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建筑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论文题目:浅谈绿色建筑姓名: 薛迎春单位:兰州鼎盛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身份证号:专业:建筑工程摘要随着全球人口的日益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大繁荣,导致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而在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消耗资源方面,建筑业是主要元凶之一。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类不懈努力追求,“绿色建筑”便应号召慢慢的渗入到人类的生活中了!这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它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将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

这一概念的产生,对于从事建筑学研究和建筑设计的工作者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这需要设计师对新型建筑材料有深入的了解和应用能力,对于设计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一个新生的东西,要让人民一下子接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绿色建筑”的发展及推广运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于搞房地产开发的投资商来说又是很大的挑战!“绿色建筑” 是应时代号召兴起的,它是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人类高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是生物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和途径。

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目录前言第一章绿色建筑的解释第二章绿色建筑与能源第三章绿色建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第四章绿色建筑的绿色设计设计概念4.1 技术上的绿色设计概念4.2 形式上的绿色设计概念第五章绿色建筑的推广应用5.1 研究和推广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5.2 突破对绿色建筑认识的误区5.3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5.4 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全方位推广应用第六章结论参考文献前言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

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判断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

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系统息息相关。

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既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

20 世纪60 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提出“生态建筑学” 的新概念;1963 年V.OI-gyay在,《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大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中提出建筑设计与地域气候相协调的设计理论。

70 年代石油危机后,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注重建筑节能的研究,太阳能、地能、风能、节能维护结构等新技术应运而生,其中在掩土建筑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80 年代,节能建筑体系日益完善,并在英、德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

90 年代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轨。

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 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第一章绿色建筑的解释绿色建筑的该娘有不同的表述,所谓“绿色建筑” ,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立体绿色、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

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但其基本内涵是表示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即建筑在建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必须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条件和技术手段创造良好、健康居住环境的同时,应尽可能的控制和减少自然环境的过度使用和破坏,维持生态环境和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建筑规划设计方面,绿色建筑体现在室内布局设计方面应十分合理,充分利用阳关和自然通风,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和亲近自然、和谐、舒适的良好生活感受。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适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

在研究上,他对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的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懒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

在目标上,它追求人、建筑和自然的协调和平衡发展。

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 。

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结水的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

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

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

它是一个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职能型的、可协调的系统。

第二章绿色建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低碳经济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的减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降级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型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以及追求绿色GDP 的增长。

其核心问题是绿色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重新规划,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是“低碳经济” 提出的现实背景。

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碳能源使用总量的急剧增加,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许多科学家证实。

在2007 年12 月的印尼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确定定了各成员国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举行谈判的决议,并制定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该“路线图” 要求成员国中发达国家在2020 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

在2009 年9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向世界承诺,我国未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将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并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发展规划。

在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发展可在生能源,大力增加森林碳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有显着下降;到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20 年森林面积比2005 年增加4000*104hm2 ,森林蓄积量比2005 年增加13*108m3 。

2009 年12 月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在根本哈根召开,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发言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

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1990 至2005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

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到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 年下降40%-45%。

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

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与2010 年 3 月25 日在纽约总部发布了《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 年修正版》,人口司司长在发布会上说:“中国在过去30 年中的城市化速度极快,超过了其他国家。

”报告指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 年的47%,预计2025年将达到59%。

为此,应大力推进低碳城市,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

发展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

其中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其规模大、能耗高、相关产业链广、应用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要求,并对我国总体节能战略实施影响深远。

因此,在低碳经济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建筑,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章绿色建筑与能源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

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资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是之成为制作大气污染的元凶。

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消耗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

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者改变现行的设计概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地能耗方式转化,依靠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来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

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污染占比例为34%,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

而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建筑的追求。

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对其他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

首先必须注重研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

如在建筑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采用高效能发热材料,可将大部分红外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

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

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能玻璃,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利)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

太阳能是一种最丰富,便捷,无污染的绿色能源,近年来在我国天津、北京、甘肃、河北等省市建立了17 座被动式太阳能恒温式住宅,以建筑物本身为太阳能收集器,从而达到屋内取暖制冷的目的。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1500 万以上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条件的改善有着迫切的要求,从而推动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