的行为,是双边活动,需
要两人以上人数参与的行为活动;体验是心理的感应,属个人行为,是个人在互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是将互动中生成的产物,内化成一种心与心的碰撞,这种碰撞会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迸发情感与智慧的火花。
“体验课堂”教学,没有年龄和年级的局限,是一种人人能够接受,班班能够适用的有效教学模式。
因此,教师应将“体验课堂”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
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互动体验方式调整学生学习状态。
如:情境式——课堂剧、角色朗读、角色展示等等;游戏式——击鼓传花、转椅子游戏、找朋友游戏;探究式——知识辩论,相互质疑解疑等等;操作式——合作填卡汇报、分组试验、合作创意绘画雕塑等等。
“体验课堂”它具有积极性、自主性和依赖性。
一是积极性,在体验过程中,小学生最容易被激发情感,当问题很容易时,争着发言,抢着回答。
二是自主性,在讨论交流中,学生会带着自已的主观愿望出发,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赏识,因此,在互动体验中他会尽量地展示自己亮丽的一面。
三是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是必然的,当问题的出现给自己产生障碍时,他就会依赖别人,期待从别人身上获取最满意的答案,求得解决的最佳效果。
四、激励机制
学校将对实施体验教育工作中卓有成效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鼓励他们积极引领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体验课堂”。
陈相学校教务处(小学部)
2017.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