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的发展历程:1.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计划经济体制2.物流引入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3.发展成长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4.全面发展期:20世纪末21世纪初。
@港口的定义:具有一定的设备条件,供船舶安全进出,停泊,避风,进行货物或旅客转载作业的场所。
作为海上运输和陆上运输的连接点,天然港口,人工港口,现代港口。
港口有一定范围的水域和陆域组成,一般设有航道,锚地,码头,泊位,仓库货场,后方运输设备,修理设备和必要的管理服务结构。
@港口组成:1.陆域:用于旅客上下船,货物装卸,货物堆存和转载之间,要求有适当的长度和纵深并有仓库,货场,铁路,公路,装卸设备和各种必要的附属设施2.水域:是供船舶航行,运转,停泊,装卸,要求有适当的深度和面积,水面稳静。
包括船舶进出港航道,港池和港口锚地。
@港口分类:1.按用途分类:商业港,军港,渔港,工业港,避风港,旅游港2.按位置分类:内河港,湖港,海岸港,河口港3. 按装卸货物的品种:综合性港口,专业性港口4.按集装箱运输中的作用分类:干线港,支线港,地区性港。
@干线港(中枢港 Hub):1世界性大型枢纽港。
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干线班轮挂靠2一次装卸较大数量的集装箱,周围中小港口的集装箱通过支线运输方式向这些港口运输或疏散。
“特点”:1国际集装箱航线,航路多,设备先进,泊位多,装卸效率高,竞争优势巨大2吞吐货物有相当大比例不是本港经济腹地生产和消费,转运性质。
@支线港:1相对干线港,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干线班轮挂靠少,主要是近洋航线和支线航线挂靠作业。
吞吐货物通常是本港经济腹地所产生和消费,转运量少。
2港口与干线港之间有定期的支线航班运输。
@地区性港:1主要指国内或更小区域的船舶运输服务港口。
一般规模较小,经济影响性和辐射面有限,吞吐量也较小2集中周边地区的集装箱量,以频繁的,少量的喂给方式向集装箱干线港或支线港提供箱源。
@集装箱:货箱,货柜。
@集装箱的单位:1.个,只2.TEU(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计算货物吞吐量,集装箱船装载能力的单位。
@货物吞吐量:一年间经由水运输出,输入港区并经过装卸作业的货物总量或集装箱数量。
货物吞吐量是衡量一个港口能力的最重要标志,反映港口规模和它在物资交流中的重要程度。
@港口通过能力:1指一年间在既定的设备条件下,按合理的操作过程,设计最佳的装卸工艺和生产组织所允许通过的货运量2港口通过能力是港口所有泊位通过能力的总和,主要由泊位,库场,铁路装卸线,道路等部分组成。
@港口物流的概念:1.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工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2.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了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
@港口物流的特点:1.与腹地经济紧密相关:腹地的经济情况,规模,人口密度,腹地的交通运输体系2.受国家政策和国际环境的影响:检疫,海上救助,海事法庭,港口经济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政策,外交政策3.港口物流面临的激烈竞争:腹地范围扩大,货源竞争--服务竞争,大型海运企业参与港口经营4.港口物流在国际物流链中居于中心地位:国际货运90%依靠海运,港口是水陆两种运输方式的唯一衔接点5.港口物流体现了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物,人,技术流,资金流的交汇中心6.港口物流具有集散效应和整合效应。
@定期船运的特点:1限定靠港地,限定运输货物2高成本3在靠港地设置事务所,代理店4班期航线固定5竞争壁垒低。
@中国集装箱港发展特点和布局:一。
发展特点:1集装箱吞吐量高速增长2港口经济对宏观经济和区域发展的特殊作用明显3港口集装箱化率上升4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初见雏形5作业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6集装箱码头投资建设和经营主体多元化7软硬件环境不断改善。
二。
整体布局:1环渤海地区集装箱港口群体2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体3珠江三角洲港口群体4东南沿海地区港口群5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
三。
东亚港口群竞争态势(三大竞争圈):1东北部集装箱港口的竞争态势2东南部港口竞争圈3南部港口竞争圈。
@中国集装箱港发展的主要问题:1资源短缺2盲目扩大港口投资规模3恶性竞争的出现4资源浪费,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未来港口建设的关注点:1正确估算市场需求2充分估计竞争形势3正确计算港口能力。
@标杆法:一个将产品、服务和实践与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或者是行业领导者相比较的持续流程。
最早的,最常用的,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
@基本面评价指标:航班密度、航道水深、港口投资额、吊机数、泊位数、吞吐量、腹地。
@供应链竞争力评价指标:码头操作效率、增值服务、费用、通关效率、海关费用、集疏运体系。
@建造洋山港的意义:1深水泊位2可停靠第5代,第6代集装箱船3加快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世界主要港口管理经营方式:一。
公设公营:从港湾的开发计划的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到码头经营,装卸机械的购买设置,货物装卸,都是由政府机构为主体实施。
土地政府所有。
二。
公设民营:港湾的开发计划的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机构实施,装卸机械的购买设置,码头经营,货物装卸由民间企业为主体实施。
