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文言文翻译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君)直到夜郎西。

背景及作者介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

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词语注释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

龙标:古地名,在今湖南洪江西。

2、左迁: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3、杨花:柳絮。

4、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浣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树上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还要经过武溪,巫溪,酉溪,浣溪,辰溪。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③话巴山夜雨时。

背景《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注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选自湖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33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课外古诗词背诵172页。

译文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注释①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

逢:遇到。

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②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③春朝(zhāo):春初。

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④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⑤碧霄:青天。

译文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群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诗题一作《郡斋闻百舌》。

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

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

”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

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大概有所寄托。

[注释] ①随意移:自由自在地在树林里飞来飞去。

②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

③金笼:镶金的鸟笼。

③百啭千声: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

④始知:现在才知道。

⑤不及:远远比不上。

译文:那时候在林间飞来飞去,随自己喜欢唱着婉转动听的歌儿,在高高低低的树林里翩翩飞舞,在万紫千红的山花丛中任意穿行。

今天才知道关在华美的金笼里,怎比得上树林中的自由欢欣?泊秦淮①【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②秦淮近酒家。

商女③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④。

背景:身为一名爱国诗人,杜牧看到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对晚唐统治者十分不满,感到唐王朝的政权岌岌可危。

在此背景下,作者来到秦淮河畔,看到了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听到了商女靡废的亡国之音,大为愤慨。

“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是批评商女,实则把斗争矛头指向了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注释:①选自冯集梧《樊川文集》卷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泊]停泊。

③[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④[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

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背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1192年(绍熙三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

这首诗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是强烈。

这使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他心灵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梦中也常常梦到。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字词注释⑪僵卧:挺直躺着,指卧病在床。

⑫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⑬不自哀:不为自己而感到悲伤,不为自己哀伤。

⑭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

⑮思:想着,想到。

⑯为: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⑰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

戍(shù),守卫。

轮台: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这里驻兵屯守。

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⑱夜阑:夜深人静的时候。

阑(lán):残尽。

⑲卧听:躺着听。

⑳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⑴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⑵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2]。

全文译文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深了,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踏过冰冻的黄河奔赴前线。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背景这首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注释①淮(huái):扬州。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⑤杨花:柳絮。

⑥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⑦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译文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卜算子①·送鲍浩然②之浙东[宋]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书法作品水是眼(yǎn)波横③,山是眉峰聚④。

欲⑤问行人⑥去那边?眉眼盈盈处⑦。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北宋词人王观在浙东府治绍兴(越州大都督府)创作的著名诗词,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此词送别友人,构思新颖。

没有送别情境的刻画和别情依依的渲染,开头便着眼于山、水。

以眉眼盈盈喻山川之美,故乡山河之美。

将人之眉眼与自然山水两组意象重复叠加,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

上阕将“送君归”与“送春归”叠合,忽生“到江南赶上春”的奇想,又叮嘱:“千万和春住”。

一扫千古惜春佳句,独具创新之佳妙注释译文①卜算子:词牌名。

②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③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④山是眉峰聚:浙东的山是美女的黛眉舒展凝聚。

⑤欲:要,想要⑥行人:指作者(王观)的朋友(鲍浩然)⑦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地方。

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浙东的山是美女的黛眉舒展凝聚。

要问朋友去哪里呢?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好友离去。

如果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就千万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景色,一定要留住春天与你在一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quâ)辅三秦①,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②人。

海内③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④。

无为在歧路⑤,儿女共沾巾⑥。

作者简介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著有《滕王阁序》。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

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注释译文1、少府:官名2、之:到、往3、蜀州:现四川崇州4、城阙(quâ)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