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
归有光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用法,能准确翻译文章
2、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志这种问题的写法
3、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技巧
导语
当物是人非时,文人墨客们总有许多感慨,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么散文家归有光面对他的书屋时,又是怎样书写这种感慨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早年号项脊生,晚年号震川,苏州昆山人。

明代散文家。

主要经历
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从小立志澄清天下,振兴家业,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

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

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8岁丧母,23岁娶妻,27岁时丧
文学成就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主要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沧浪亭记》等。

今有《震川先生集》。

一、文题解读
1、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2、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据说有双重意思: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
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取此名,有怀宗追远之意。

3、“志”:一种文体,与“记”相似。

但“记”通常用以记“事”“物”,“志”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

二、读准字音
•项脊轩:渗漉:修葺:
•垣墙:栏楯:偃仰:
•万籁:迨:异爨:
•老妪:婢:先妣:
•呱呱:阖门:象笏:
•扃牖:长号:枇杷:
三、积累字词
(1)解释词语
1.以当南日:挡。

2.室始洞然:明亮。

3.迨诸父异爨:及,等到。

4.凡再变矣:共变了两次。

5.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兹,这里。

6.大母过余曰:看望,来访。

7.久不见若影:你。

8.何竟日默默在此:全部,整个。

9.比去:比,及,等到;去,离开。

10.瞻顾遗迹:看。

11.轩凡四遭火:总共。

12.殆有神护者:大概。

13.吾妻来归:旧时女子出嫁称为“归”。

14.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①雨泽下注
②使不上漏
③前辟四窗
④垣墙周庭
⑤乳二世
⑥执此以朝
⑦内外多置小门墙
⑧东犬西吠
⑨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句式
四、整体感知
本文题为“项脊轩志”,围绕项脊轩写了哪些内容?
轩之变化
轩之变迁
轩之人物
五、内容讲解
(1)1、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书房有怎样的感情?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狭小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破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阴暗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不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明亮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杂植兰桂庭阶寂寂幽雅
前后对比表现对轩的喜爱之情。

2、明月半墙桂影斑驳这一节的景色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渲染项脊轩的清幽境界?
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斑驳,小鸟时鸣;
表现了作者的幽静、恬适、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感情。

(2)1、中间(2-4)段围绕项脊轩写了哪些内容,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轩之变迁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家庭败落,诸父异爨
b轩之人物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回忆母亲,物存人亡
大母过余曰……持一象笏至……——回忆祖母,辜负重望
c轩之地位
扃牖而居,遭火不焚。

——闭门苦读,历尽劫难
作者的情感是悲伤的
2、怎样理解作者回忆祖母时的长号不自禁?
祖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如在昨日,可自己寒窗苦读,却屡试不第,辜负了祖母的期望,重整家业的希望更是渺茫,这种怀念内疚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让作者伤痛不已。

(3)补记:怀念亡妻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生前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乐
死后室坏不修
余久卧病悲
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4)1、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2、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5)小结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个女人。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六、写作特色: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3、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1、选取生活中的小事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母亲慈爱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祖母期望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亡妻恩爱
2、细节描写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殷切期望
3、语言委婉含蓄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为什么文末还要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文章结尾,贵有余味。

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作者睹物思人,物虽在而人已去,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

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以乐景衬哀情,)寄寓了自己对妻子早亡的深深悲痛。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业
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写下与之相关的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