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交流与探讨
【摘要】: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视为重要的资源,我们既要重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要提高文化遗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j02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之间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因素的驱动下,产生了持续的交互影响,创造出延续性的关联状态,文化景观即是这一状态的表征与载体。
文化景观遗产的提出和相关保护理论的进步,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学科的重大发展。
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关于文化景观遗产的定义、价值、功能、分类、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已经颇为丰富,并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相关学科的关注。
但是,同时不得不承认,文化景观遗产目前还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概念,许多关键性的概念和相关思考仍处于发展与深化的阶段,在文化景观遗产的认定、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估,以及保护方法的应用实践等方面,还存在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一、城市文化景观遗产的价值分析
1、具有物品价值
马克思认为,任何物品要具有价值,就必须是用来交换的人类劳动产品。
而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为价值。
城市文化景观遗产是千百年前在自然状态的土地上,经人类开发出
来的,包含人类劳动的物化,因而城市文化景观遗产首先具有价值。
2、具有特殊价值
城市文化景观遗产具有特殊的价值,比如使用价值、观赏价值、研究价值等等。
利用经济学的供给规律来分析:由于城市文化景观遗产是稀缺资源,甚至是衰退资源,故它的供给弹性为零。
在这种情况下,供给曲线与坐标横轴垂直,其斜率无穷大。
这时,无论价格如何变动,供给量均不会变动。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护稀缺的城市文化景观遗产的支付意愿将不断上升,亦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文化景观遗产将不断升值。
3、无边际替代性
从商业角度评价,每座城市中都有许多区位条件适宜的地块可以用来建造新的商业楼盘,这就意味着某一地块的商业开发完全可以由其他地块的商业开发来替代,供应呈弹性。
而具体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筑,无论从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还是潜在的利用价值等方面,都基本无边际替代性,且在供应方面具有完全的刚性。
二、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1、缺乏综合性研究
(1)在文化遗产调查、发掘、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播中,存在忽视合理运用科学技术的倾向,甚至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一门科学,而仅是一项纯技术性工作,导致科学研究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适应、地域发展不均衡等多种功能性障碍;
(2)科学研究成果较为零散,战略性综合研究明显不足,尚未
形成针对各类文化遗产的集成性科学研究成果,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技术难题面前,今天科学技术的贡献率尚不高。
2、缺少成果推广转化
(1)对科学技术保护的创新理论和技术研发支持不足,有效借鉴和利用科学技术和方法不够,致使困扰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应用的许多关键问题,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2)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得不到有效推广利用,相当部分科学技术成果在鉴定、评奖之后束之高阁,尘封在档案柜中,没有主动积极推广转化,或仅仅局限在本地区、本单位应用,这种供需信息的断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
3、城市记忆的消失
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但是,一些城市在“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迁和破坏;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
由于忽视对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三、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文化景观理念和认识
首先,让人们真正认识什么是文化景观,怎样的行为是保护文化景观,怎样就会造成破坏。
这样人们对如何进行旅游发展和怎样发展就有了评判标准。
其次,让人们认识到遗产保护是第一位的,当旅游发展与文化景观保护发生无法解决的矛盾时,应首先满足文化景观保护的要求。
要广泛树立正确的理念,最重要的工作是教育。
人的行为是决定保护成功与否的关键,只要大家懂得了保护的重要,如何做好保护,就可以避免方向性的错误。
首先要提高领导官员的认识,认识文化景观的价值和它赋予的职责;教育好具体参与保护遗产的技术人员;教育好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以及教育文化景观地的居民,特别是青少年,这是保护工作得以持续的重要保证。
2、要拓展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外延
(1)在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要素方面,从重视单一要素的遗产保护,向同时重视由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合遗产”、“文化景观”保护的方向发展。
(2)在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类型方面,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
(3)在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空间尺度方面,从重视文化景观遗产“点”、“面”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大型文化景观遗产”和“线性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
(4)在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时间尺度方面。
从重视“古代文物”、“近代史迹”的保护,向同时重视“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保
护的方向发展。
(5)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质方面,从重视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反映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民间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
(6)在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形态方面,从重视“物质要素”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向同时重视由“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结合而形成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
3、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城市规划部门要建立文化景观遗产档案,以确认和评估文化景观遗产的特征和价值。
规划专家和政府决策者在作出决策之前必须确认是否收集到了足够的资料,是否完全清楚认识到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整个地区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建立有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参与决策的制度,为城市规划的科学决策,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当好政府参谋。
4、建立和完善管理法规制度
有了正确的理念后,随着社会理性的提高,法制化是必须的。
政府制订完善的、操作性强的文化景观保护法规条例。
当前,制订一些必要的法规是当务之急,现已出现了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私人投资,由于缺少相应的法规,无法规范开发经营者的行为,难以确保遗产的安全。
当然短时间内要形成全国性的完善的法律也是不现实的,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地方性法规,以控制和引导当地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行为朝有利文化景观的方
向发展。
最终国家应在各文化景观地的地方性保护法规的基础上,将保护文化景观遗产方法条例进一步法制化。
结语
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现代城市不仅具有功能,更应该拥有文化。
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理想的文化城市。
应该将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和全球化的宏阔背景中,有一个更高的定位,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注入城市文化的时代活力。
城市化进程不应仅仅是数量的增长,更应该是质量的提升。
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方针,更加科学的方式,更加有效的方法,努力建设文化城市和保护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48。
【2】谢凝高.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复兴山水文明【j】.中国园林,2011,16(2):36~38.
【3】李玲琴.浅谈文化景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