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简介ppt课件

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简介ppt课件


3.4粘稠度
造影剂溶液的粘度与造影剂的分子大小、碘浓度 及温度有关,造影剂粘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对血管内注射尤 其是大剂量快速注射带来困难,且易造成微小血 管的阻塞,引起局部缺血缺氧。但对提高造影显 影的清晰度却有利。
非离子型造影剂由于水溶性较好,在血液中弥散 快,不易聚集,因此很少造成微血管阻塞。 尽管非离子型二聚体造影剂与单体类造影剂相比 粘稠度较高,但综合其显影效果及反应而言,前 者是后者所无法比拟的。 为便于快速注射,使用碘浓度含量较高的造影剂 时,可以先对造影剂加热至体温,这样既便于注 射,又可提高药物的耐受性,预防副反应发生。
(6)心脏毒性:增加心率不齐和心室颤动的发生率 (7)肺功能:可引起肺血管痉挛,加上肺微循环障 碍可加重肺动脉高压使其恶化,严重时可造成右 心衰竭,甚至死亡。 (8)疼痛与血管扩张:可引起全身血管的明显扩张, 引起血压下降、皮肤潮红、发热、疼痛等不适。
3.2电荷
离子型造影剂水解可产生带正、负电荷的离子, 可干扰正常肌体的电离环境和电解质平衡,影响 正常生理过程; 对造影剂本身的水溶性及疏水性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可增加造影剂与蛋白的结合; 还可以和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影响钙离子对心 肌的作用,最后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
二、造影剂分类
(一)按结构分 按分子结构分为离子型及非离子型两大类, 再分成单体及二聚体 (二)按渗透压分 按渗透压分为三类:高渗、低渗和等渗造影 剂
(一)无机碘类:碘化钠 (二)有机碘离子型类 1.泛影葡胺,别名:复方泛影葡胺 2.双碘肽葡胺, 别名:碘卡明、碘卡灭酸葡胺 (三)非离子型类 1.碘曲仑,别名:伊素显。 2.碘普罗胺,别名:优维显 (四)油脂类 1.碘化油,别名:碘油 2.碘苯酯,别名:麦沃麦地尔、碘苯十一酸酯。
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简介
一、造影剂的发展应用简史
1895年发现X射线,造影剂也经历了100余年的发 展应用及更新过程。 1896年有人用石膏注入尸体进行造影实验,还有 瑞士人Haschex及Lindenthi用含铋、铅及钡盐混 合液注入断肢手的血管内进行试验,这是人类第 一次血管造影。 20世纪初期应用碘化油和碘化钠,开始做心脏与 下肢动脉造影。 1930年碘砒酮乙酸钠诞生,开始了有机碘造影剂 时代。
三、非离子型造影剂的物理化学 特性
3.1渗透压
渗透压大小由溶液中溶解的颗粒数目多少而定, 与颗粒大小无关; 非离子型造影剂用一个酰胺基团取代离子型造影 剂中附着于苯环上的羧基团,其化学结构的变化, 使其在溶液中不发生电离; 与离子型单体造影剂相比,粒子数减少了一半, 离子比为3∶1,在碘浓度300mgI/mL时,渗透压 为600~700mOsm/kg水,虽然仍比正常血浆的 渗透压(300mOsm/kg水)高出一倍,但明显低于 离子型造影剂(1500~1700mOsm/kg水)。
4.1特异质反应
与造影剂的用量、注药方式等无关,它是一种类 过敏及免疫反应,即使剂量很小也可能发生。 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 肿、喉头水肿及支气管痉挛及突然死亡等,因此 对这类人群无论使用离子型还是非离子型造影剂 都要特别慎重。
4.2物理化学反应
指与造影剂的渗透压、电荷、粘滞性及化学毒性 有关的不良反应。 非离子型造影剂因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消除 了上述物化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具有毒性小, 局部及全身耐受性高,碘浓度高,增强效果好等 离子型造影剂无可比拟的优点。
4.3剂量依赖性反应
是指与剂量有关的不良反应,Ansell等报道,含 碘量低于20g者,发生副作用较少,大多数重度 反应都发生在剂量高于20g,说明不良反应的发 生率和严重性随造影剂的剂量增加而增加,呈明 显的剂量相关性。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发明了离子造影剂泛 影酸、碘他拉酸、甲泛影酸等。这些造影剂毒性 低、浓度高,适合泌尿系造影。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出现了非离子型单体造影 剂甲泛葡胺,特点是渗透压低,耐受性好,这是 第一代非离子型造影剂。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第二代与第三代二聚体新 型非离子型造影剂,即碘帕醇、碘海醇、优维显、 伊索显等。这些造影剂具有毒性低、性能稳定、 等渗、耐受性好等优点。
高渗透压造成的损害
(1)血管内皮细胞和血一脑屏障损害: 形成血栓和血栓性炎症, 产生神经毒性。 (2)细胞损害: 引起微循环动力异常和血流紊乱,导致组织缺氧 和周围阻力增加。 进入细胞外层可引起红细胞的变形。
(3)高血容量:使细胞内液外流,并使组织间液进 入毛细血管,造成组织液和细胞内脱水,血容量 却快速增加,导致心脏负荷增加。 (4)肾毒性:虽然造影剂诱发的肾功能衰竭总的发 生率较低(<1%)。但在原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 达10%~20%,60%造影剂诱发的肾病患者有氮 质血症基础。 (5)肝损害:离子型造影剂可使转氨酶、碱性磷酸 酶明显升高,严重时肝细胞坏死。
非离子型造影剂在分子结构上去除了羧基,在水 溶液中不产生带电离子,从而消除了因电荷产生 的毒副作用。
3.3水溶性
理想的造影剂应具有较强的亲水性,才能 在注入血管或蛛网膜下腔后,很快和血液 或脑脊液混合,保证造影剂与机体的相容 性。
离子型造影剂的水溶性主要来自于苯环上的盐类 离子基团,在水溶液中呈带电阳离子,具有离子 毒性和高渗性。 非离子造影剂在苯环上引入了多个含羟基的亲水 性侧链,其空间分布对称,包绕在碘原子周围, 不但根除了离子毒性,侧链上的羟基还保证了很 强的水溶性。既降低渗透压,又降低造影剂的生 物活性,从而减少反应。
3.5化学毒性
化学毒性是由造影剂分子中疏水区与生物大分子 结合,影响其正常功能,即所谓的“疏水效应”。 非离子型造影剂中亲水基团能有效地遮盖疏水区, 因而毒性明显降低。
四、非离子型造影剂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原因 含碘造影剂的不良反应是各种因素的综合结 果,一般按其发生机理可分为:特异质反应;物 理化学反应; 剂量依赖性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