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中的知识产权一、纺织行业的界定及发展概况在我国,纺织业是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
纺织品的原料主要有棉花、羊绒、羊毛、蚕茧丝、化学纤维、羽毛羽绒等。
纺织业的下游产业主要有服装业、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
纺织业细分下来包括棉纺织、化纤、麻纺织、毛纺织、丝绸、纺织品针织行业、印染业等。
在2005年配额全面取消之后,我国纺织业迎来了短期的出口高速增长,但是好景不长,一些主要的原先设置配额的国家,又重新对我们进行配额设置,同时设置技术性壁垒等限制我国工业品出口,我国纺织行业面临巨大挑战。
到了2008年,纺织行业又先后收到全球次贷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纺织品出口降到谷底,2009年全年出现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出口负增长,达-9.6%。
通过国家强大的刺激经济政策、纺织业自身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整个行业迅速复苏并取得较大发展。
2010年,纺织工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8508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1%。
纺织工业约3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十余年位居全球首位;2010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199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2.65%,占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30%。
产品应用范围已扩大到航空、航天、水利、农业、交通、医疗等众多领域。
全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其中80%为农民工;消化农业提供的棉、毛、麻、丝天然纤维近1000万吨,惠及1亿农民。
我国纺织工业形成了从上游纤维原料加工到服装、家用、产业用终端产品制造不断完善的产业体系。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大国。
但是,我国纺织工业99.4%为中小企业,90%的大中型企业不同程度的从事着定牌加工业务,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技术、功能性纤维和复合材料开发滞后,高性能纺织机械装备主要依靠进口。
知识产权意识淡漠,普遍认为“服装无专利”。
中国50%以上的服装企业没有专门的设计研发机构,他们生产的产品80%是从其他企业品牌或专门服装设计图书上抄袭来的。
二、我国纺织行业知识产权政策的变迁按照《专利法》的规定,我国专利法所保护的对象是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
因此,申请发明专利的纺织技术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造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如“气流纺纱的方法和设备”,“纺织品经纱浆料”,“一种碳素纤维布及其制造方法”,“造纸用成形织物”等。
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的纺织技术则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技术方案,其创新水平较低,一般称为小发明,如“纺织加捻器”,“粗纱机龙筋升降装置”,“剑杆织机折人边装置”等。
而纺织品中,如果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与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则可以申请外观设计专利。
如纺织纤维制品、装饰布、印花布等。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4年10月编制了《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明确了纺织科技进步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其中本着突出重点、有限目标、经过努力近期可以实施产业化的原则,研究提出了到2010年纺织工业急待解决推广的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重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
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编制的《中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强调要大力实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中确定的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重点新型纺织机械技术装备国产化的攻关与产业化。
2008年4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旨在从战略高度形成有效运行机制,同时营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构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增强,日趋向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靠近,但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三、国内外关于纺织行业知识产权的相关研究国内研究纺织业知识产权的文献,大部分都是对纺织业的各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以及品牌等方面的研究。
主流观点是主张加强纺织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以激励自主创新,促进企业发展。
中国纺织业当前处于一种遭遇围追堵截的困境,前有发达国家以专利筑起的技术壁垒,后有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以更廉价劳动力形成的纺织大军。
在这种情况下,行业越大,势必恶性竞争越激烈。
由于没有形成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的氛围,纺织企业很难改变来料加工的状态(周文,2002)。
杜钰洲(2008)发现发达国家的纺织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5%,而我国纺织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3%,相比之下,我国纺织行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李济群(2004)等人从专利角度分析纺织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时,发现中国纺织业当前处于一种遭遇围追堵截的困境,前有发达国家以专利筑起的技术壁垒,后有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以更廉价劳动力形成的纺织大军。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形成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的氛围,我国纺织企业很难改变来料加工的状态,因此,必须营造这种创新的氛围,提高以专利为核心内容的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李济群(2004)运用统计方法研究了国内外在我国纺织行业的专利申请量。
认为纺织行业并不是“夕阳产业”,我国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的程度和潜力很大。
尹方屏(2009)对我国纺织专利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纺织专利处于我国专利技术的弱势地位。
