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植牙上颌窦提升术

种植牙上颌窦提升术

在CBCT技术出现之前,X线片是口腔科临床辅助检查的主要手段。

二维的X 线片由于提供的信息量有限,且存在重叠、变形、伪影等不足,有时难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因而不得不借助螺旋CT进行辅助诊断做种植牙手术为什么要做上颌窦提升植得专家介绍,但由于先天性上颌窦底位置低、牙槽骨吸收、费用性萎缩、长期的活动义齿咬合负重等因素,往往导致患者种植牙可用骨高度不足。

这是困扰种植牙修复的难题。

上颌窦提升术安全可行,是解决上颌后牙骨高度不足区种植修复难题的有效方法。

植得专家解释,上颌窦提升术是指在上颌窦侧壁开窗,直视下将上颌窦底黏膜剥离并向上向内推,在上颌窦底黏膜和上颌窦底之间植入或不植入骨移植材料,以增加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的骨量。

种植牙为什么要做上颌窦提升上颌后牙缺失后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由于采用活动修复很难得到患者的满意,而固定桥修复则对剩健康牙齿造成一定的影响。

上颌窦提升术不仅能解决种植骨量不足的问题,而且种植成功率非常理想,国外研究资料显示,上颌窦挤压提升术成功率在95%以上。

上颌窦提升术主要是利用骨挤压器在外力的作用下,松骨质被挤压器向周围和上颌窦方向排齐,从而增加了周围骨的密度,骨质被挤压的同时上颌窦底也被提升。

挤压上颌窦提升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治疗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

CBCT的应用对口腔牙颌面各种硬组织疾病的诊断带来飞跃性的发展,全国各大口腔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甚至诊所都已逐渐开始使用CBCT机。

CBCT进入中国市场不过是短短几个年的时间,对天大多数医院来说,在购买和使用时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于2009年4月开始使用小视野CBCT,已使用1年,完成病人拍摄两千多例。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医院主要面临的问题是:CBCT 机器和软件操作的培训问题;软件的汉化问题;软件的兼容问题;备份及存储容量问题;硬盘问题及其它可能的硬件问题;医院网络病毒问题;机器和软件维修维护问题。

现就我院购买和使用CBCT的经验以及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各位同仁已经或者将来会面临的问题,在此与各位同仁分享和讨论一下。

首先在医院购买CBCT时,我们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选择怎样的CBCT机,立式或者卧式的?小视野或者大视野?在技术参数相同条件下,卧式CBCT有以下优点:a.定位稳定,图像更清晰;b.通常说,卧式CBCT更易取得更大的投照视野;c.卧式CT不仅可以诊断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呼吸睡眠综合症,还可以诊断功能性呼吸睡眠综合症;d.卧式CBCT 给人传统螺旋CT外观感觉,或许更易获得较高的收费;e.卧式设计更易进行CBCT的应用功能扩展,如经过技术研发升级,进而进行颈部甚至胸腔躯干及四肢部的诊断。

以上是厂家推荐的优点,是否符合每一定医疗单位还值得探讨。

当然立式CBCT也有很多优点;a.立式占地面积小,更节省空间,适合诊所的应用。

b.投照时操作类似于传统曲面断层,方便快捷,照片时给病人的压力小,更人性化c.残疾人也可以自己进入摆位投照,应用更方便。

其实对选择CBCT的类型不在于其优缺点,而是根据医院的需要来选择。

对于口腔专科医院的外科或者正畸科医生来说,他们更愿意获得大视野的图像;而关节科或者牙体牙髓科的医生则认为小视野的图像更加清淅,对单颗牙的根管系统或关节骨性微小病变显示更好;种植科医生会根据病人手术区的大小选择不同大小的视野。

