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文言虚词
二、《归去来兮辞》一文中 “以”的用法分 类归纳 3、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前一动作是后一动 作的方式或手段,表承接关系 (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用在两动词之间,表并列关系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练习一
指出下列句子的古今词义 • 觉今是而昨非 是:正确 非:错误 •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亲和戚 情话:知心话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 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名词用作动词。 • 园日涉以成趣 日:每天,名词用作状语。 •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划,名词用作动词。 • 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以…为善,意动用法 • 乐琴书以消忧 乐:以…为快乐,意动用法。 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颜怡,使动用法。
20
(二)用作连词,用法同“而”有许多相似点,只 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 为“而”“又”“而且”“并且”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 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 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研读序言
序文交代了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 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归去来兮辞 一、弃官归田的决心 二、愉悦恬静的生活 三、乐天安命的情怀
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田园居(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 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二、《归去来兮辞》一文中 “以”的用法分类归纳
2、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 目的或结果,表目的关系 。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表目的)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表目的) (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表结果)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表目的) (5)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表目的) (6)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表目的) (7)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表目的)
8
(2)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 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 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 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9
文言知识梳理
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
[ “曷”通“ 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词
1、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今常用义:景色、光景
感叹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求 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 哪里去?
文言虚词“以”、“焉”字的用法: 既自以心为形役/农人告余以春及 以:介词,让、把 舟遥遥以轻飏/景翳翳以将人 以:连词,表修饰。 引壶觞以自酌/乐琴书以消忧 以:连词,表目的。 怀良辰以孤往 以:连词,表承接。 请息交以绝游 以:连词,表并列。 复驾言兮焉求 焉:疑问代词,何。 焉:代词,它。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2)起提宾作用。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 传》
(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于”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5)表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 “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
练习二
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1. 既自以心为形役 被动句。 2. 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省略句。 3.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词结构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4. 复驾言兮焉求 5.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宾语前置句。 6. 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
2、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 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一词多义
1、夫:问征夫以前路 乐夫天命复奚疑 2、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恨辰光之熹微 悦亲戚之情话 3、奚:奚惆怅而独悲 乐夫天命复奚疑 人,名词 助词 往,动词 助词,取独 助词,的 为什么 什么
“之”字的取独用法
“取独”的用法是很严格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其句子的独立性”。 由“之”字连接的两部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①前者是名词性的,后者是谓词性的; ②前者是陈述对象(谁、什么),后者是陈述内容(怎 么样、是什么、干什么); ③被“之”字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状以后,只充当整个 句子的一个成分; ④在整个句子中,它们共同作主语,或作宾语。 (作主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作宾语:悟已往之不谏)
“辞”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 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 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 好用“兮”字。它有如下的体裁特点: 1、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 作停顿。 2、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 (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 读末句时间。 (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焉:兼词,于此。 焉:助词,无实义。
一、“ 以”在文言文中的一般用法
(一) 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 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 ”“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不用,则以纸帖之。《活板》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之”字的取独用法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恨晨光之熹微 •审容膝之易安 •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词类活用 • 眄庭柯以怡颜 • 倚南窗以寄傲 • 审容膝之易安 • 或棹孤舟 棹:名词作动词,划 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傲:形容词作名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世之情 容膝:动词作名词,简陋的小 屋
策扶老以流憩
课文学习重点:
①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陶渊明 遗世独立、心胸旷达、淡远潇洒的风格。 ②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③理清作者行文线索,背诵课文
归去来兮辞
2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 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 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 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 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 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 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 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 很象诗,但压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骚长于 言幽怨之情”。
21
二、《归去来兮辞》一文中 “以”的用法分类归纳
(一)作介词 (1)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可译为“让”“使 ” (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可译为“拿” (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可译为“把”“拿 ” (二)作连词 1、用“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当时政治黑暗、官 场丑恶,陶渊明为了谋生,身陷其中。一天,上 边派了一个督邮到其所在的彭泽县,旁边的官吏 叫他穿好官服、戴好帽子去谒见,陶为保持高尚 的节操,不愿意,还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 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弃官归隐,辞官前写了这 篇辞,辞前还有序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木欣欣以向荣 园日涉以成趣 时矫首而遐观 乐琴书以消忧 悦亲戚之情话 善万物之得时 善万物之得时
策:拄着,名词活用为动词。
荣:生长,名词活用为动词。 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时:时常,名词作状语。 乐:以……快乐 悦:以……喜悦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
善:以……为善,羡慕。意 动用法。
倒装句
复驾言兮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