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教育个案分析

德育教育个案分析

德育教育个案分析邹静我带二(六)班已经两年多了。

对班里每一位同学的情况都很了解。

尤其是那些被我寄予厚望的尖子生和那些让我头疼的后进生。

然而像小华这样普通的女生确实让我忽略了。

她是一个很普通的女生。

长相不出众,扔人堆里就找不着的那种。

成绩不出众,不拔尖也不拉班级后腿。

表现也不出众,不会做出为班级增添荣誉的壮举,也不会做出有损班级荣誉的事情,甚至从没因为迟到、违纪、缺交作业而被我批评。

平时忙着上课、改作业和教育差生的我真是没太注意到她。

每当期末写评语的时候我总是给她一个中间的等次并写上许多表扬她自觉、行规好的评语。

当然也忘不了对她提出几点希望。

诸如学习再刻苦点、胆子再大点等等。

以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把她作为德育教育的案例来写。

甚至当她的成绩开始退步的时候也没引起我太大的注意。

因为我很简单的把她成绩下降的原因归结为临场的发挥及知识难度她带来了不适应。

直到有一件事的发生让我及全班的同学重新开始打量起她来。

那天在一节综科课上全班同学因为对实验十分感兴趣而激动万分,导致课堂纪律很糟糕。

下午我让全班同学留下来反省一段时间。

我告诉大家在这段时间里我会呆在办公室,等我进教室时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能自觉遵守纪律才能放学。

二十分钟后,我悄悄地走向教室。

在教室门外我听不到里面有一点声音,我满意的推门进去。

可进门后我发现她已经不在教室了,我问班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班长汇报说:刚开始班级十分安静,可过了十几分钟后有一些同学开始忍不住讲起了话。

这时她拍案而起,对全班同学大声说道:“明明是犯错反省还要讲话,你们到底还想不想回家?我讨厌和你们坐在这儿浪费时间。

”接下来的事就是全班同学目瞪口呆的看着她离开教室。

我的惊讶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同学们,没想到平时话都不多的她竟会有这样的举动。

事后我找她谈心,表扬了她大胆的批评破坏纪律的同学的行为。

同时也批评了她未经老师同意就私自离校的行为是不对的。

她承认了错误同时也说出了自己的感想:“我很讨厌那些违反纪律的同学,觉得他们在影响大家,所以一时冲动就离开了教室。

当时也没意识到自己也在违反纪律。

”至此我开始重新认识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也开始重新认识她。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注意她观察她,我发现其实她是一个个性鲜明,很有主见的学生,而且在她内向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叛逆的心。

我对她的这些看法在接下来发生的事中也得到了证实。

在一次考试后,我们班考得很不理想。

我也因此感到十分生气。

试卷分析时也是连批评带讲评的。

可我突然发现全班就只有她没有记笔记,而是在一张白纸上写者一段话。

我快步走过去没收了那张纸。

她在纸上写了这么一段话:“……难道老师就只会用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吗?难道成绩好就是好学生,成绩差就是差学生吗?难道成绩差的学生就不想把自己的成绩提高上去吗?难道成绩好的同学就一定开心吗?他们也许也不满于父母的高压政策。

我们的素质教育怎么会是这样的呢?……”面对她提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意识到她问题的严重性。

她的成绩下降不是智力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原因,而在于她主观上产生的敌对情绪。

是什么使她产生那么多想法呢?我通过找周围的同学了解情况得知,原来她的一些想法都来自小说及课外读本。

同学们说她常常会有一些怪怪的想法,如:学校里学的都是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可悲的应试教育将牺牲一批天才;人人都是虚伪的,在他们虚伪的表面下都有一颗相反的心……了解到病源所在,我开始对症下药的对她采取了一系列的转化措施。

首先,我向同学了解她爱看哪些小说及杂志。

然后我自己抽时间认真阅读了几本他读过的小说。

这一读还真是大有发现,原来她的很多想法竟都是出自这些小说中,她说的某些话甚至是原封不动的引用书中的原话。

例如她所说的“考一百分又不能当钱花,考零分也不能当蛋吃。

”和“如果现代教育还能出一个全才那简直是应试教育的悲哀。

”等等都是直接引用韩寒在《零下七度》中的话。

课后我找她聊对这些小说及作者的看法及评价。

慢慢的我与她有了共同的语言,交流起来她也没有那么拘束了。

接着我就开始向她说出我的看法。

我告诉他韩寒是个特例,他的反叛是以他非凡的写作功底为资本的。

作为一个读者,我们不能只看到他的叛逆而看不到他对文学的执著及为之付出的努力。

我告诉他一个人是可以选择专攻的方向,但不是现在而是等学好了基础知识考入大学的时候。

我告诉他学校的教育不是想使你们成为一个全才,而是想使你们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我还告诉他考试虽不能完全评价一个人,但至少能反映出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从而测试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态度,它与素质教育并不冲突。

从交流中他也渐渐接受我的观点。

其次,我肯定了他爱看课外书的习惯。

并鼓励他写书评及读后感。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及构思,学习作者的积极思想,学习书中涉及的各种知识。

