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善白炭黑在胶料中补强作用的方法

改善白炭黑在胶料中补强作用的方法


与炭黑两者相互掺杂,互相削弱彼此间的团聚作
用。国内北京化工大学采用水相沉积法制备出了 一种炭黑一白炭黑双相填料,使得炭黑和二氧化 硅能够更好的分散而不是各自聚集,从而发挥双
果使吸附层内的分子间引力增大而补强¨】。
2国内外研发动态
相填料的作用。引人季铵盐或不饱和羧酸金属盐 做相容剂,在SiO:纳米粉体形成之时原位沉积在
的混合物口J。
并均匀分散在二氧化硅表面进行处理;湿式处理
则是在二氧化硅的制作过程中,用偶联剂处理液
此外,设法在组成胶料的聚合物分子上附加
可以和白炭黑粒子相结合的官能团(胺、酰胺、烷 氧基硅烷、环氧基、羟基等),使白炭黑可以直接
进行浸渍或将偶联剂添加到二氧化硅的浆液中, 然后进行干燥。目前这两种方法都在使用,预处
理的二氧化硅在市面上有售。 Si69如果混炼温度过高,有可能引起早期焦
和聚合物相结合。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集中在 分子活性链的支化扩链与端基官能团改性,在 SSBR分子链中引入某些极性基团来强化橡胶与
白炭黑的亲和力峰J。
烧。尤其是热稳定性不足的S>3的聚硫化物是
引发早期焦烧的原因。这种聚硫化物高温时与橡

