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象形建筑_不以外形论美丑_吴桂霞

象形建筑_不以外形论美丑_吴桂霞

广东科技报/2012年/2月/18日/第004版
科学探索
透视广州“大金环”
象形建筑
不以外形论美丑
本报见习记者吴桂霞
一座雄伟的“大金环”悠然地矗立在广州珠江之畔,碧波荡漾,飞鸟翱翔,原本是一幅多么让人赏心悦目的图景,然而,该建筑最近却引来诸多非议——广州“大金环”是“钱眼儿”还是“金玉璧”,它是“夸张不实用”还是“标新立异”,建筑有美丑之分吗?其实不仅广州“大金环”,很多象形建筑历来都颇受争议。

现象
大金环“被丑”
“大金环”建筑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东沙大桥以东的珠江北岸,是亚洲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大楼,是广东省广州市十大重点建筑项目之一的广东兴业国际仓储项目的主要建筑物。

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圆环形,外径146.6米,内径47米,宽28.8米,共33层,塔楼高度138米,地下二层,可停泊1300辆车。

主要功能包括现代化的交易大厅、展示展览厅、甲级写字楼等。

目前,该建筑已具半圆雏形,两座柱形塔楼矗立,并被一个半圆形的钢架结构包裹。

据悉,该项目在2009年6月奠基,预计今年5月封顶,年底能投入使用。

建成后,整个建筑的外观将类似“大金环”。

据称,这一概念的设计者是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教授约瑟夫,设计灵感来源于客家围屋、罗马斗兽场以及中国古代玉璧,号称中西合璧。

圆环形的大楼,与在珠江水面倒影形成数字“8”,象征大展宏图、八方聚财。

然而不幸的是,如此的外观却与先前被评为全球最丑建筑的沈阳方圆大厦极为相似,唯一的区别是,方圆大厦是“实心”的,中部呈方形,是名副其实的“孔方兄”,而“大金环”则是中部也打通成圆形。

将丑比丑,极富想象力网友随即进发出许多戏称,如“好大一块曲奇饼”、“大水车”,甚至是“大铜钱”、“钱眼儿”。

争议
“夸张不实用”PK“标新立异”
相对于网友的“刁钻戏谑”,专家们的看法则显得理性很多,但也形成了意见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赵红红将此建筑归为象形建筑的典型代表,他认为,象形建筑在建筑学中使用不多,曾有建筑建成人形、拖拉机等形状,咖啡馆建成咖啡杯的形状等,很容易让人看到个性。

但这种建筑手法通常复杂、夸张,争奇斗艳,造型新奇的同时往往牺牲了功能、结构等,导致造价昂贵,而且不经济实用。

与之相应,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则从建筑风格的角度予以否定,他认为,“大金环”的地理方位属于风貌协调区范围,理应体现历史城区的特色和岭南建筑的特点,风格庄重,但是该建筑形如铜钱,风格怪异;同时,如此高的建筑,会使珠江在视觉上变窄,而且影响江风上岸。

相对于建筑学专家的理性意见,时评家周望歌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他表示,“大金环”建筑过程可以质疑,但是没必要对建筑外形“斤斤计较”,区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雷姆特”。

他在结尾如此反问道“广州这座大城市千篇一律的建筑多如牛毛,故而城市景观过于平庸,多一座标新立异的建筑又何妨?”对于象形建筑,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也提出了不容的见解。

他认为,在某些特定环境和特殊文化背景中,建筑的象形化手法也是不错的表达方式。

说理
建筑美丑没有明确标准
相较于“大金环”的“被丑”和“被争议”,沈阳的方圆大厦可着实被舆论打上了“丑”的标签。

它先是进入“中国十大丑陋建筑”名单,后位列美国CNN评选的“全球最丑的十大建筑”中第九位。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2000年世界威尼斯建筑设计展览会上,方圆大厦还曾获得过“世界上最具创意性和革命性的完美建筑”的美誉,并且是亚洲唯一获奖作品。

建筑真的有美丑之分吗?评判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些富有争议的建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郑力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丑的评判依据个人的审美观,这个是没有明确的标准的。