同时也要学会抛弃书中的一些消极思想。

学会批判的继承。

再者,我让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与他交谈。

让他知道成绩好的同学并不是象他所说的那样不开心。

让他明白不尝试努力又怎能体会得到成功的喜悦呢?没有尝试就没有评价的资格。

现在的他学习比以前认真了不少,对待考试的态度也端正了。

而且还把对文学的爱好变成对语文学习的动力。

成绩进步了不少的他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对自己以前不成熟的行为感到惭愧。

在以后的交流中他也提出了对老师的希望,他希望老师在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也可以更多新颖的办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不要对差生产生偏见。

对此我欣然接受。

其实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学生对我们的德育教育。

在了解与倾听学生心声的时候我也能得到不少启发,从而更好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

今后我一定会试着更多的去了解我的学生,更好的去帮助他们。

克制力差,爱起哄,爱打闹,受到批评或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而往往采取缺乏理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以解心中之恨、报复别人,因而常会一时冲动违纪违章。

在班级无地位,被人看不起,也找不到倾吐对象,就会提高嗓门与同学发生争执或伙同中学的学生欺凌小同学,抄他们身上的钱,或与临近的同学聚集在社区内斗殴,或做一些极其危险的动作以引起同学的注意,来让大家明白自己是有“本事‘’的,大家不要小瞧他。

③家庭生活:被试对象所在的家庭环境相当恶劣,对其成长十分不利。

4岁父母不和,8岁父母离异。

父母争吵、打闹的言语和行为对他的性格造成缺陷,使他暴躁、烦躁、攻击、复仇心理严重,同时又伴有自卑、苦闷、消极悲观的心理,对家庭缺乏归属感,经常夜不归宿。

由于家庭动荡,父母对他疏于管理,逐渐养成了他偷窃家里和拖欠小摊贩钱物行为,谎话连篇。

以至出现了派出所干警与学校同时寻找父母联系解决他在校外违章行为时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表示愿意配合学校做好转化工作。

五、个案辅导策略①认真翻阅该生的材料,到班主任及其同学中了解他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找到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钥匙。

②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寻找感觉”等方法与他及其家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倾吐自己的心声。

宣泄自己的感情,化对立情绪为融洽气氛。

真诚帮助、鼓励他正确认识自己、父母、同学,指导、培养。

锻炼他学习、交往及良好行为的品质,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家提、社会中的位置及感觉。

③采用“沟通”、“融洽”法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激起父亲正确教育孩子的热情,帮助家长树立起教育孩子的信心,让他们感到学校与社会是多么想帮助他们,让他们也从与学校对立情绪中解脱出来,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④经常深入班级,与其他任课老师、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情况,经常交换意见,及时了解被试对象在班级、同学中的情况以及学习、行为情况,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方法和措施,使他逐步步入正道,寻找到良好的感觉。

六、个别辅导成果①家庭生活:该生的父母臧少许多社交活动,让自己的孩于有一个安静稳定的家,也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指导他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

至此后。

被试对象的种种恶习得到明显改进。

夜不归宿的现象再也未发生过。

②学习生活:自从该生有了个稳定的港湾后,心理状况有明显好转,无论在学习、生活、行为上都有很大的进步。

对于他点点滴滴的进步我们都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并让其家长知道,让他们共同分享儿子进步的快乐,促使他们更好地督促孩于成长。

但该生毕竟散漫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免不了有反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总是耐心地说服、帮助。

③交往生活:自尊心、荣誉感每人都有,这是人向上的一种重要动力,不管该生有多大的错误、缺点,但这种情感仍然深深地埋在他心灵深处。

如何点燃起心灵深处美好的情感呢?我发现他与生俱来的艺术细胞,对班上排练的舞蹈“洁楼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为了争取到这一个角色,他在我们排练时不停地为大家服务,机会终于来了,一位“男演员”病倒了,他顺利地得到了这个角色,表演时他是抓么投入,技巧又是那么娴熟,我充分肯定了他的优点。

又有一次,他对足球产生了兴趣,于是我与体育老师联系让他当上了守门员,当他身着足球服把守足球门时,他的父亲激动得热泪盈眶。

七、个案总结通过以上的许多方面的努力,该生已渐渐找到了一些正确的感觉,由此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

在同学、班级中也有自己的位置,因此该生的问题行为得到了转变,他终于融入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问题学生教育个案作者:吕志刚在一个群体中无论是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业成绩,必然存在优劣、高低之分,能力和水平的发展是不会平衡的,问题学生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

积极面对,分析研究问题学生的成因、心理特征和教育策略,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激发潜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个案的主要问题个案基本情况:史承恩;男;18岁;1、纪律方面:自由散漫,懒惰怪癖,日常行为习惯欠佳。

2、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低下。

3、思想方面:思维怪异,自卑而又自尊,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迷恋游戏。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1、自身内在的因素:他思维灵活,虽然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弱,但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感兴趣,基础较差,怕苦畏难,缺乏进取心,贪玩难以自控,形成了学习低下,行为习惯落后。

2、外部环境的因素:因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思学习,贪图玩乐,迷恋上了电脑游戏。

面对学业的持续不良,老师和家长在处理上显得不够冷静,往往是讽刺挖苦,指责训斥,靠权威压服。

学校和家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造成他不健康的心理。

3、心理因素:由于过去“懒、怪、不讲卫生”,一直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