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专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专题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学生试题 (文言文、古诗专题)
文言文专题
一.{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

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

逮,及、到。

③大姓:大户人家。

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

⑥资:借。

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
问衡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
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

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分)
二.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2分)
A 、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 、益.慕圣贤之道 益.
多弊少 C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 、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 (2分)例句:“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

” A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D 、不以.
物喜,不以.
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
答: 10.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3分)
① ② ③ 1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 .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 .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 .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2分)
13.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4. .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第3页,共6页
古诗专题
一.默写填空
1.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赤壁》
2.词中写由月光转为思绪的过渡排比句是:
《水调歌头》
3.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过零丁洋》
4.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水调歌头》
5.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主旨句):
《潼关怀古》
6.《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写出其险要,并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是
7.表现诗人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过零丁洋》
8.诗中写出大宋风雨飘摇和诗人的人生境遇坎坷的对偶句:
《过零丁洋》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胸怀的句子是:
第5页,共6页 第6页,共6页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