白炭黑补强机理概述 白炭黑填充在轮胎胎面胶中,可以显著降低
子链结构。方法有很多,包括对白炭黑进行表面 改性,结构改性,制备双相填料,添加分散剂及对 橡胶聚合物进行改性。 白炭黑的表面改性是利用一定的化学物质通 过一定的工艺方法使其与白炭黑表面上的羟基发 生反应,消除或减少表面硅醇基的量,接枝或包覆 其它化学物质,以达到改变表面性质的目的。一
聚合改性。M.Chaimberg【1¨以乙烯基硅烷偶联
剂处理SiO:粒子引入乙烯基,再与乙烯基吡咯
烷酮进行悬浮聚合,制得聚乙烯吡咯烷酮包覆的 二氧化硅。 通过接枝法可将大部分聚合物接枝到白炭黑 表面,且该方法具有接枝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可
控且分布窄、效率高等优点。但是由于受空间位
阻的影响较大,随活性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增 加,接枝率和接枝链数目减少。 乳液聚合法可以将无机粉末直接放入水中加 入单体和引发剂进行无皂乳液聚合,或者可以预 先通过外加表面活性剂减小元机粒子表面极性,
炭黑表面的自由羟基与橡胶大分子形成物理或化
50—100nm,且粒径分布窄,比表面积高达
600m2・g~,表面呈疏水性【2 J。 炭黑一白炭黑双相填料(CSDP filler)由炭黑 相及均匀分布在其中的白炭黑相所组成。白炭黑
学的结合;--是通过白炭黑的均匀分散,在白炭黑
表面形成了橡胶大分子的吸附层,相邻填料粒子 间的距离比粒子的直径小,这些粒子的结晶化效
Hz一109 I-Iz
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北京化工大学硕士论文
范围。它可引发反应的原因在于:当超声波在液 体介质中穿过时,在很短的时间内(大约百万分
之一秒),有大量细小的气泡生成、长大、破碎, 产生了超声穴化。超声穴化产生高达5000K的
[4]高轶,纳米:SiO:粉体的原位有机化及其填充星形s
莱茵化学发明了一种加工助剂莱茵塑分ST和
的作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调节用量,但分散效
果不够理想。预处理法是先用偶联剂对二氧化硅
进行表面处理,然后再加入到胶料中。根据处理 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干式处理法和湿式处理法。干 式处理是在高速搅拌机中首先加入二氧化硅,在
搅拌的同时将预先配制的偶联剂溶液慢慢加入,
GT,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是专为白炭黑胶料设 计,用于提高白炭黑胶料的加工性能,并改善胶料 的动态力学性能,其基本组成为烃类、锌皂及填料
Shirai et
化硅/聚苯乙烯复合颗粒,其包覆层厚度达到
100rim,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 包覆聚合的技术难点在于:(1)纳米粒子在 聚合过程中应处于纳米级分散状态;(2)单体聚 合应发生在纳米粒子上。为了解决这两个技术难 点,研究者们利用了超声技术。利用超声波的分 散、粉碎、活化、引发等多重作用,在实现SiO:在
散剂还利于缠结的解除。目前国内文献对分散剂
重要的作用,但必须使其在填充体系中能够均匀 分散,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Si69使用方法主要
包括直接混合法和预处理法两种。直接混合法是 将二氧化硅、生胶与Si69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 然后再加入其它助剂,以免阻碍偶联剂与聚合物
的合成及其对性能的影响也只作了初步研究,加 之对其组成的不明确,一般将其统称为加工助剂。
轮胎的滚动阻力,同时能保持较好的抗冰滑性和
抗湿滑性,因此在轮胎行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
的应用。然而,由于白炭黑表面存在的活性硅醇
基及其吸附水,使其呈亲水性,在聚合物中难以湿 润和分散。羟基的存在使得表面能较大,聚集体 总倾向于凝聚,因而在胶料中的应用性能受到影
响。 白炭黑在胶料中的补强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 种方式:白炭黑粒子表面的活性羟基与有机大分 子链上面的少量羟基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化学
结合力,使白炭黑分散的更加均匀,减少白炭黑的 附聚现象。 在实际应用中,添加少量Si69就能发挥相当
人们在不断寻求各种方法以进一步提高白炭
黑等填料的分散,同时提高填料与橡胶之间的相
互作用。直接添加少量的分散剂是一种方便的方 法。一般认为分散剂属于金属皂基混合物。相对 于橡胶大分子,分散剂是小分子,又具有表面活性 剂的双亲结构。因此,分散剂的引入起到了增塑 润滑作用,可以弱化大分子之间的缠结,同时,分
胶基体发生反应,形成白炭黑/硅:彰橡胶交联,同
3白炭黑表面改性的方法 在以上种种方法中,白炭黑表面改性技术是
时还放出硫黄,引起橡胶基体的交联。要防止这
种早期焦烧的现象,混炼批次温度不得超过
最为成熟的一种,也是至今为止最有效的改性技
术。目前白炭黑表面改性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
155℃。为了改进Si69在应用中的缺陷,又出现 了双(3一乙氧基硅丙基)二硫化物(Si75),分子
si—cl键可与亲核试剂如乙醇等进一步反应引人 活性基团。Ingall等¨伽以氯苯甲烷处理,将其表
面的硅醇键转化为硅苯键,再以三氟甲基磺酸
(HO—S02CF。)置换出苯,通过这一反应可在表 面引入各种取代基,因此该反应在白炭黑粒子改 性中具有重要意义。 若在粒子表面引入乙烯基、环氧基等活性基
团,再与其他单体发生共聚可完成SiO:的接枝
al¨1在白炭黑粒子表面接枝上具有引发
聚合反应作用的基团,然后利用这些基团引发乙
烯基在粉体表面发生聚合反应,有效提高了超细 粉体在有机介质中的分散性。 N。Tsubokawa等_o以1一氨丙基三乙氧基硅 烷和一苯基一1一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处理
反应介质中纳米分散的同时,引发单体在纳米
5i0:表面进行分散聚合反应,在SiO:表面形成包 覆结构。Xia等¨纠采用超声波引发乳液聚合反应
贾昧等・改善白炭黑在胶料中补强作用的方法
・173・
粒子达到纳米分散,充分体现纳米增强橡胶基体 的作用‘31。 还有不少研究人员从制备混炼胶的角度来增 强白炭黑补强胶料的效果。原位聚合制备白炭黑
胶料技术就是其中一种。所谓“原位聚合”补强, 是指在橡胶基体中“生成”补强剂,典型的方式如
硅烷偶联剂改性和聚合物包覆改性。
3.1硅烷偶联剂改性 硅烷偶联剂常见分子通式为RSiX3,其中R 为不能水解的反应性有机官能团,X为可水解基
团。其作用机理一般认为由易水解基团水解生成
硅烷醇,进而与白炭黑表面的硅羟基产生缩合,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橡胶中混入一些与基体橡胶有一定相容性的带 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单体物质,然后通过适当的条 件使其“就地”聚合成微细分散的粒子,并在橡胶 中形成网络结构,从而产生补强作用。在橡胶中 原位生成白炭黑补强胶料的方法可以使白炭黑良
・174‘
第五届全国橡胶助剂生产和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式为(C2H50)3 si一(CH2)3一S2一(CH2)3一Si (C:H,O)3。Si75为二硫硅烷,高温稳定性高,可 以大幅度减少早期焦烧的危险性。由于混炼温度 受聚合物热稳定性、白炭黑分散和硅烷化反应平 衡的制约,一般不超过165℃。由于5i75价格高, 其应用一直得不到推广。 近几年来,国外出现了一种新型硅烷偶联剂 NXT(化学名称为:3一辛酰基硫代一1一丙基三乙 氧基硅烷)口J,采用辛酰基封闭了分子的巯基硅 烷部分,在混炼阶段,封端的硅烷偶联剂与自炭黑 粒子反应,降低白炭黑的亲水性。硫化时封端的 硅烷偶联剂脱去辛酰基封闭基团,产生与橡胶结 合的巯基硅烷偶联剂。由于结构和在白炭黑胶料 中的加工特性,封端硅烷偶联剂需要的混炼段比 Si75和Si69等硅烷偶联剂少,其混炼温度可达 180℃。在填充白炭黑的胎面胶中使用该偶联剂, 可以降低胶料的粘度,改善胶料的加工性和分散 性。据称可采用一段混炼工艺制备胎面胶,并能 改善胶料的动态力学性能,代表了硅烷偶联剂发 展的方向。 3.2聚合物包覆改性 聚合物包覆改性白炭黑是指有机物单体在含 有待包覆二氧化硅的溶液中发生聚合反应形成高 分子,同时在粒子表面沉积,形成包覆层的方法。
提高单体和无机粒子的亲和性,使得单体在粒子 表面聚集并聚合,从而形成无机粒子/聚合物复
合乳胶粒子。黄忠兵等u2 o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包 覆法,以二氧化硅粒子作为核颗粒,制备出二氧
目前聚合物包覆改性白炭黑实施的方法主要
有接枝聚合法、乳液聚合法、超声波引发聚合法。 接枝聚合法是在无机粒子表面预先接枝上可参与 聚合反应的基团或引发作用的基团或能使聚合反 应终止的基团,然后加入单体和引发剂(预先接 枝上引发基团时不需加引发剂)进行聚合反应。
来制备聚甲基丙烯酸丁酯/SiO:纳米复合粒子。
四川大学张凯¨41在超声波场中用表面活性剂对
SiO:,在其表面引入氨基后,分别与聚异丁基乙
烯醚和聚2一甲基一2一嗯唑啉活性聚合物反应,
纳米SiO:粒子进行亲油化处理,然后在氮气保护 下引发苯乙烯单体在纳米SiO:表面进行分散聚
合反应,制备出了SiO:/PS(二氧化硅/聚苯乙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