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习基地基本情况介绍.

实习基地基本情况介绍.

实习基地基本情况介绍自然地理学是地理专业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区域性、地方性很强的科学,并在国民经济与生产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许多内容、资料、许多程序、环节、许多方法、手段,需要进行大量地实地调查、考证和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地理学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既是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开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其目的是通过野外实习与实践活动,验证、落实课堂和书本上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扩展学生的实践科学能力和整体素质,让学生初步掌握野外调察和研究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配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教学,以及适应省级试点课程“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我院21世纪教改项目“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式及其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地理学科特征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在野外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一书,力图使学生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便于自学和应用,并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往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主要集中在山东泰安一带,这一地区也是国内其他兄弟院校选择较多的自然地理实习基地。

但是,泰安地区地层相对比较单调,除了古生界的石灰岩地层外,就是变质很深的泰山杂岩。

其次在植被及土壤的发育上,一直把泰山的垂直分带作为自然地理实习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泰山海拔仅1400多米,高度不大,地形相对比较孤立,植被及土壤垂直分带也不十分典型。

根据山东省省级试点课程,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的要求,需要选择一个更为合适的自然地理实习基地,我们经过一年多的论证,并结合实地考察,最后确定在陕西省境内来进行自然地理综合实习。

第一章实习基地的自然地理特点第一节中国境内关键的大地构造部位地质地貌既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组成部分,又在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形成与演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本节中,将简要介绍与陕西自然地理分异有关的大地构造背景,与陕北黄土高原形成有关的黄土及黄河历史,以及从水系特征上认识和了解陕西的新构造运动与地貌空间结构及自然地理的近期过程。

陕西地区在大地构造上牵涉中国的许多构造单位。

它跨有华北地台及华南地台的部分并占有分隔上述两个构造单位的秦岭褶皱带的一部分。

因此陕西地区在中国大地构造的部位可说带有关键性。

陕西大地构造分区基本上分为三带。

在北秦岭即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及其以北地区属于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在巴山及其以南属于扬子地台的一小部分,在两个地台之间是著名的秦岭地槽。

第二节中国典型的黄土集中分布区中国第四纪在长期的地质发展过程中,堆积了大量的黄土。

黄土分布十分广泛,北方和南方都有这个时期的黄土沉积。

在北方,东到太行,西至青海、甘肃,北到内蒙古,南至秦岭,分布了大面积的厚层的黄土,这也是目前世界上黄土分布规模最大的地区,黄土高原就是由此而来的。

陕西是黄土分布最多的省份,自北而南都有黄土的踪迹,著名的洛川地区是目前已知黄土最厚的地方(厚度达200m),并吸引了大批的第四纪研究者,其中,刘东生院士是世界上享有威望的研究者。

目前,洛川已建成国家级地质公园。

第三节黄河母亲河的重要流经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蕴育了中华文明。

黄河也伴随着新生代的地质演化,经历了极其复杂的过程,并从最初的外流河,演变为以内流河为主的内流河,最后又转向外流。

黄河至少在上新世初期就出现了,并在上新世的保德期塑造了流域内的盐锅峡至三门峡段普遍存在的壮年期宽谷。

上新世晚期是华北新生代地史上重要的盆地形成时期之一,黄河中游地区此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大型盆地,并潴水成为内陆湖泊。

其中,大型内陆盆湖泊有:宁夏地区的银川古湖,内蒙古地区的河套古湖和晋陕豫地区的汾渭-三门古湖。

在这段内陆湖泊时期,外流的黄河被分割成若干河段,分别以各内陆湖泊为基准面,注入相应的内陆湖泊,变为内流河流,只有大致在三门峡水库大坝以东部分,仍维持了东流入海的外流河特征。

中更新世晚期,大约距今25~30万a,因突变性事件,沿故道串通了内陆湖泊,黄河再次重现,随开始了黄河的第二外流时期,并一直延续至今。

因此,黄河历史上伴随了更新世以来黄土高原发育的全过程,并直接参入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近代的黄土高原土地开发与气候演变,使高原植被遭受破坏,使下游河床淤积,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下游河道的改道。

目前的黄河口经山东入渤海,对渤海湾及山东北部海岸带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因此在我们关注海岸带环境的同时,必须重视和研究黄河的水文变化。

第四节南北多样的自然地理单元陕西省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差异较大。

地形总的趋势是南北高,中间低,并由西向东倾斜,分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河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三个不同的区域。

