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艺术欣赏PPT课件

古诗词艺术欣赏PPT课件


品质的202强0年1者0月的2日赞美。
4
二、渲染烘托
通常有一句话叫触景生情,看来是先有了景,而后才生发出人 之喜怒哀乐的情来。我国古典诗歌常常利用美感的差异性,利用心 情不好同美景的矛盾,来渲染和烘托内心不快的情绪。这种写法可 使诗歌更含蓄,更深邃。
我们来看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 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2、作者这两首诗的抒情风格迥异,试具体回答它们在描写景物时, 寄寓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1答:两首诗同写雨景,前者主要写雨前景,后者主要写雨中景和 雨后景。
2答:前者通过描写雷雨之前的自然特征,有力地烘托了作者的雍
容气度和开阔的胸襟。后者通过描绘两幅雨后小景,婉曲地表达了
诗人对像桃李那样惧怕风雨的弱者的鄙视,对像青草一样具有坚韧
1答:都是以杨柳作为抒写感慨的依托。刘禹锡的这首是送别 诗,由于诗中有“春风、酒旗、挥袂”等场景气氛作为烘托,诗人
眼中的“垂杨”就寄寓了脉脉的温爱与友情。韦庄在诗中写柳时,
用了“无情、依旧”,意思是说眼前的台城柳不解人世沧桑,此处
深寓着202历0年1史0月兴2日亡的无限伤痛。
2020年10月2日
3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楼》(宋•曾巩):“海浪如云却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 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 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1、从写景这一层面看,以上两首诗是同中有异的,请作具体说明。
长亭更短亭。
开头两句凭高远眺,所见之林自然是平的。而且显示出山林的
广远,弥漫在一片冥蒙的烟景中。山是青绿色的,在“暝色入高楼”
的时候,这山的颜色应是暗淡的,说“碧”已够奇妙,可是又说这
碧山在伤心。山是自然界的景物,它本无知,是把人的感情移到了
山上,这山便有生命、有感知而人格化了。寓情于景,比径直抒情,
前者说,船行已远,到了水天相接的地方,看不见了。这时只
望见长江奔流到天际。后者说,挥手告别,马鸣萧萧。依依惜别之
情,寓于帆影、碧空、长江流水和萧萧马鸣的景物中了。
2020年10月2日
2
有的诗,诗人虽在景物中寄寓着深情,但从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
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自抒身世的小词《虞美人•听雨》:少年 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 天明。
少妇春日上楼,见到野外的春色,寂寞的愁思油然而生,好象 这愁思是由春色勾引起来的。这是用和谐的景物,反衬不和谐的心 情,更突出了思妇孤寂忧愁的内心情绪。春满眼前,本来正好赏玩, 景生情202时0年1而0月情2日异于景,两相径庭,更见出诗中主人公忧伤之深5。
同样的手法,在杜甫的诗中也可以看到。“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是以花鸟这样美好的景物,写“国破山河在”的悲痛, 就更见出诗人悲痛之深。
所以,同样的枫叶,在游目骋怀的杜牧看来,是“停车坐爱枫
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长亭送别的崔莺莺看来,却是“晓来
谁染霜202林0年1醉0月,2日总是离人泪”。
6
同样是菊花,在坚贞不屈的郑所南笔下,是“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西北风”,在利禄薰心的陈淑达笔下,却是“但令逢采摘, 宁辞独晚荣”。
同样的蝉鸣,身任皇帝秘书监、志得意满的虞世南说:“居高 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咏蝉》)失去人生自由的骆宾王则说: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在狱咏蝉》)。
一、寓情于景
诗词里面的景和情,一般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景,
是客观存在,是外显的;情,是人的主观感受,是内蕴的。当诗人
不直接抒情而寄寓景物时,就要求所选择的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相
契相通。如果景是“形”,情是“神”的话,那么这“景中之情”
最好“形神兼备”。
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 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其情岂202不0年1更0月深2日。
1
景和情出现在诗词里面,往往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最常见的是 先景后情,情因景生,即所谓触景生情。不少的词上阕写景,下阕 写情,似乎已成为常规。但也有一些诗人,当他们感情奔涌时,忽 然掉转笔锋写景去了。可是仔细一看原来景中含情,比照直把感情 倾吐出来,更真切深厚。
李白两首送行诗结尾,一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 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说:“挥手自兹去,萧 萧班马鸣。”(《送友人》)
红花是是艳丽的,当元稹慨叹行宫的昔盛今衰时,他却写了 “宫花寂寞红”(《行宫》)这样的句子。
再读读“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春宫怨》), 春光如此美好,而这位“早被婵娟误,欲妆临境慵”的宫女却发出 了深深的哀怨!
以上不难看出,作者笔下的景物 不仅有人的感情,而且寓有 人的气质,人的心声和灵魂。
这首词概括了作者的一生:客舟听雨,江阔云低,雁叫西风。
老年时的生活情景是:僧庐听雨,两鬓星霜。年月不同,生活异趣。
少年时的欢乐,壮年时的漂泊,老年时的凄凉,全是通过景来表现
的。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寓于景中的情,却更深沉,更凝重。词
的最后两句,与前面的写法不同,却是直抒心怀了。
阅读以下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杨柳枝》 (刘禹锡):“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台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 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以上两首诗的作者在寻找抒情媒介时有什么共同之处?同时又 产生了怎样的差异?
2、类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抒发物是人非 的感慨,在凭吊、怀古类的古诗词中不胜枚举,请再举一例。
同一夕阳,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 原》),他表达的是无奈、痛惜之情;朱自清反其意而用之“但得 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表达的是旷达、自安之情;而 叶剑英在《八十书怀》中说“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他抒发的是乐观、豪迈的胸臆。
总而言202之0年1,0月景2日物虽同,却因人之情不同而异,情始终是主导的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