通过我们自己的经验,我们觉得小视野的图像清晰度较大视野要清楚一些。

选好了品牌和型号,准备购入的时候之前,医院还应该想想CBCT需要上岗证吗?到目前为止,经各地防疫监测部门认定,操作锥形束CT不需要螺旋CT操作所需要的上岗证。

但是请大家不要忘了CT刚开始应用时也是不需要上岗证的。

所以要么在不需要上岗证之前购入CBCT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愿意选择挑战性的人员还是可以准备要考证了,由于到目前为止,CT上岗证没有专门的口腔CT的上岗证,要参加考试的话就只能考全身的CT上岗证,对于口腔医学的专业人员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已经购入了CBCT机,并且开始使用,随之而来的问题就出现了。

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数据的储存。

一个病人的图像需要占用多大的存储空间?您需要配备多大的存储?以NewTom机器为例,通常情况下,大尺寸普通投照模式一个病人的数据需要250MB左右,高清晰模式下一个病人需650M至1000M左右的存储窨。

而我们医院现在使用的森田CBCT机虽然小视野的,但一次拍摄所得到的图像是700MB-900MB。

由于是小视野,一个病人根据其实际情况就可能不仅仅拍摄一次,可能拍摄2-3次,那么一个病人的图像数据储存量可超过1G。

再算算我们医院的病人量,2000多例,那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目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升级,换成12*17的大视野的,数据量较前培训了1倍左右。

如果其它医疗单位病人数量比我们不多,那又该如何解决数据存储这个棘手的问题?存储方式的选择一般根据医院病人的数量及数据需要存储的时间来确定。

目前可用的数据存储方式多样,可选择离线的硬盘、光盘、在线的磁盘阵列以及PACS/RIS/HIS系统存储图像数据。

以上存储方案各有特点,医院存储系统的发展趋势是存储网络。

PACS/RIS/HIS系统可使医疗自信充分共享、优化医院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但需要较高昂的投入及相关的人员培训,可根据医院规模及实际需要选择。

并且导入PACS/RIS/HIS系统的图像数据往往会存储过程中出现丢失的现象,因为我们医院在应用PACS/RIS/HIS系统,还用光盘进行数据保存,以防网络故障时应急需要。

同时我们还配备了阵列系统,将海量的数据存储,当阵列的磁盘数据存储满了以后,可以更换T级的磁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储的问题必然得到理想的解决。

既然PACS系统是医学影像存储发展的趋势,那么日常工作中,必然涉及到网络的传输问题。

图像的调用需要多大的网线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跟医院网络构架方式、信息量大小、图像压缩技术等相关,我院如果需要流畅的调用图像需要楼层间为1000M的网络,100M到终端。

第二,数据库的保存是否需要永久性?能否有变通的方式?按照现行的有关医疗的国家法律要求医疗单位为患者保存X线片或者相关资料15年。

这就意味着医院的影像资料数据库面临极大的光战。

特别是病患人数较多的大型医院。

影像数据可通过刻录光盘来迁徙和保存,此种备份方式成本较低,但工作量繁琐,且光盘质量影响存储年限,需定期再翻制。

同时随着病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医院信息系统高可靠性及稳定性。

具有24*7不间断运行能力。

目前国内关注重点仍是服务器和网络,对数据安全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投资。

但是我们也认识到在海量的数据库中,真正有用的东西或者说需要利用的东西并不多,在目前情况之下还是需要保存,但不应该是永久性的。

第三,影像资料导入PACS系统往往涉及DICOM接口的开放问题。

80%以上的CBCT产品图像输出是Dicom3.0格式图像,不需要额外付费。

但PACS 系统所需要的口腔常用的三种授权(存储、打印及工作列表)需额外付费。

因此,在购买机器时,医院应向厂家提供免费授要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是在CBCT3D图像的重建时,我们应该选择使用自带的图像处理软件还是第三方软件呢?通常说来,CBCT生产厂家的软件与自己的产品兼容性较好,而且比较便宜,但功能和通用性赶不上第三方专业图像处理软件。

