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探究 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

我国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探究 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我国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探究2012年02月12日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一、结合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我国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1、前言从宏观角度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体制的推进,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渐突出。

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其经济技术的霸主地位,千方百计地抑制我国不断增强的贸易竞争力和对已有国际市场格局的冲击力,竭力推进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保护标准,扩大保护范围,频繁对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进行发难,制造贸易摩擦,对我国企业开辟国际市场设置障碍。

加强企业国际知识产权防范,提高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已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从微观角度看,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某些人为了达到非法获取知识技术资源并从中获利的目的,必然会从事侵权活动。

尤其仿制者的技术能力在不断提高,加上网络技术的大量使用,使得知识侵权变得更加容易。

与之相适应,知识产权纠纷特别是涉外纠纷增长快速。

近年来,我国法院受理的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明显增加,并且案件纠纷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新收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数量从5265件持续上升到42931件,案件数量翻了三番,年均增长超过26%。

其中,2007年至2010年新收一审民事案件增长速度连续四年接近或者超过30%,2010年的增速更是达到了40.18%。

2011年1-10月,全国法院新收知识产权一审民事案件首次突破5万件,达到52708件,同比增长42.2%。

鉴于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本文将讨论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应对之策。

研究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实践提供相应的借鉴,以期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可以摆脱被动,更好的应对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壁垒,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2、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2.1、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贸易水平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和全球直接投资之间的联系并不明确,一直是大量的辩论和争议的来源。

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否刺激或阻碍外国直接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分歧依然存在。

根据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几个选项之间进行选择: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合资企业和许可,来为国外市场服务。

虽然一些理论研究表明,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创新,但是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既可以是积极也可以是消极的(Chin等,1988]和[赫尔普曼,1993])。

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减少因当地企业的模仿造成的威胁,从而确保外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增加产生积极的影响和结果。

袁俊(2008)认为拥有较多高质的知识产权会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从目前的国际形式来看,贸易出口对知识产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由于各国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的要素禀赋不同,一国就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从而使得在国际贸易中某些技术和产品的优势得以发挥。

与此同时,它也可以迫使其他国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就可以为其带来竞争上的优势,而在此过程中,它可以将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

因此,当一个国家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多且质量高时,从一定程度上看,它就拥有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能够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终通过产业链的传导机制将会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2.2、知识产权阻碍贸易水平的发展马库斯和本巴提(1995)、史密斯(2001)认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造成外国公司的垄断力量的增加,可能会对外国直接投资产生负面影响。

当面对来自于本地生产的仿制品的竞争,跨国公司可能会尝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子公司的产量和销售利润的方式进行竞争。

这样就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将抗发展。

此外,曼斯菲尔德(1995年)、马库森(2001年)认为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也阻碍跨国公司选择增加外国直接投资,因为技术含量低的生产者,在沉重的知识型产业投资公司可能产生更敏感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样也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张志新(2008)也持相同的看法,他认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限制了中国对外贸。

他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带来的阻碍,在宏观方面他认为整个相关产业将会因为知识产权壁垒而在短期内减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数量。

在以市场为命脉的营销时代, 该产业将无法抵制因为市场缩小而导致的产业萎缩, 如果这种局面持续较长时间, 产业将最终在竞争中消亡。

微观发面他认为知识产权壁垒通过企业付出巨额专利使用费以及侵权费用, 降低其产品市场竞争力, 减少市场份额并压缩了利润空间。

3、知识产权保护对外贸作用的相关模型研究Helpman(1993)提出了一个关于创新、仿效和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在他的框架里,知识产权保护(IPR)通过4个不同的渠道来影响南北双方:(1)贸易条件、(2)地区间制造业的分配、(3)产品的可得性、(4)R&D的投资模式。

其结论是:强IPR保护提高了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而恶化了不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使南方国家遭到损失。

此外,给定不发达国家更低的工人工资、更强的IPR保护限制了产业从要素价格高的北方地区向要素价格低的南方地区转移,因而降低了经济效率,使南北方都蒙受损失。

Zigic(1998)将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引入对南北贸易中不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研究,讨论了当北方和南方企业在同一个世界市场上进行数量竞争,而只有北方企业从事创新活动时技术溢出所起的作用。

