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 中世纪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章 中世纪的社会福利思想
爱德华三世
(3)历史意义
A 对劳动力统筹调控 B 第一次提出“有工作能力的乞丐” C 为此后500年的济贫框架规定了基本模式
3.3.2 旧《济贫法》的颁布
(1)社会历史背景 ——圈地运动 ——贫民激增:英国穷人占13-20%,并在一个世纪内翻倍 ——1531和1536年的法律首次建立了英国的济贫系统 A 1531年:《乞丐和流浪者处罚法》 B 1536年:公共救济计划 C 1563年:济贫税 ——济贫原则:地方政府有义务对无劳动能力者进行救济; 惩罚有劳动能力但不愿工作的人
大约16世纪下半叶到17 世纪中叶
重商主义言论
货币是唯一的真实财富。 黄金比铁更有威力。 商人是财富的吸水筒。 贸易公司是国王的军队,手工工场是国王的后备军。
海军炮舰和大型商船队的数量永远同国王的财富成正 比。 贸易就是常年的战争。 重商主义者“就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着他心爱的 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恩格斯。
3.3.2 旧《济贫法》的颁布
(2)旧济贫法的主要内容 ——时间: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 ——原则: A 地方责任原则 B 定居和遣送原则 C 家庭主要责任原则 ——宗旨: 地方有义务为穷人提供家庭不能提 供的保障;遣返是为了各地方能承担 需尽职责。 ——区分了三类贫民 伊丽莎白一世
3.3.2 旧《济贫法》的颁布
1、基督教经院哲学的发展背景
2、经院哲学的特点:
A. 经院哲学本质上是神学;
B. 《圣经》是绝对前提和理论依据; C. 研究方法:引经据典(圣经)与思辩方法 D. 内部派别: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二、基督教的经院哲学
1、基督教经院哲学的发展背景
2、经院哲学的特点:
A. 经院哲学本质上是神学;
B. 《圣经》是绝对前提和理论依据; C. 研究方法:引经据典(圣经)与思辩方法 D. 内部派别: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重商主义的观点
1、流通是利润的源泉,即生产物转化货币的领域,因此,商 业是财富之源。 2、主张国际贸易(而不是国内贸易)换回金银,才能增加一国货 币量。 3、对外贸易的差额必须是顺差。少卖多卖。 4、发展工场手工业,生产在国外可高价畅销的商品。 5、政府必须积极地干预经济生活,通过制定法令以保护国内 的工商业,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6、以工资保持低成果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7、政府批准的特权的行业垄断或政府直接经营。
3.3.4 新《济贫法》(1834年)
(1)两大原则 “劣等处臵”原则:游手好闲者的整个状况不应明显 的好于独立劳动者收入最低层的状况。 济贫院检验原则:将一切救济活动集中于济贫院进行, 以保证济贫院内受救济者的生活状况确实低于院外的独立 劳动者。 (2)基本内容 A 停止院外救济 B 济贫由政府统一管理 C 习艺所贫民分类居住,相互隔离 D 坚持“劣等处臵”原则
(四)重农学派的评价
1、重农学派的错误思想。认为只有土地才产生剩余价值,只 对土地所有者征税。 2、重农学派信条的长远影响。 经济环流图、国民收入帐户、收益递减规律、税收转嫁、税 收归宿、自由放任等学说皆重农学派首提。
重商主义与重农学派比较
重商主义 重农学派
只强调商品的使用价值 研究视角 只强调商品的货币形 态 农业和土地是财富的唯一 源泉
重农学派
重农学派( Physiocratic school)是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个具 有公认领袖的学派。重农主义一词的法文是由“自然”和 “权力”两个希腊字合成的,含有人类社会受自然规律支配 的意思。 重农主义者通常称自己是Économistes,这个词后来演变为 “经济学家”。持续时间1750-1770年代左右。
重商主义的观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认为金银,即货 币是财富的惟一 形态
要求中央 集权
重视商业,认为 对外贸易是财富 的惟一源泉
重商主义基本思想
采取“奖励工业” 的政策
重视扩大 殖民地
采取人口增长政 策
重商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阶段,马 克思称为货币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阶段,马 克思称之为重工主义
大约15世纪—16世纪中 叶
一、重农学派产生背景 —农民阶级的贫困。 —国内的封建割据。 —行会的垄断。 —重商主义的失败。
不在生产领域中打好基础,妄想从流通领域内寻找致富之道, 那是徒劳无功的。
(三)法国重农学派的主张
1、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永恒的、理想的、至善的。自然秩 序第一次确认为自然界存在着自然规律。 2、自由放任。 3、重视农业。纯产品学说是重农主义理论的核心。 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 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 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 孟
托马斯· 孟(Thomas Mun,1571—1641 ), 代表作为《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1630)
