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作业参考答案

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作业参考答案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作业参考答案作业一一、填空题:1.承担 传递2.碎散性 多相性(或三相体系) 复杂性 易变性3.大 大4.毛细 重力5.小 大6.密度计 筛分7.颗粒级配 大于2mm 50%8.粘土 粉质粘 9.相对 锤击数二、单选题:1.C2.B3.C4.D5.A6.C7.B8.B9.A 10.C 11.B 12.C 13.C 14.B15.A三、判断题:1.√2.³3.³4.³5.√四、简答题:1.答:塑限、液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对粘性土有意义。

粒径级配、孔隙比e 、相对密度和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对无粘土有意义。

2.答:当水由下向上渗流时,若向上的动水力与土的有效重度相等时,此时土颗粒间的压力等于零,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而失去稳定,这种现象就称为流砂现象。

水在砂性土中渗流时,土中的一些细小颗粒在动水力的作用下,可能通过粗颗粒的孔隙被水带走,这种现象称为管涌。

流砂现象是发生在土体表面渗流逸出处,不发生与土体内部;而管涌现象可以发生在渗流逸出处,也可以发生于土体内部。

3.答:在一定的压实功能作用下,土在某一含水量下可以击实达到最大的密度,这个含水量称为最优含水量。

对应着击实曲线上峰值时的含水量。

粘性土料过干或过湿都不能获得好的压实效果;当含水量过低时,粘性土颗粒周围的结合水膜薄,粒间引力强,颗粒相对移动的阻力大,不易挤紧;当含水量过大时,自由水较多,击实时,水和气体不易从土中排出,并吸收了大部分的击实功能,阻碍了土粒的靠近。

故在压实粘性土时要控制土的含水量。

五、计算题:1. 解:土的饱和重度3s sat /5.18101117.21m kN e e G w =⨯++=⋅++=γγ 临界水力梯度 85.010105.18i cr =-=-='=w w sat w γγγγγ2.解:已知ρ=1.84g/cm 3 ρw =1g/cm 3 Gs =2.75 Sr =1(依题意)设V=1 cm 3∵ ρ=m/V ∴ m=ρ²V=1.84³1=1.84g∵ Gs =m s /(V s ²ρw ) ∴ m s =Gs ²V s ²ρw =2.75 V sm w =m-m s =1.84-2.75 V sV w =m w /ρw =1.84-2.75 V s∵ Sr=V w/V V=1 ∴V V=V w=1.84-2.75 V s又∵V=V V+V s=1.84-2.75 V s+V s=1.84-1.75 V s=1∴ V s=(1.84-1)/1.75=0.48 cm3 V V=V-V s=1-0.48=0.52 cm3=V wm w=V w²ρw=0.52 g m s=m-m w=1.84-0.52=1.32 g代入相应公式可得:ω=(m w/m s)³100%=(0.52/1.32)³100%=39.4%ρd=m s/V=1.32/1=1.32 g/cm3 e=V V/V s=0.52/0.48=1.08n=(V V/V)³100%=(0.52/1)³100%=52%注:本题设V s=1 cm3可得出同样的结果。

3.解:设砂样体积为V∵ρd=m s/V ∴m s=ρd²V=1.66V∵ Gs=m s/(V s²ρw) ∴ V s=m s/(Gs²ρw) =1.66V/(2.70³1)=0.615VV V1=V-V s=0.385V∵V、V s不变∴V V2=V V1=0.385V∵ Sr2=V w2/V V2 ∴V w2=Sr2²V V2=0.6³0.385V=0.231Vm w2=ρw²V w2=0.231V∴ω2=m w2/m s=0.231V/1.66V=13.92%ρ2=m/V=(m s+m w2)/V=(1.66V+0.231V)/V=1.891(g/cm3)作业二一、填空题:1.梯相同2.地下水位沉降3.浅深4.扩散集中5.正常固结土欠固结土超固结土6.小大7.减小(或消散)增大(或增加) 8.固结度任意 9.快剪固结快剪慢剪二、单选题:1.A2.B3.D4.B5.D6.D7.C8.A9.D 10.C 11.B 12.A 13.B14.C 15.A三、判断题:1.³2.³3.√4.³5.³四、简答题:1.答:地基沉降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常认为地基土层在自重作用下压缩已稳定。

地基沉降的外因主要是建筑物荷载在地基中产生的附加应力,其内因是土由三相组成,具有碎散性,在附加应力作用下土层的孔隙发生压缩变形,引起地基沉降。

2.答:(1)计算土中应力时,假定地基土是均匀、各向同性的半无限空间弹性体;(2)假定地基土在压缩变形时不产生侧向膨胀,只产生竖向压缩变形,计算时采用完全侧限条件下的压缩性指标;(3)采用基底中心点下的附加应力计算地基的变形量;(4)计算的是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土的变形量。

3.答:与常规三轴试验相比,直剪试验有如下优缺点:优点是试验仪器简单,易于操作。

缺点有:(1)剪切面被固定,剪切破坏不是沿着试样最薄弱的面产生;(2)剪切过程中剪切面是逐渐减小的,但计算时仍按整个试样的面积计算剪应力;(3)实际过程中,剪应力沿剪切面分布是不均匀的,但计算时仍按均匀分布考虑;(4)不易控制排水条件,只能测出总应力强度指标,不能测出有效应力强度指标。

