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脊梁副标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1.父亲的脊梁立夏⑴八岁那年,我患了肾炎,脸发黄,腿发肿,浑身乏力。
⑵那天,雨哗哗地下着,我把脸深藏在父亲脊梁上,一只手勾着父亲的脖颈,另一只手吃力地高举着家里仅有的一把破黑伞,左摇右晃,像一面烽烟过后战败的军旗。
⑶父亲个头不高,身材偏瘦。
脚下的雨水漫过了他的膝盖,水面上漂浮着白色的塑料袋、烂菜叶,还有从下水道“咕咕”不断冒出的污浊物。
父亲紧紧抓着我的双腿,用力把我的整个身子往上托了托。
然后,深一脚浅一脚地加快了步子。
不知是父亲太过干瘦,还是原本父亲的脊梁就很坚硬,像铁板一样。
⑷到达医院时,父亲脚上只剩一只鞋,光脚的那只脚趾缝间插着几片明晃晃的玻璃碴儿,早被染成了红色。
头上、身上湿了个透,也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了。
⑸化验、拍片、缴费。
父亲一刻也不敢怠慢。
安顿我住院没几天,父亲又把二哥背来了,二哥大我6岁,高出我一头半,身也重不少。
二哥患的和我同样的病,住在了同一间病房。
病房在三楼,医护办公室及诊疗室都在一层,几乎隔天父亲都要轮番背着我和二哥到楼下,没有电梯,上上下下全靠父亲铁板一样的脊梁,拖着他那条病腿。
⑹同屋,从农村来了一家给孩子看病的夫妇,女孩和我年龄相仿。
女孩是被她的母亲抱进来的,医生催促着女孩的父亲去缴费,父亲对母亲说,回家借钱去,钱不够,便走了。
从此,没见再回来。
母女俩抱头痛哭,完后,卷起铺盖也走人了。
⑺当时,我就想那女孩的父亲一定是在路上出了意外,只听父亲像是自言自语愤愤地说了句:软骨头。
我断定那女孩父亲的脊梁一定是棉花做的,软得连自己的孩子都背不动。
⑻医院的病房里经常会传出撕心裂肺的哀嚎,人们都在议论,又死人了。
我胆怯地趴在父亲的后背上,惊恐地问:我也会死吗?父亲斩钉截铁地回答:不会。
有时,我会发现,父亲进屋前总会扶住墙,挺直了腰杆才进屋。
⑼在县医院治疗了大概有三个月的时间,医生宣布:我终于可以出院了。
而二哥则需要转到更大更好的医院继续治疗。
父亲背起二哥坐火车又去了省城一家大医院,大概小半年才回到家。
二哥说,他在那住了高楼,6层。
二哥又白又胖,父亲却又黑又瘦。
⑽父亲退休前,有天早晨起床,穿衣怎么都穿不上,左胳膊麻木,没有一点知觉。
嘴也有点歪,说话不利索,腿脚也不听使唤,一连几天都是如此。
到医院一检查,中风。
⑾父亲拎着几盒药便回来了。
待吃完后,没见父亲再吃过。
⑿那时,家里的所有花销全靠父母仅有的几十元工资,又刚盖了房。
从此,看到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了,手里舞着剑去礼堂广场那活动。
可父亲的身体并未完全恢复。
不到一年,父亲的病情再次复发,比之前更严重,走路都得扶着桌椅,自己基本出不了门。
那个铁打的父亲忽然不见了。
就这样,父亲每天的治疗除了吃药,就是在屋里转圈圈。
只有等到礼拜天,我过去把轮椅推出来,父亲坐在上面出门,见了街上的人熟悉或不熟悉的都要打招呼。
⒀有天,我把父亲推到我买的新房楼下,爸,上去歇会吧。
没想到,他竟然答应了。
把父亲搀下轮椅,我扶您!父亲摇摇头,摆摆手,决意自己上。
五层,带上一层车库,有六层高。
我跟在父亲的身后,父亲双手扶着楼梯栏杆,每上一步台阶都很艰难。
在家喝了口水,我和父亲商量着,等冬天取暖时,和妈在这过,暖和。
父亲笑着答应了,没承想,父亲第一次来,也成了最后一次。
⒁父亲高烧不退,起不来。
我和母亲轮流用凉毛巾和碘酒为他擦拭退烧。
体温计一会降,一会升。
医生上门查看了病情,对我们低声交代,“你们要有个心理准备”。
⒂我一个人默默躲在角落里,发呆、流泪。
如今,我有力气了,能背得动父亲那瘦成皮包骨的身子,可我又不知该把他背向哪里。
叩天拜地,如果,能用我三十年或二十年的余生来换回父亲生命的话,那么,我愿意。
⒃跪在父亲的病榻前,摇晃着饭不吃,水不喝,眼不睁,话不说,谁都不认识的父亲。
“爸,您答应过我,冬天要去我那的,您可不能说话不算数啊。
”父亲的眼角有泪溢出,眼睛却再没睁开。
⒄今后无论我遇难到了什么困难,从没退缩过。
想想父亲那铁打的脊梁,浑身便充满了力量……(选自2017年6月13日《扬州日报》,有删改)依照示例,依次概括体现父亲“铁打的脊梁”这一特质的几件事。
(1)父亲不顾雨天路难行和脚受伤,将“我”背到了医院。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1)一只手勾着父亲的脖颈,另一只手吃力地高举着家里仅有的一把破黑伞,左摇右晃,像一面烽烟过后战败的军旗。
(从修辞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父亲进屋前总会扶住墙,挺直了腰杆才进屋。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认为第⑹⑺两段是多余的,请说说你的看法并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说说第⒄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⑴段交代了“我”的病因和病情,引出下文父亲背“我”去医院的情节。
B.第⑶段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雨天行路的艰难,衬托了父亲的刚强。
C.第⑿段中父亲见了“熟悉或不熟悉的都要打招呼”是他为可以出去散散心而喜悦不已。
D.第⒂段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能够康复的真诚祈愿、体现了作者的孝顺。
答案和解析1.【答案】【小题1】(2)父亲对患了肾炎的“我”和“哥哥”不离不弃。
(3)父亲中风后,吃完几盒药,为了省钱便不再买药。
(4)父亲从轮椅上下来决意自己上五楼新房。