在他的模型中,技术溢出的密度可以用来衡量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

在此框架下,该文重新考察了IPR保护在南北贸易关系中的问题。

例如,从福利的角度来说,是否南方国家一定从更强的保护中获益;相比较于南方,北方所受的影响如何;世界最优的保护水平是多少。

文章显示在这样一个存在知识外溢的双寡头模型中,那种通常认为的南方从更松的保护中受益而北方受损的观念存在很多问题。

与那种南方国家加强保护时南北方必然会有利益冲突的流行看法相反。

他的结论是:南北贸易中市场相互作用的本质不仅依赖于R&D效率,还依赖于技术知识溢出的水平、给定R&D效率,则均衡的市场结构依赖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弱。

上述结果说明南方不保护知识产权,其社会福利会更好这一结果不再像从前那么有力;同样地,南方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北方情况会变得更糟这一结论也不再成立。

当整个世界的R&D效率水平比较高时,南北双方的利益可能会有很多一致的地方。

Guifang Yang,Keith E.Maskus(2001)同样在一个内生产品周期的动态一般均衡的理论框架里讨论了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的关系,同Edwin L.-C Lai模型不同的是,在其模型里,技术从北方国家向南方国家转移是通过许可证来实现的。

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增加了技术转让者的租金份额,减少了转让和约的成本,当用于R&D的资源更多时,技术转让和创新的回报都将上升,因而创新和技术转让都将增加。

但是在其模型里,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不同地区相对工资的影响是不明确的。

此外,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改善跨国公司的状况,对公司所在国家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

如果更强的保护使北方的跨国公司由出口产品转向到南方国家投资,那么该国家的福利水平无疑会得到提高,但如果无论发生什么情况跨国公司都会将其生产转移到该国家(与更强的保护无关),那么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导致该国家租金的损失,从而降低了福利水平。

Yum,K,Kwan,Edwin L.-C Lai(2003)利用Grossman and Helpman(1991)产品种类增加的模型考察了与贸易相关的IPR保护对增长的福利影响。

首先,不同于以往同类文章的稳态分析,该文采用转型动态的分析方法,在当前消费的边际损失和由于强IPR保护所导致的未来消费增长的边际收益相等处解出了最优的IPR保护水平。

其次,对比于上述最优IPR保护水平,该文估计了美国当前IPR保护偏离最优福利水平所导致的福利损失,并进一步认为这可能是美国R&D投资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Yumand Edwin认为,如果FDI是国际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则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解出全球经济最优的IPR保护水平。

但是,考虑到各国不同的技术水平及因此造成的对不同保护程度的需求,他们的这一判断无疑是有疑问的。

4、知识产权保护对外贸作用的相关实证研究虽然知识产权和国际贸易间有何种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很多,但这方面的相关实证研究却为数不多,下面是几位外国学者所作出的实证研究。

David M.Gould and Willian c.Gruben(1996)对知识产权保护在贸易和增长中的作用做了实证研究,利用专利保护、贸易制度等方面的跨国数据,他们的研究显示出知识产权保护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即那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其经济增长一般都比那些保护制度不完善的国家有更高的增长率。

他们还发现市场结构可能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和增长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市场竞争程度越充分,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和增长的作用越强。

对于那些贸易保护程度较高的国家来说,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会提供创新的激励,企业无论是发展自己的技术还是从国外购买先进的技术都与该企业所在产业享有的保护主义的程度负相关。

与此相反,在贸易更开放的情况下,知识产权保护与新知识的产生间存在更强的联系。

因为在开放的情形下,一国的企业更可能面临国外使用更先进技术企业的产品竞争,从而削弱其垄断势力,迫使其加快创新的步伐。

Guifang Yang,Keith E.Maskus(2001)的实证研究则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不同产业的效果会有不同的差别,保护对不同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也不同。

相对说来,纺织服装业、简单的电子产品加工、餐饮业等低技术商品和服务的投资较少取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与此相反,医药、化工、软件业等知识含量比较高的产业,其产品和技术更容易被模仿和复制,这一行业的企业会更加关心所投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弱和执法能力。

这一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前述Mansfield得到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

5、我国在对外贸易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中所面临的问题5.1、我国的知识产权体系不够完善胡伟辉(2007)认为中国知识产权立法与国际知识产权体系不相符。

中国的立法体系虽然用比发达国家要短得多的时间就建立起来了,但是中国的立法体系中没有关于反垄断的法律,而与反垄断互为补充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只是侧重于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却没有确立限制知识产权的立法思想。

到目前为止,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可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专利权的垄断行为,但是主要集中调整专利许可行为,对其他滥用专利权的行为尚无明确的规定可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调整范围还不够完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