陕北黄土高原堆积了第四系厚层黄土,岩性松软,流水侵蚀强烈,地面高程1 200~1 700m。

毛乌素沙漠地势平坦,海拔 1 200~1 400m,由风沙、滩地和湖泊组成。

中部关中渭河平原为断陷盆地,渭河自西向东注人黄河。

河谷两侧呈阶梯状高起,平均海拔359~800m。

骊山屹立于其中,主峰仁宗庙海拔1 300m。

南部山地由陇山、秦岭、大巴山组成,地形起伏较大,山势崎岖。

秦岭主峰太白山八仙台海拔3 767m,汉江横贯秦岭与大巴山之间,主要盆地有汉中和安康盆地,谷底高程166.7~600m。

全省因地理位置、地形起伏与受大气环流影响,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风向变化显著,气温年较差大和降水不均的特点。

冬季大陆内部受高压控制,西伯利亚冷空气由高压区向太平洋区流动,形成强劲的西北季风,气候寒冷而干燥。

夏季大陆内部因太阳直射而强烈增温,形成低压中心,吸引太平洋、印度洋上空湿润空气流向内陆,形成东南和偏东季风,降水量明显增多,气候温暖而湿润。

又因受秦岭阻挡而形成了陕北温带干旱气候、关中暖温带半干旱气候、陕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

同时,气温、降水、蒸发、日照、霜降等气候要素,都存在着南北,东西和垂直方向上变化的规律。

年平均气温 5.9℃~15.7℃,自南而北随纬度增高而递减。

年平均降水量为666.9mm,由南而北递减,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72%,因多暴雨和连阴雨,为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蒸发与降水的分布规律相反,由南向北递增。

无霜期陕北最短,151~195天,关中200~220天,汉中盆地240~269天。

日照时数以陕北最长(图1-3-2)。

河流水系(图1-3-3)以秦岭为界,分属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水系。

秦岭以北为黄河流域水系,有河流2524 条,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4.8%。

秦岭以南为长江流域水系,有河流1 772条,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35.2%。

内流水系分布于毛乌素沙漠区。

流经本省或发源于本省注入黄河的较大支流有窟野河、秃尾河、清涧河、延河、云岩河、仕望河、渭河和南洛河等。

渭河北岸的支流有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等。

这些河流多发源于黄土高原,源远流长,比降小,含沙量大。

渭河南岸较大的支流有黑河、沣河、灞河等,均发源于秦岭北坡,这些河流源短水急,谷狭坡陡,水流清澈,含沙量小,故形成了渭河不对称水系特征。

秦岭的南坡是长江支流汉江与嘉陵江的上游与发源地。

汉江自西向东流经秦岭与巴山之间,于白河县城以东流入湖北省境内,长江流域的河流水量充沛,水流湍急,多峡谷瀑布,含沙量少,水质良好。

第五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交通条件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是进入大西北的门户。

这里环境优越,历史文化悠久,经济繁荣,从汉朝起,就已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是开发大西北东联西进的桥头堡。

在西部对外开发中初步形成了机械、电子、旅游等优势体系,随着经济的腾飞和旅游业的发展,西安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同世界各国交流的中心。

陕西省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

东面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东南与河南、湖北省接壤,南临四川省与重庆市,西接甘肃省,西北隅毗连宁夏回族自治区,北界内蒙古自治区。

全境南北长约870km,东西宽约200~500km,土地总面积约21万km2,占全国总面积2.1%。

截止2001年底全省设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汉中、延安、榆林、商洛、安康 10个地级市和杨凌一个农业示范区,有3个县级市,81个县和23个市辖区,省会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与国际历史文化名城和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省人口3605万人(图1-1-1)。

在地形地貌上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丘陵沟壑区,约占全省面积的45%,畜牧业比较发达,能源资源储量丰富;中部是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约占全省面积的19%,是主要的工农业生产和科研教育基地;南部是秦巴山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6%,水力、矿产和生物资源丰富。

国家在“一五”、“二五”重点建设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的大规模投入,基本奠定了陕西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骨架。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迅速发展,尽管与东部沿海省市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但纵向比,还是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党的十五大以来,陕西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抓住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先后出台了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加快科技产业化等五个决定和贯彻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决定的两个实施意见,推动陕西现代化建设步入一个团结稳定、加快发展、全国推进的新阶段。

1999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1487.6亿元,比上年增长8.4%,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平均增长幅度;地方财政收入101.8亿元,增长9.1%。

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

规模以上工业扭转了自1994年以来连续6年亏损的局面;外贸出口增长33.2%;接待境外游客增长11.3%。

陕西的基本省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开发利用尚处于初始阶段。

陕西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富集。

陕南被誉为生物资源的天然宝库,陕北拥有世界上最大、最洁净的优质动力煤田和我国最大的陆上整装气田。

全省煤炭保有储量1618多亿t,天然气探明储量3500多亿m3。

黄金储量居全国第4位,钼矿、汞矿储量居全国第2位,锑储量、铝和锌产量居全国第7位。

但这些优势资源的开发程度比较低,初级产品多,产业链条不长,还没有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二、科技教育实力较为雄厚,但产业化进程相对滞后。

全省共有4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上千所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87万人,科技综合开发能力、科教人员分布密度居全国前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