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

2-2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

经济学基础知识笔记第一章 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一、需求与需求法则需求:是指消费者在各种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法则:就一般商品来说,需求和价格呈现反向变动的关系,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对商品的需求量越低,反之则反。

需求法则存在的原因:一是收入效应,二是替代效应●需求曲线不一定是直线,而可能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

二、需求法则的例外●吉芬商品属于需求法则的例外。

一种商品只有同时具备“是劣等品”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两个条件时,才可以被称之为吉芬商品。

三、需求量的变动以及需求的变动需求量:是指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由需求曲线上的某一点来表示。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自身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购买量的相应变动。

●与需求量不同,需求并非指某一特定的需求量,而是指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所有的特定需求量的集合。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需求量变化的全部情况。

四、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1)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2)消费者的偏好(3)相关商品的价格 (4)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

如果某种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发生变动,则该种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替代品价格的提高(降低)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增加(减少)。

如果某种商品的互补品的价格发生变动,则该种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互补品价格的提高(下降)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降低(增加)。

●需求价格弹性指某一商品的需求量(Q)对它本身价格(P)变化的反应程度,即Ed=(ΔQ÷Q)/(ΔP÷P)。

Ed>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为高档消费品(奢侈品);Ed<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缓和,这类商品为生活必需品。

五、恩格尔曲线和恩格尔系数由于食品支出同收入的比率会随收入提高而降低,因此,这一比率常被用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富裕程度。

称为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恩格尔系数=消费者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六、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其斜率为负。

第二节 供给分析供给与价格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价格越高,买方愿意为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越多,即价格越高,供应量越大,价格越低,供应量越小。

这就是供给法则●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正。

●供给价格弹性指某一商品的供给量对它本身的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即Es=(ΔQ÷Q)/(ΔP÷P)。

Es>1,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或易保管商品;Es<1,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缓慢,这类商品多为资金或技术密集型或不易保管商品。

二 供应法则的例外有些商品的供应量是固定的(古董、文物),其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垂线。

劳动时间的供给线也有可能成为供给法则的例外。

三、供给量的变动以及供给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自身的变动所引起的出售量的相应变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供给量变化的全部情况。

四、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影响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1)投入要素的成本(2)技术水平(3)厂商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把商品的供给量仅仅看作是这种商品的价格函数。

于是得到供给函数:Q S=f(p) P表示商品的价格,Qs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的提高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生产者不愿意生产,进而减少供给量。

●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愿意提供更多的产量。

第三节 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商品市场的均衡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

●均衡价格的计算:P145例供求法则:(1)供给不变,需求变动的影响:需求增加,则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均增加;需求减少,则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均减少。

(2)需求不变,供给变动的影响:供给增加,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则均衡价格增加,均衡数量减少。

●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主要表现为价格控制,即制定支持价格或限制价格。

第二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一、一般均衡一般均衡理论中,每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

每一商品的几个都不能单独地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决定,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能够使:(同下),则称市场达到一般均衡。

市场达到一般均衡的表现:(1)消费效用极大化 (2)企业利润最大化(3)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二、帕累托最优状态和经济效益在一个经济体中,如果实现了一般均衡,资源配置便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资源配置的某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又不是任何人的状态变坏。

如果改变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可以使至少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则称这种改变为帕累托改进。

达到帕累托最优会同时满足的条件:(1)交换最优 (2)生产最优 (3)交换和生产最优第二节 市场失灵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以及一系列假定条件下,才能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的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在现实生活总,通常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自由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经济效率,即出现了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1)外部性 (2)垄断 (3)公共物品(4)信息不完全(1)外部性正外部性:当市场主体的活动对其他成员的影响为正面影响,即其他成员从中获得好处时,这种活动导致的外部性称为正外部性。

●正外部性的特征是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而其收益低于社会收益。

负外部性:当市场主体的活动对其他成员的影响为负面影响,即其他成员因此而受到损失时,这种活动导致的外部性称为负外部性。

●负外部性的特征是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而其收益高于社会收益。

●无论是哪种外部性,都表明资源没有实现最优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

(2)垄断垄断形成的原因:(1)对关键资源或关键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2)专利制度 (3)规模经济 (4)准入制度垄断的条件下,会出现:一方面,消费者制度了较高的价格,却消费了较少的产品数量。

另一方面,垄断者虽然实现了利润最大化,但是其生产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3)公共物品经济学根据物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将各种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称为私人物品。

●根据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程度,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

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准公共物品只具有部分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4)信息不完全第三节 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如果出现市场失灵,客观上要求政府对围观经济进行适当干预。

一、政府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有:(1)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 (2)合并相关企业 (3)明晰产权●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产权是明晰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二、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围观经济政策;政府对垄断进行供给管制的方法或政策多种多样,主要包括:1、控制市场结构,避免垄断的市场结构产生。

2、对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进行管制。

3、对垄断企业进行税收调节。

4、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

5、对自然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

三、公共物品供给的微观经济政策●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问题不可能通过竞争的市场机制来解决,由政府来生产公共物品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四、规范市场信息的微观经济政策五 、市场与政府政府干预微观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一方面要保证市场机制能够正常运转,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另一方面又能消除市场失灵所产生的消极后果,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章 宏观经济运行与生产总量的衡量一、两部门宏观经济循环流程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1、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家庭部门的两个基本功能:一是向企业部门提供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二是从企业部门购买消费品,形成产品市场需求。

企业部门的基本功能也有两个: 一是从佳通部门购买生产要素,从而形成要素市场的需求;二是向家庭部门出售消费品,形成产品市场的供给;2、两部门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S-I=0,即储蓄(S)=投资(I)2、国民生产总值(GDP)的三种不同核算方法:(1)从生产角度看:GDP=∑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2)从收入角度看:GDP=∑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3)从支出角度看:GDP=∑最终产品=∑(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私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从生产角度看,GDP度量了一个经济体中所有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在生产法核算GDP中,如果将折旧从GDP中扣除,得到的指标被称为国内生产净值(NDP)。

3、三部门宏观经济均衡(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政府向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征税,会降低家庭部门的生活水平和企业部门的生产水平,进而降低宏观经济的活动水平。

属于“漏出”政府支出的增加,包括政府向企业部门购买产品以及乡家庭部门转移支付(包括失业救济金,向贫困家庭补贴等)会提高家庭部门的消费水平和企业部门的生产水平,属于“注入”。

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是“漏出”等于“注入”。

4、三部门宏观经济均衡(国外部门,增加两个经济变量:出口和进口)企业部门出口产品会扩大其生产规模,增加对生产要素的购买,进而提高宏观经济的活动水平,属于“注入”;而家庭部门消费进口产品或企业部门进口投资品的效果则的相反,即会降低宏观经济的活动水平,属于“漏出”。

经济均衡有两种表达方式:(1)要素市场的货币流出等于产品市场的货币流动;(2)“漏出”=“注入”第二节 经济活动水平的衡量和收入总量衡量GDP(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一)从生产角度看GDP:GDP度量了一个经济体中所有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总产出:一个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的总的市场价值。

分两部分:中间消耗和增加值;中间消耗:是外购的原材料等中间投入的价值;是由其他单位转移而来,并非本单位自己新创造的;增加值:有总产出减去中间消耗之后的余值;GDP=Σ增加值=Σ(总产出-中间消耗)这种测量方法称为GDP核算的生产法;(二)从收入角度看GDPGDP=Σ增加值=Σ(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这种测量方法称为GDP核算的收入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