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分析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科研机构之一,拥有强大的科技资源,在“科技强国”的大环境下,如何充分利用其科技资源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发展,国内各高校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囿于国家现有体制机制等原因,高校在技术转移问题上存在多重困惑和障碍一、高校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概况三十余年以来,尤其是2006年以来,我国高校的发明创造呈现爆炸式增长状态,以专利申请和授权为例,高等院校已经成为专利申请和被授权的重要主体。
比如2011年,我国国内职务发明申请共324224件,其中企业申请231551件,所占比重为71.4%;高等院校申请63028件,所占比重为19.4%;科研单位申请25222件,所占比重为7.8%件;机关团体申请4423件,所占比重为1.4%。
同样,2011年国内职务发明技术类授权情况是,企业授权58364件,所占比重为61.4%;高等院校授权26616件,占28.0%;科研单位授权9238件,占9.7%;机关团体授权851件,占0.9%。
我国高校职务发明申请和授权数量在国内职务发明技术类申请和授权的比例分别如下图:图1.1 2011年国内职务发明技术类申请主体分布图(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公布的2012年第02期技术类统计简报)图1.2 2011年国内职务发明技术类授权主体分布图(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公布的2012年第02期技术类统计简报)由上图可见,高等院校在我国在职务发明申请和授权数量所占比例方面位居第二,是国内技术类申请各方中仅次于企业的重要主体之一。
同时,我们从高等院校技术类授权所占比重(28.0%)远远高于其技术类申请所占比重(19.4%)的分布情况可以推测,高等院校的技术类申请中的所体现的潜在无形资产资源质量要远远高于其他各方的技术类申请中所体现的潜在无形资产资源质量,也说明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实践“科技强国”战略方面正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尽管我国高校技术科技成果申请和授权数量巨大,但技术转移工作却存在重大障碍因素,从而造成科技成果大量闲置和流失。
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如下:(一)国家和社会整体上重视申请、轻转化的氛围,导致科技成果申请的数量大幅攀升,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比例较小目前国家和地方对专利等科技成果的数量非常重视,从资金资助上对专利的申请进行奖励,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激励政策相对不足,从而导致大量垃圾专利、无价值专利的产生。
而美国大部分高校每年申请的专利不足100件。
(二)无形资产多头管理,反而导致无人管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高校资产管理机关负责无形资产的监督管理。
教育部《高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财务处室对无形资产的处置行为实施财务管理。
教育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的规定,高校应当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统筹管理知识产权工作,一般归口于科技处室。
这样一来,在科技成果无形资产的管理方面,就存在高校科技部门、资产监管部门和财务部门三个机构共同管理的情况。
但是,科技成果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特征,从专利权、技术秘密权等以权利为表现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专利、技术秘密等以无形资产为表现形式的科技成果,往往要经过报批、审计、评估等程序。
多头管理的结果是:其一,科技成果形成时归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因程序复杂,极少有高校将所有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列入高校资产管理体系,从而导致各高校的无形资产大部分飘在账外,明明拥有大量的无形资产资源,却在会计账表和现有的信息系统中几乎没有反映;其二,只有极少数科技成果在处置或转化时,才进入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视野,且程序复杂,反而阻碍了成果的转化。
(三)无形资产处置机构不健全,且程序复杂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规定,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统筹管理知识产权工作的情况下,高校科技处室一般主管专利的申请事项,加上目前国家整体上重申请、轻转化政策,目前在无形资产处置上的现状是:高校要么没有知识产权转化机构,要么转化机构在现有体制下无所适从。
而美国斯坦福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大多数高校设置有技术转移办公室(TTO)负责技术转移工作,并取得了大量成效,形成了诸如硅谷等新兴产业技术集聚效应。
另一方面,当发生专利技术的转让、授权等事项时,要根据国有资产处置的要求对专利等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资产变动数额的大小负责向教育主管部门上报审批。
这样就牺牲了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的宝贵时间。
(四)缺乏专利运营的体制机制,导致高校科技成果无法与社会对接高校科技成果要与社会对接,首先要存在与社会对接的通道,从内部来讲,需要存在技术转移的机构,从外来讲要鼓励专利运营机构的设立和运转。
目前教育部仅允许高校存在一家资产公司,使得高校缺乏技术转移的商业化运营机构。
同时,社会上的专利运营机构也几乎没有。
自2000年高智发明进入中国并引起高层重视以来,相关专家对高智发明、高通公司、IBM等公司的专利运营模式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专利运营公司作为专利管理的运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2012年5月,国内第一家专利运营机构北京知识产权运营公司的成立,揭开了国内专利运营机构设立的序幕,对国内专利运营事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五)技术转移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相对缺失,无法刺激创新能力的提升高校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重要力量。
高校应当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知识创新的中心、科技型企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智力支柱等多重角色。
在我国科研体制和创新体系中,对大学技术转移的考核制度相对缺失,似乎大学、科研院所进行技术转移只是份外之事,只是教授和研究员的业余工作。