的确,在“全球最丑的十大建筑”的文章中,明确写着这样的提示,丑与美的评判仅限于观赏者的视角。

文章准确的标题应为“世界上最具争议的建筑”。

同样,“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标准也非建筑外形的美丑,而是依据“建筑使用功能极不合理;与自然条件和周边环境极不协调;抄袭、模仿的下意识建筑;崇洋、仿古的怪胎;东西拼凑的大杂烩;生搬硬套的仿生丑态;拙劣的象征、隐喻;低俗的数字化变异体态;明知不可为而刻意张扬”等诸多条件。

“其实这种评选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它关心的不是‘美丑’,而是一种价值取向。

”郑力鹏表示,在建筑学领域,我们衡量的标准并不是“美丑”,而是它的科学性、经济性以及它对城市空间、公共环境等是有贡献还是有损害。

“形象好,又有很好的科学性,实用性,而且造价低,可以说是每个建筑师的终极追求。

”那么,建筑学意义上,“大金环”又怎么样呢?郑教授表示,从业主提供的效果图来看,整个建筑呈圆形,中间又镂空,容积率相应降低,这对于城市空间来讲是有贡献的,但是建筑物造型立面为圆形,两头小,中间大,在技术上是要耗费很多脑筋的;此外,从整个珠江沿岸建筑规划来讲,如此高的建筑物会令珠江的天空变狭窄,建成之后,如果周围建筑物的颜色是灰色系,那么,这个金灿灿的建筑也会显得很突兀。

延伸
建筑,不纯粹的艺术
要想进一步从根本上理解建筑的美丑,还是让我们追溯一下建筑的“本源”吧。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初的建筑主要是“器”,是为遮风避雨、防寒祛暑而营造。

随着物质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才通过群体组织、平面布置、结构造型等凸显出独特的艺术气质,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

黑格尔曾把建筑排在五种艺术之首(雕刻、绘画、音乐、诗),但也明确指出“建筑是一门最不完善的艺术”。

建筑物本身有实用性、工程性和资财性,尽管具有艺术价值,但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很是不纯粹。

于是,象形,就成了这种“不完善艺术”常见而直观的表现方式。

象形建筑在我国是如何诞生的呢?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季元振在《建筑是什么,关于当今中国建筑的思考》的书里表示,上个世纪90年代,建筑设计被要求要走民族主义的创作道路。

在北京盖房子,如果不加上一个琉璃瓦的屋顶,方案便通不过,1996年竣工的北京西客站竣工就是当时典型的代表作。

如今北京的标志性建筑早已被“鸟巢”“鸟腿(央视新大楼)”“鸟蛋(国家大剧院)”等取代。

物质的丰富,使得艺术形式高于结构的合理性及经济性,开始成为新世纪中国建筑界的普遍价值观。

象形建筑大行其道,台湾著名建筑师李祖原可谓功不可没。

他执著于具象设计、微物放大,曾主持过台北101大厦、沈阳方圆大厦、北京盘古大观等作品,被尊为象形建筑大师。

但遗憾的
是,这些作品在建筑结构、美学理念、以及实用性等各方面,遭遇的却是毁誉参半的评价。

“建筑是一种语言艺术,讲究的是材料、结构的运用,单纯追求象形,必然会损害建筑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郑力鹏表示。

尽管如此,历史上还是存在着象形建筑成功的典型案例。

比如类似于风帆的悉尼歌剧院。

自1955年公开搜集世界各地设计作品开始,它的建造整整花了17年,投资翻了14倍,巨额的经费负担迫使政府发行彩券,后期甚至导致建筑师伍重被免职,总理被国会弹劾。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从工程管理角度上看十分失败的案例,建成之后却成了澳大利亚的标志。

如今,悉尼歌剧院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当时被免职的建筑师约恩・伍重先生则获得了2003普利策建筑学奖。

未来,广州“大金环”是带有暴发户意味的“钱眼儿”还是镶嵌在美丽珠江之畔的“金玉璧”,还要待时间来评判。

链接
中国十大丑陋建筑(2010):北京盘古大观、沈阳方圆大厦、安徽阜阳市颍泉区政府办公楼、重庆忠县黄金镇政府办公楼、邯郸元宝亭、四川宜宾五粮液酒瓶楼、河北燕郊北京天子大酒店、潍坊市民文化艺术中心、江苏阜宁天鹅港湾酒店、深圳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