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守株待兔的故事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但是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最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2):自相矛盾的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我的盾牌。

比喻自我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3):亡羊补牢的故事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必须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必须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向宠信这个人,楚国必须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好处的故事,只明白享乐,不明白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

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4):螳螂捕蝉的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

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

吴王觉得自我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蝉:知了。

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

比喻目光短浅。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5):杯弓蛇影的故事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

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先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6):量体裁衣的故事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我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必须会合身的。

张融收到后十分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

比喻按照实际状况办事。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7):画蛇添足的故事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齐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

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样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

那个画蛇脚的人,最后没有喝上酒。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其《感春》诗中写道:“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剩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有时也作“画蛇著足”。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8):无价之宝的故事战国时期,魏国一农民锄草时发现一块玉石,拿回家请邻居鉴定。

邻居明白是宝石就骗他不是吉祥之物,让他放回原处,自我则偷偷拿回家里,担心获祸或获罪,就进献给魏王。

经鉴定为无价之宝,魏王一高兴就赏他很多金银珠宝。

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

指极珍贵的东西。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9):人面兽心的故事杨朱特地请老子到家里请教问题,老子给他将各种各样的为人,圣人都是看心智的而不是看外表,凡人则看中人的外表。

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都是蛇身人面,牛头虎鼻,没有人的外表。

而夏桀、殷纣、鲁桓、楚穆这些人面兽心的家伙危害人间。

人面兽心:面貌虽然是人,但心肠象野兽一样凶狠。

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0):鹬蚌相争的故事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

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

鹬说:‘这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

’蚌也针锋相对地说:‘这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

’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齐拎走了。

”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主角,所以期望大王深思熟虑。

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1):井底之蛙的故事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

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那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

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

看看那些虾,谁也此不上我。

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

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

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

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之后,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

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

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2):塞翁失马的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

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

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

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

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

但是过了没几天,丢马不仅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我回来了,十分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貌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必须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

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十分喜欢骑马。

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明白是匹好马。

他每一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

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

”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

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

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3):痴人说梦的故事从前一个外国和尚到一座中国庙里烧香,庙里的小和尚问他何姓及来自何国,外国和尚不懂他的话,跟着说何姓何国人。

小和尚向住持报告外面来了何国一个姓何的和尚。

众和尚纷纷出来看热闹,搞得大家啼笑皆非。

痴:傻。

原指对痴人说梦话而痴人信以为真。

比喻凭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乱语。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4):嗟来之食的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钱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当有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5):庸人自扰的故事唐朝蒲州刺史陆象先对手下十分宽容,对于犯错的官员他都是批评教育,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在怂恿官吏犯错误。

一次一个官吏犯了错误,陆象先在批评他,秘书说要体罚,陆象先反对。

秘书退下去说:“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

”自扰:自找麻烦。

指本来没事,自我找麻烦。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6):患得患失的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经常与学生讨论为人的问题,他说:可鄙的庸俗低级的家伙不能与之同事,当他没得到权势或好处时,他生怕得不到就想方设法得到。

而当他得到时,却又怕丢失掉。

像这样的人都是利欲熏心,处处为个人打算,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

患:忧患,担心。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7):起死回生的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神医扁鹊经过虢国听说虢太子猝死,就问术士中庶子太子的症状,认为虢太子只是假死能够救活。

经虢君同意后,叫弟子子阳磨好针,在太子的穴位上扎了几针,不一会太子就苏醒过来,再经汤药调解,20天后就完全康复起死回生:把快要死的人救活。

形容医术高明。

也比喻把已经没有期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8):庖丁解牛的故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

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

厨师说他解牛已经19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

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9):囫囵吞枣的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

他想了很久最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囫囵:整个儿。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20):曲高和寡的故事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样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