货币的增加是就财富的增加,但并不认为货币储存越多,国 家就越富。他要求国家取消禁止输出货币的法令,提出把货 币投入有利可图的外贸中去,来增加货币财富。“货币产生 贸易,贸易增多货币”。 只有贸易顺差才是增加货币并使国家致富的通常手段。 其理论特点可概括为:(1)重视发展航运业和转口贸易; (2)热衷于发展同距离英国遥远的殖民地国家,主要是亚洲 一些国家(尤其是东印度地区)之间的贸易;(3)着重强调 人口和技艺对于增加财富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1)《吉尔伯特法》(1782年),缩小救济范围,允许教
区对健壮贫民院外救济 基本生存需要。
(2)《斯品汉姆兰条例》(1795年),保障贫民维持最
规定:“当每加仑面粉做成的面包重81磅11盎司价值1先令时,每个 勤勉的穷人每周应有3先令收入”、“其妻及其他家庭成员每周应有1 先令6便士”
意义:
A 济贫的范围扩大到贫困劳动者 B 承认人的生存权,体现人权和人道主义 C 为工业化的发展准备劳动力
上帝 天 体 植物、动物、人 大地,(水、 土、 火、 气构成的)物质
第二节 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重商主义”的来源
18世纪以后才开始使用的名词。 发明人:米拉波侯爵于1763年创造,可以概括16世纪初到18 世纪中叶西欧的主流经济思想。 推广人:亚当· 斯密-《国富论》第四编“论政治经济学体 系”。
第三章 中世纪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
托马斯· 阿奎那的经院哲学
中世纪:公元5世纪—17、18世纪,是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形成时 期。
一、基督教的“教父说”
1、基督教成为占统治地区的发展历程。 2、“教父”说: ——一神说; ——三位一体说; ——上帝创世说; ——原罪说; ——救赎说; ——天启说;
二、基督教的经院哲学
“先生,你能告诉我良好地统治这个国家的最好的办法吗?”
“夫人,只有一种办法,说起来,就是维持秩序并强化法律。” “但是王国的法律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仅建立在一点之上,夫人,即建立在自然与人类的本性之上。”
“当然。但是如果一人想赐法律于人民,他应遵循什么规则呢?” “夫人,制定法律是上帝留给自身的任务。人类怎么能被认为有能力给他 并不怎么了解的生灵制造法律呢?而且他是依据什么权力为生灵制定法 律的?上帝并不曾授予他这种权力。” “你又是根据什么来减少政府的权能与监督?” “根据对上帝在创造人类时早已如此明确地刻印在这个社会之中的律法的 研究。任何寻求这些律法的律法的行为,都将带来巨大的灾难与毁灭。” “倾听你讲话真是巨大的快乐。愿您平安幸福。”
3.3 资本主义早期的济贫思想及其制度
3.3.1 世界第一部《劳工法》(1349年)
(1)社会背景
1348年,黑死病 A 社会方面:经济紊乱,风俗败坏 B 宗教方面:怀疑宗教权威 C 封建制度:加速垮台 应对措施:1349年《劳工法》
(2)目的及后果
目的:解决劳动力短缺 后果:强迫人们劳动,而不增加工资。 暴发瓦特泰勒起义。
从托马斯论述看重商主义
从上述这段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出: 1)商人的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商人成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 2)显然,国家的财富来自于同各国的交易; 3)私人利益在公共利益之后。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以孟所代表的重商主义者们的思想 和政治导向。如果我们说重商主义只是一种强调金银、强 调贸易保护的学说(甚至能不能称得上是“学说”也是一 个疑问),那么就过于狭隘了。
财富源泉
贸易是财富的源泉
政策主张 主张政府干预
主张经济自由
重农学派遵从自然法则
——皇太子:做国王太艰难 ——魁奈:我不认为当国王如此地艰难。 ——皇太子:如果你当国王你会怎么做? ——魁奈:不需要做任何事情。 ——皇太子:谁将统治这个国家? ——魁奈说:规律。
重农学派遵从自然法则
里维埃尔曾被“开明”的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邀往彼得堡参加“改革 事业”。下面是两人的对话:
“不同时代不同国民的不同富裕程度,曾产生两种不同的关于 富国裕民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其一,可称为重商主义;其二,可称 为重农主义。”
斯密赋予了“重商主义”一个概念:趋向于有利的国际收 支平衡的某种政策体系——刺激出口、不鼓励进口,对殖民 贸易施加管制等等。
二、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经济条件:工商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大。
试分析托马斯· 孟这段话的含义:
“我们对于祖国的关怀和服务,与其说是在于了解别人 应尽的义务,还不如说是在于熟练地搞好我们自己的工作。 所以(我的儿呦),现在我应当对你说一些有关商人的事 情,因为我希望将来在适当的时候,让你投身于这项职业。 可是在我的话里,并没有要你向上爬的意思,虽然我把你 列在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 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 的。这种工作所得的荣誉与所负的责任同样巨大,应该以 极大的技巧和责任心去履行才好,这样,私人的利益才会 常常跟着公共利益而来。” ——孟(Thomas Mun, 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