在我国专利技术的主要分布领域,纺织大类占的比例很小,在所有大类中数量最少。
通过国内外专利授权的比较,发现国外比较重视技术创新和产权保护。
在我国的纺织领域,外国人一直是我国发明授权专利的主体。
随着近几年我国纺织学科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纺织产业也在逐步由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含量向高新技术领域迈进,科研人员的专利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在增强,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吴素坤(2010)以1985年至今申请公开的中国专利数据为依据,从《中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确定的关键技术出发,对纺织工业各领域专利数量发展趋势、专利申请人、国内外专利占比等专利视角阐述了我国纺织工业“十一五”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及竞争态势。
发现,排名前50位(含集团分公司或子公司)的专利申请人中我国高校和企业有10家,国外公司40家;国内专利申请人以高校为主,而出现在排名前50位的国外申请人全部为企业。
国内专利失效的主要原因表现为专利权人来按期缴纳年费,但是专利权不能得以维持的深层次原因是技术创新质量偏低,成果转化率低,未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这与我国专利大部分掌握在高校有关。
国内专利失效的主要原因表现为专利权人来按期缴纳年费,但是专利权不能得以维持的深层次原因是技术创新质量偏低,成果转化率低,未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这与我国专利大部分掌握在高校有关。
萧延高、刘佳佳、安德鲁·特里克特(2011)认为不同技术领域企业应采取不同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通过对纺织行业丝丽雅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作为“后来者”的企业应积极利用知识产权的公开性、实践性和地域性,在技术学习和自主研发过程中不断形成和积累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成果。
不仅可以利用专利的公开性特征,通过专利信息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前沿和自主创新的有效路径,而且可以利用专利的时间性充分利用失效专利来缩短与国际先进国家的技术能力差距。
更为重要的是,“后来者”在改进或“重新发明”成熟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专利的地域性特征,结合本土市场的需求,对原有技术进行结构和工艺上的改进,并对创新成果在中国乃至其他国家申请专利,掌握并获得受知识产权保护的自主核心技术,从而形成一定的技术和市场进入壁垒;在此基础上,通过持续改进和延伸,形成有效的专利、商业秘密和商标等知识产权组合,使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市场中形成基于自主创新的垄断,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表1 不同技术水平“后来者”企业的机会和知识产权管理战略针对我国纺织行业定牌加工的发展模式,也是议论纷纷。
一方面,贴牌加工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短期内能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杨东辉,2005);另一方面,企业进行贴牌生产、忽视自主创新,致使企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下端,为外国企业做嫁衣,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胡发祥,2006),甚至容易引发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汪张林,2009)。
所以,企业可以通过贴牌生产,使企业能够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在企业管理、企业规范方面也能够得到质的提升,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和技术经验的积累。
同时,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把自主知识产权作为行业发展战略来推行,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李波,2006)。
区别于其他行业,外观设计在纺织行业的知识产权方面占较大比重。
然而,商家设计出的花样面料上市不久,就有如出一辙的面料挂在另一商家的展台上,这种现象在纺织品市场时有发生,不但给原创商家带来了经济利益的损失,同时也损伤了他创造的积极性,严重干扰了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周如生,2008)。
花样版权保护最好采取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模式,这样会更迅速、更有效(陆士标,2008)然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否是单纯的依靠专利保护呢?朱爱辉和黄瑞华(2007)调查了不同保护方式的有效性在保护产品和工艺创新之间存在差异。
在保护产品创新竞争优势方面,我国纺织行业最有效的方式是保密和学习曲线优势;在保护工艺创新竞争优势方面,我国纺织行业最有效的方式是制造能力和学习曲线优势。
专利,不论是在保护企业产品创新、还是在保护工艺创新方面都是无效的。
表2 各种保护方式在保护纺织行业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竞争优势中的有效性在国外,对纺织行业的知识产权也有一定的研究。
Maskus(1998)对亚洲国家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的许多消费品生产商,例如软饮料、食品加工和服装业都受到商标侵权行为的严重伤害,低质量的仿制品破坏了合法企业的信誉,使得其改进质量和商誉的投资付诸东流,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他提出,即使是在创新能力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应当通过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市场深化,激励企业创新。
Yang和Maskus(2000)的实证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不同产业的创新激励效应存在差异,对不同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也不同。
纺织服装业、简单的电子产品加工、餐饮业等低技术商品和服务的投资较少取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四、对我国纺织行业知识产权的实证分析据图1,整体上看,我国纺织行业专利申请的发展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985-2000年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较为缓慢;2000-2008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整体申请量大幅提升;2008-2011年,则出现了波动增长的趋势。
这一方面是由于次贷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我国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结果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专利申请时间上的滞后性造成的数据上的偏差。
由于我国发明专利实行的是申请18个月后公开的制度(亦可以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早公布),2011年至今申报的大量发明专利尚未被公告,故而造成2011年申请量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