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示例
4 健康监护工作
健康监护是指通过各种检查与分析,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 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作业人员健康状况,及时 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有害因素 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对劳动者工 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前提,通常需针对劳动者接触职 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来决定检查项目。
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2. 职业病危害因素 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
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
通常分为三类: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一 按来源分类
1.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类比法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中最常用的识别方 法。
优点是通过对类比企业进行现场调查和实际检测后,可对职 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直观定性和定量描述。
缺点是识别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因可能存在的生产规模、 工艺路线、生产设备等差别,导致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 程度的差异。
在实际工作中,完全相同的类比对象是十分 难找的。因此在进行类比定量识别时,应根据生 产规模等工程与卫生防护特征、生产管理、以及 其它因素等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
1. 生产性粉尘; 2. 放射性同位素与放射线; 3. 有毒化学物质; 4. 物理因素; 5. 生物因素; 6. 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7. 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 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 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0. 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新的分类目录
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时,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有娴熟的专业 基础知识,包括职业卫生、卫生工程、卫生检验等,同时还要有丰富 的现场工作经验和工业技术常识。在识别过程中,首先应遵守全面识 别的原则,从建设项目工程内容、工艺流程、流料流程、维修检修等 多方面入手,逐一识别,分类列出,然后对因素的危害程度作出进一 步的识别。不仅要识别正常生产、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 因素,还应分析开车、停车、检修及事故等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偶发性 职业病危害因素。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作用
1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
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首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文献 检索、职业卫生学调查、类比调查和工程分析等手段,识别建设项 目竣工投产后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如果对危害因素的识别 不够准确,轻则可使评价报告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受到局限,重则可 造成评价报告结论的严重失误。只有对建设项目工作场所中存在的 或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与分布情况,及其对劳动者健康 影响的方式、途径、程度等有了全面、准确、客观地辨识,才能对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作出科学的评价。
六、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类比法、资料 复用法、经验法、检查表法、工程分析法和实测法等。事实上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应根 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扬长避短方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1 类比法
类比法是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职业病危害 因素资料进行类推的识别方法。
(4)生物因素 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 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体等。
2.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职业性精神(心理)紧张; ➢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 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 ➢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由此可见,“识别”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 害评价中的“灵魂”,是实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前提。
2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核心是通过由因(危害因素) 查果(病人)和以果(病人)找因(危害因素)的研 究,探索病因。前者是借助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对有害因素的“定量”识别;后者是根据统计推断原 理对未知危害因素的“定性”识别。
生产工艺过程中物质的物理、化学变化、能量的转换,以 及物料的泄漏等是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直接原因;工作场所 异常气象条件,通风不良,劳动组织与管理失误等则是职业病 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增高的间接原因。
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并达到致病的浓度(或强度)的原因 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个原因因素耦合在一起导 致的。当缺少其中的必要因素时,职业病危害因素致病作用就 会很大程度上减弱,或者消失。
2005年6月 卫生部发布了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 类目录》征求意见稿。 将其分为:
1. 粉尘因素 2. 放射性类 3. 需严格控制的化学性危害因素(高毒类) 4. 需控制的化学性危害因素(有接触限值) 5. 需加强个人防护的化学性危害因素(无接触限值) 6. 物理因素(不含电离辐射) 7. 生物因素 8. 其他因素 如不良作业条件等
3.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 个车间; ➢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危害。
注意: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 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二)按所致职业病种类的分类
根据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 按所致职业病的种类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
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监测与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 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 害因素检测、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通常可分为系统监测、抽样监测、定期定 点监测和个体接触水平监测等几类。
鉴于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繁多,且在同一工作场所 中可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及 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会随着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外界环境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论进行何类监测,在现场监测工作之 前都必须通过文献检索、工艺流程分析和职业卫生学调查等手段对 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出“定性”的识别,确定 监测项目和拟定监测方案。显然,项目监测的过程就是对监测对象 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定量”识别的过程。
3 从量变到质变原理
许多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都存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职业病危 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同样存在着典型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氨 气对人体的毒性作用随浓度增高逐渐增大: ❖当氨气浓度在9.8mg/m3以下时,对人体无刺激作用; ❖当氨气浓度在140mg/m3时,人体感觉眼和呼吸道刺激反应; ❖当氨气浓度在7,000mg/m3以上时,人体吸入可立即致死;
因此,“识别”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职业病危害评价 中的“灵魂”,是实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前提。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可分为:
1 定性识别 是识别的基础,多用于全面识别。
2 定量识别 进一步明确其危害程度,是风险评价的基础。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定义与分类
1. 职业病危害 occupational hazard
5 职业病诊断
职业病诊断过程中除了要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 和实验室结果支持外,还必须有职业接触史的支持。对 患者职业接触史的判定过程,就是对患者职业活动中的 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识别的过程。
因此,从事职业病诊断工作也离不开职业病危害因 素识别。
6 职业卫生监督
职业卫生监督是国家卫生行政监督的一部分,是 保证职业卫生法规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
2 资料复用法
资料复用法是利用已完成的同类建设项目, 或从文献中检索到的同类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 害资料进行类比分析、定量和定性识别的方法。 该法属于文献资料类比的范畴,具有简便易行 等优点,但可靠性和准确性难以控制。
3 经验法
经验法是依据其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 借助自身经验和判断能力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 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 传统行业中采用传统工艺的工作场所的识别。
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在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定性识别后,通常还需对主 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量识别。通过现场采样分析,进 一步判断其是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职业接触限 值,以此作为评价工作场所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 果的客观指标。
因此,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中对职业病危 害因素的识别需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量识别时,要有从量变到质变的思维 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有害物存在与否并不十分重要,关键是存在的 量。因此在评价工作中,人们常常更多地关注工作场所有害物浓度(强 度)是否超标,以及超标倍数等。
五、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则
1 全面识别原则
一般来讲,某种工作场所所包含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比较单纯的。 而对于一个建设项目,特别是工艺复杂的建设项目,其整个生产过程 中所包含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错综复杂的。
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是监督检查工作场所职业病 危害因素存在的状况,还是督促与指导用人单位做好 职业卫生防护,首要问题就是要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 危害因素进行正确识别,只有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 因素进行定性识别和定量分析后,才可依法作出正确 的监督结论。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理
1 从因到果原理
万事万物有因才有果,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
2 主次分明原则
全面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遗漏。而筛选主 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则是为了去粗取精,抓住重点。在工作中,对 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危害程度、以及可能 产生的后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也是为了筛选重点,抓住起主导作 用的危害因素。
此外,每一种危害因素因其自身的理化特性、毒性、生产环 境中存在的浓度(强度)及接触机会等的不同,对作业人员的危 害程度相差甚远。因此,在识别过程中应做到主次分明,避免面 面俱到,分散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