五、计算题:1.解:当第四层为坚硬整体岩石时(不透水),地下水位以下地基土的重度取饱和重度,则基岩顶面处的自重应力为:σcz=γ1h1+γ2h 2+γ3h 3 =1.5³18.0+3.6³19.4+1.8³19.8=132.5kPa若第四层为强风化岩石(透水),地下水位以下地基土的重度应取浮重度,则基岩顶面处的自重应力为: σcz=γ1h1+γ2ˊh 2+γ3ˊh 3=1.5³18.0+3.6³(19.4-10)+1.8³(19.8-10)=78.5kPa 故此处土的自重应力有变化。

2.解:根据题意,计算条形基础中心点下的附加应力可用p=(σmax+σmin)/2=100kPa作为均布荷载来代替梯形分布荷载计算,则条形基础中心点下各深度处的地基中的附加应力为:深度0处:z/b=0 x/b=0 ,查表得α=1.0000,则σz=αp=1.0000³100=100kPa深度0.25b处:z/b=0.25 x/b=0 ,查表得α=0.960,则σz=αp=0.960³100=96kPa深度0.50b处: z/b=0.50 x/b=0 ,查表得α=0.820,则σz=αp=0.820³100=82kPa深度1.0b处:z/b=1.0 x/b=0 ,查表得α=0.552,则σz=αp=0.552³100=55.2kPa深度2.0b处:z/b=2.0 x/b=0 ,查表得α=0.306,则σz=αp=0.306³100=30.6kPa深度3.0b处:z/b=3.0 x/b=0 ,查表得α=0.208,则σz=αp=0.208³100=20.8kPa3.解:基础底面接触应力p=(N+G)/F=(N+γmFd)/F=(4720+20³4.0³4.0³2.0)/(4.0³4.0)=335kPa基底附加应力p0=p-γ1d=335-17.5³2.0=300kPa将粉质粘土层分为两分层,各分层厚度分别为h1′=1.6m和h2′=1.4m。

第一分层顶、底面处的附加应力为:顶面处:z/b=4.0/2.0=2 l/b=2.0/2.0=1查表可得: α1=0.084则: σz1=4α1p0=4³0.084³300=100.8kPa底面处: z/b=5.6/2.0=2.8 l/b=2.0/2.0=1查表可得: α1=0.0502则: σz2=4α1p0=4³0.0502³300=60.24kPa第一分层的沉降量S1=σzh1′/Es2=[(100.8+60.24)/2]³1.6/3.33³103=38.69mm第二分层底面处的附加应力为:z/b=7.0/2.0=3.5 l/b=2.0/2.0=1查表可得: α1=0.03435则: σz3=4α1p0=4³0.03435³300=41.22kPa第二分层的沉降量S2=σzh2′/Es2=[(60.24+41.22)/2]³1.4/3.33³103=21.33mm因此粉质粘土层的沉降量S=S1+S2=38.69+21.33=60 mm4.解:(1)τf=σtgυ∴υ=arctg(τf/σ)=arctg(2/3)=33.7°(2)剪切面上的σ=300 kPa,τf=200 kPa,剪切面与大主应力作用面成α=45°+υ/2σ=(σ1+σ3)/2+[(σ1-σ3)/2]cos2α=300τ=[(σ1-σ3)/2]sin2α=200解方程可得: σ1=673.79 kPa σ3=192.99 kPa(3)最大主应力与剪切面成45°-υ/2=28.15°作业三一、填空题:1.临塑极限2.整体剪切破坏极限荷载3.整体剪切破坏条形4.不变减小5.增大增大6.静止土压力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7.直立俯斜仰斜8.大于3m 大于0.5m9.预制灌注二、单选题:1.C2.C3.B4.A5.C6.B7.A8.A9.B 10.D 11.B 12.B 13.C14.A 15.D三、判断题:1.³2.³3.√4.√5.³四、简答题:1.答:朗金理论假定挡土墙的墙背竖直、光滑,墙后填土表面水平且延伸到无限远处,适用于粘性土和无粘性土。

库仑理论假定滑裂面为一通过墙踵的平面,滑动土楔体是由墙背和滑裂面两个平面所夹的土体所组成,墙后填土为砂土。

适用于各类工程形成的不同的挡土墙,应用面较广,但只适用于填土为无粘性土的情况。

2.答:桩身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变位通常有下列三种形式:(1)桩身如同刚体一样围绕桩轴线上的某点转动,这种形式发生在桩身较短,入土深度较浅以及地基刚度相对较弱时;(2)桩身仅在上部发生弯曲变形,而下部完全嵌固于地基之中,这种形式发生在桩的入土深度较大,地基的刚度也较大,而桩的刚度相对较弱时;(3)桩身上部在较大范围内变形如同直立的弹性地基梁那样呈S形,这种形式发生在桩的入土深度更大,地基与桩身的相对刚度比较小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