政府或国家对于高校技术转移的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规定极少。
1999年3月科技部等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2007年4月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市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与职务奖酬实施办法》,2009年12月2日,北京市科委等机关下发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股权投资暂行办法》,均从不同方面规定了对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奖励和激励数额。
尤其是 2012年1月南京市委、市政府于颁发的《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采取了个高的奖励办法。
但这些规定只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激励政策上的一些有益尝试,在国家层面上尚缺乏类似的规定。
因此,针对高校技术转移绩效考核制度,将技术转移工作纳入大学科研院所的年度绩效考核目标,并制订适当的激励政策,已经是当务之急。
(六)技术无形资产投资相对缺失,使得高校技术资本化无法实现高校的技术转移一般采用技术转让、实施许可、技术入股等方式。
采用技术转让和实施许可方式实现技术转移,发明人或产权人可以较为直接和简单地拿到费用,因此这两种方式被高校广为采用。
相比技术转让和实施许可方式,采用技术入股方式,发明人或产权人获取收益的周期较长,并且在法律上存在重大障碍,因此在实践中较少采用,从而造成技术类无形资产投资相对缺失的状态。
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
2005年10月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规定,高校资产公司是高校无形资产的唯一投资主体,高校资产公司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但在实践中,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由高校的科研处(室)管理,而科研处(室)却无可以进行商业运作的公司作为合法的持股主体,造成技术持股无法开展的被动局面。
另一方面,技术资产入股投资之后,由于技术股份回收收益的周期较长,要想转让股份获取利益,往往需要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公司负债率为根本依据,高校资产公司为避免负债率过大,从而导致没有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往往拒绝采用技术入股方式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七)专利侵权行为的赔数额过低,导致专利侵权案件屡禁不绝尽管2013年新修改的专利法第65条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
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
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但是,众所周知,专利侵权的调查取证难度巨大,却权利人损失数额难以确定。
在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确定给予一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赔偿数额过低,造成侵权行为的成本低廉,在客观上刺激或放纵了侵权行为的发生。
三、高校技术转移体制机制的建议高校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技术转移工作充分体现了高校服务国家经济和企业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体制机制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虽然规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工作起到了促进工作,199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对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做了规定,但仅限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并非知识产权的管理的全面性规定。
大学技术转移工作固然可以适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相关规定,但由于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的特殊性,有必要制订一部针对大学技术转移的《大学技术转移法》,对大学技术转移的下列问题做出统一的规定。
(一)强化对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的资助力度通过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激励政策,鼓励有市场价值专利的形成和产生,从而促进大学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改变多头管理的现状,允许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统一处置无形资产鼓励高校设置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同时设置技术转移办公室统筹管理技术转移工作。
技术转移办公室有权对科技成果统一处置。
不再要求科技成果在处置前统一入账,而是规定在技术转移成功后才归属学校资产管理体系。
(三)简化无形资产处置的程序,在技术转移方面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在技术转移办公室有权对科技成果统一处置的前提下,在发生专利技术的转让、授权、投资入股等事项时,可由学校和市场自行协商确定专利处置的价值,且在专利资产变动数额的巨大(比如超过5000万)时向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四)校内允许技术转移办公室设立技术转移商业化公司,校外鼓励专利运营机构的设立和运营改变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一个学校只能有一个资产公司的规定,由技术转移办公室负责技术转移的行政事务,技术转移商业化公司负责商业化运作,使高校科技成果与社会或市场充分对接。
同时鼓励或允许地方参照北京知识产权运营公司,促进国内专利运营实体的产生。
(五)改变现有技术转移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从国家整体上制订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与职务奖酬实施办法,提高对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奖励和激励数额,尤其是鼓励高校采用科技成果完成人投资入股自办或合作开办企业,同时建立针对高校技术转移绩效考核制度,将技术转移工作纳入大学科研院所的年度绩效考核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