【小题2】(1)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左摇右晃的黑伞”比喻成“战败的军旗”,生动想象地写出了当时天气的恶劣和父亲背着“我”行走时的艰难,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以及父亲的坚强。
(2)示例一:动作描写,“扶”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因为不断地背“我”上下楼的劳累,以及担心“我”的病情的忧虑,体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示例二:动作描写,“挺直”生动贴切地写出了父亲为了不让“我”担心时的强打精神,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和他性格的坚韧。
【小题3】不多余。
运用插叙,叙述了一位女孩父亲抛弃生病的亲生女儿,女孩不得已放弃治疗的事,用女孩父亲的懦弱和没有担当,反衬出父亲担当和坚韧,更加体现出父亲人物形象的鲜明和高大。
【小题4】从结构上看,照应了文章的标题,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从内容上看,升华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父亲“铁打的脊梁”的赞美以及父亲的坚韧对“我”的人生产生的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小题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提取和概括能力。
审题后首先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从前向后精读相关课文,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注意语句要通顺,语意要明确。
整体感知文章可知,概括体现父亲“铁打的脊梁”这一特质的几件事应为:父亲不顾雨天路难行和脚受伤,将“我”背到了医院;父亲对患了肾炎的“我”和“哥哥”不离不弃;父亲中风后,吃完几盒药,为了省钱便不再买药;父亲从轮椅上下来决意自己上五楼新房。
(1)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和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
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左摇右晃的黑伞”比喻成“战败的军旗”,生动想象地写出了当时天气的恶劣和父亲背着“我”行走时的艰难,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以及父亲的坚强。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及作用的分析能力。
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有哪些。
具体来说主要有: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其次在概括时要逐句分析,不要丢落。
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即可。
本句运用动作描写,“扶”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因为不断地背“我”上下楼的劳累,以及担心“我”的病情的忧虑,体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
理解文章一定要有一个整体意识,任何一个句子或语段都不是空设的,都与前后文内容息息相关。
揣摩原因时更要这样,不仅在理解清故事的来龙去脉,还要找到相关的关键语句,根据理解提取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结合原文分析,第⑹⑺两段不多余。
运用插叙,叙述了一位女孩父亲抛弃生病的亲生女儿,女孩不得已放弃治疗的事,用女孩父亲的懦弱和没有担当,反衬出父亲担当和坚韧,更加体现出父亲人物形象的鲜明和高大。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段含义的分析能力。
文章结尾段的含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中心);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感情的升华,主题的深化。
熟读原文,结合上文分析,第⒄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从结构上看,照应了文章的标题,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从内容上看,升华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父亲“铁打的脊梁”的赞美以及父亲的坚韧对“我”的人生产生的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环境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分析能力。
熟读原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情感,做题时逐项分析判断即可。
C项中第⑿段中父亲见了“熟悉或不熟悉的都要打招呼”是他明白自己的病情,愿意多和人们打招呼。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