不过自带软件可以满足一般临床需要。

而知名第三方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功能强大,也能与知名CT厂家产品相兼容,不过花费较高。

因此,在科研或者某些有意义或难度的病例方面,可以选择第三方软件,这样效果更好。

第五就是软件升级的问题。

一般说来,厂家提供的软件是免费升级的。

知名第三方软件的升级通常要收费。

不过以防万一,医院还是应该在购买机器时提出软件免费升级的要求。

同时也应该注意一些有关升级的具体事宜,要事先了解软件升级到底有什么意义,第三方软件对于你们医院的使用有多少临床和科研的价值。

第六,CBCT图像以何种方式传输较好?现在,多数医院交付患者的是打印部分CT图像的激光片,将其作为传输的介质。

CBCT各向同性,图像可精度到0.125mm且可三维联动,上述方法信息损失量较大。

我院的方法是将CBCT图像刻录光盘交付患者,患者或外院医生可通过光盘内自带单机版软件三维联动查看各幅图像,简单便利观察三维重建结果,并可进行高速窗宽窗位等后处理,在电脑普及的今天方便了患者,同时节约了科室成本。

最后,CBCT对口腔影像科医生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CBCT较平片给口腔影像科医生更多更清楚的图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统新的问题与新的挑战。

CBCT给我们提供了更详尽的信息,对于诊断医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学习,建立各种疾病的CBCT影像诊断标准,协助临床医师利用新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旧传统的照片方式比较,口腔影像科医生必须学习CBCT图像获取取、传送、显示、储存和管理等一系列知识;也会碰到有关的机器维修方面的问题,需和厂商不断沟通的一系列实际问题。

种植前须行准确的术前评估前牙区种植前可分为骨量足够和骨量不足两种情况,当骨量足以容纳欲种植体时,种植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困难和风险。

相反,当骨量不足甚至严重不足时,种植手术就会变得相对复杂或十分复杂,须植骨或者移植骨才能完成。

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的牙槽骨厚度是不一致的,但形态和功能的一致性决定了自身牙齿可以和相应牙槽骨匹配良好,再加上牙周膜的存在,即便是很薄的牙槽骨也能容纳牙根而行使相应功能。

前牙缺失后,牙槽骨吸收因缺牙时间长短、病变程度、缺牙原因及人体本身的解剖状况等变得十分复杂,仅通过口腔检查或者二维影像图片很难了解前牙区牙槽骨的真实情况,例如有患者在临床检查时所见牙槽突骨量能够进行种植,但口腔颌面锥形束CT(CBCT)进一步检查发现其牙槽骨中部仅有2~3mm骨量,行牙种植就非常困难。

所以,前牙区种植术前应该做好足够和必要的检查和术前准确的评估,以确定选择何种种植方式,最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正确判断牙槽骨情况首先,临床检查时可观察到缺牙区的宽度和厚度,若手指扪诊时前庭沟骨质无明显凹陷,即可拍摄牙片了解牙槽骨状况及与鼻腔的距离。

因牙片显示范围有限,最好能拍摄全景片了解邻近结构(邻牙情况、鼻腔底距离、切牙孔大小与位置等),但由于全景片中前牙区影像会受到颈椎、咽腔重叠影响,且前牙区水平失真率变化较大,有时种植体形状会发生改变,所以必要时可常规拍摄CBCT,以了解骨质高度、宽度以及骨质密度状况,有利于种植方案的确定及判断植入角度。

在临床上常常发现前牙区存在骨量不足的情况,年轻及中年患者中最常见的是牙槽骨厚度不足,或是明显变形而造成的骨量不足,影响种植体植入的路径。

同一个患者前牙区的牙槽骨在不同的位置层面其牙槽骨形状也不一致(图1、2);有些前牙区牙槽骨改变不规则(图3~6);在缺牙时间较长的前牙区,牙槽骨的高度也会呈现不足(图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