土地政府所有。
三。
民设民营:包括土地在内港湾全体设施出售给民间企业,码头经营,货物装卸由民间企业为主体实施。
@公设民营---民营化形成原因:1990年代以降,经济全球化的深化,港湾单纯的提供装卸服务----支撑全球化的企业的经营活动的一环-----SCM的一环。
@企业对港湾的要求:高速,高频度,快速通关,快速装卸,物流信息公开,多航路,低成本。
@海运企业对港湾的要求:大量货物,高规格港湾设施,高规格装卸设施,高水准服务,快速装卸,低成本。
@港口的对策:一。
建设大型深水港,设置大型装卸机械。
二。
从民间筹措资金-----减轻财政负担,降低成本。
三。
提供高水准的服务,高效率地港湾运营,提高港湾知名度。
四。
引进世界知名的港湾经营公司。
@港口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一。
政策环境: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实现全社会物流的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而营造的公共政策环境,以及政府对全社会物流活动的干预行为。
物流的法律,法规,规划,措施,政府的直接指导。
二。
体制环境:双重领导。
三。
新的港口管理体制:1一港一政,政企分离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
《港口法》:2003年6月通过,2004年1月实施。
《港口法》的重要内容:1.明确适用范围,明确了渔港的管理问题,明确了“港口经营人”的概念2.确立了一政一港,政企分离的管理体制3.明确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港口规划管理权限4.确立了港口投融资政策5.确立了准入制度和竞争制度6.确立了保护和安全管理制度。
@港口腹地划分意义:有助于了解腹地内的资源状况和经济潜力,是确定港口合理分工,进行港口布局和规划的基本依据。
@港口物流企业概念:是指至少从事与港口物流有关的运输或仓储的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的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报关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运输型港口物流企业:围绕港口物流开展与运输活动有关的企业。
1提供单一运输活动的企业2提供运输,仓储和中转业务的企业3船代企业4货代企业。
@仓储性港口物流企业:1港口保税仓储企业2港口非保税仓储企业3与集装箱有关的仓储企业:集装箱码头,集装箱货运站。
@综合型港口物流企业:1资产型港口物流企业:自己投资购买设备,建立物流网点2管理型港口物流企业:通过系统数据库和咨询服务提供物流服务。
@港口物流企业的业务:1运输型港口物流企业2运输3船舶进出港4货物通关5货物进出港。
@仓储型港口物流企业业务:一。
港口保税仓储业务:1进口分拨:进口保税分拨,出口聚集分运2转口贸易3收购出口。
二。
港口非保税仓储业务。
@综合型港口物流企业业务:不仅包括运输型港口物流企业和仓储型港口物流企业提供的业务,也包括港口物流管理服务,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
@保税区:继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设立的新的经济型区域。
1990年6月上海外高桥保税区,1992年以来天津港,大连港,张家港,深圳沙头角,深圳福田,福州,海口,厦门,广州,青岛,宁波,汕头,深圳盐田港,珠海保税区和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
@保税区优势: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
@政策优势:免证,免税,保税。
1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免领出口许可证,免征出口关税和出口增值税。
2区内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和其他基建物资,予以免税。
3区内企业自用的生产,管理设备和办公用品及维修零配件,燃料,建设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物资,设备予以免税。
4区内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包装物件,予以免税。
5转口货物和在保税区内储存的货物按照保税货物管理。
@“境内关外”:1境内外企业,组织及个人均可在保税区内从事国际贸易及相关业务。
2从境外进入保税区的货物不征收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不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仓储时间不受限制。
3国外货物在保税区与境外自由进出。
4区内货物可以在保税状态下进行分级,包装,挑选,改装等加工。
5保税区是当时中国国情和外向型经济战略的特殊背景下作为自由贸易区的替代模式出现的。
@区位优势:1具有天然形成的相当便利的交通2与相邻经济发达地区产生经济联动效应3具有丰富而廉价的自然资源。
@区港联动的概念:是将保税区的功能覆盖到港区,实行港区一体化管理,以港口为载体,增强保税货物,资金和信息的聚集,扩散能力。
是自由贸易区的国际通行模式。
@区港联动优势:港口和保税区的关系:1地理位置接近2功能优势的互补。
@保税物流园区概念:是指在保税区与港区之间划出专门的区域,发展物流产业,达到吸引外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外贸出口的目的。
是区港联动理念的载体,是目前中国自由贸易区的雏形。
@保税物流园区优势:政策,功能提升,通关便捷。
@保税物流园区特点:区域开放,政策特殊,功能明确,监管便利。
@自由贸易园区:1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无论是原料,零件,半成品或者成品,均可自由出入,在此区域内,货物可以陈列,储存,拆装,改装或与其他货物混合加工,以便再转运出口。
不征收关税,不缴纳保证金。
并可减免所得税。
对货物储存无限制。
2免除区内关税、营业税、货物税等3货物高度自主管理4贸易程序简化、区内货物自由流通、行政和报关手续简化。
@各种保税方式和自由贸易区的1设置目的与2功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