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院校技术转移模式浅析

高职院校技术转移模式浅析

高职院校技术转移模式浅析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重要的技术型人才培养基地,具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和技术
资源,重视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技术转移模式,不断探索高职院校技术转移
的模式及运作规律。实现学校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教育市场化的
必然选择。

随着国家科技创新体制的建立,技术转移这个环节的薄弱性愈加凸显,一方
面高校、各种科研机构由于目标导向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其技术成果一般无法与
企业的实际创新需求对接,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没有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技
术转移需要技术市场的供需、资源、资金、人员、信息等因素的合理组合与协调
互动,因而技术转移模式的建立与运作就成为技术转移的中心环节。

一、国内外技术转移模式研究现状
1.国外技术转移模式研究
在国外,技术转移最早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后逐步扩展到日本等亚洲
国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技术转移在高校的实施逐渐引起学者关注。美著名
学者使用数理分析的方式对高校技术转移模式进行了分析。其后德博森等学者又
相继提出了技术转移的网络化模式,特别是提出了高校技术转移的重要模式是委
托研究模式。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发展到宏观制度及管理调度层面,对于不
同制度、不同市场环境和体制下的高校技术转移,有了相关特征和最优化制度调
整安排方面的相关研究。

2. 国内技术转移模式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国内对于高校技术转移方面的研究也开始起步,特别是对相关模
式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赵文华、薛天祥等国内一些学者在对美
国高等院校技术转移模式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
国内外技术转移的机制等,论证了在高校组建技术转移中心等相关问题,研究了
国内高校技术转移的一些具体模式。但是由于国内目前大多数对于高校技术转移
的研究,基本都停留在对于国外技术转移经验的总结和相关操作层面的分析上。

二、高职院校技术转移的模式分析
1.按照市场与技术接口划分
(1)直接转移模式
直接转移模式是指高校将技术以合同委托的形式转移自身的技术,高校教师
利用业余时间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一些有偿技术服务或者咨询。
(2)衍生或者复生企业模式
是指以高校技术成果为依托,由高校和企业一同创办新技术公司或者企业,
将高校师资联通技术成果一同转移的形式。

(3)技术授权
是指以专利、著作、商标等形式将科技成果授权于企业的一种形式。
2.按照经济性质划分
按照高校技术转移的经济性质划分,可以分为商业和非商业的技术转移。商
业性质的技术转移主要以技术咨询、服务、衍生企业、技术授权等为主要形式,
而非商业性质的技术转移主要以学术活动、论著发表、人才培养等为主要形式。
实际运作中,这两种形式一般是并发的,商业性一般以非商业性技术转移为基础,
继而进一步引发非商业技术转移的深入发展。

三、创新高职院校技术转移模式的探索
1.联动联合推进产学研合作
国家为推动高校技术转移出台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和实
施细则中指出:职务发明成果可作价入股,可享有百分之五到七十的股份,如果
技术股份不可分割的,,可由学校资产经营公司代为持有。但是由于审批手续繁
琐很多高校对之望而生畏,因此,真正实现高校技术转移、促进产学研合作需要
在相关政策体制方面再多下功夫,简化审批手续,真正实现高校技术转移的顺利
开展,从政策、制度上扶持,联动联合推进产学研合作。

2.创建技术转移创新团队
事实证明,仅仅把技术转移归队为政府机关管理是行不通的。必须以事业和
感情双方面留住人才,努力打造专业化的高水准技术转移创新团队,逐步实现通
过事业发展继而提高待遇挽留人才。其重点是需要在制度建设和市场开发方面下
功夫,注重校企合作,将成果推广和企业需求相结合,建立健全工作模式和机制,
设立技术转移专项基金,有力促进高职院校技术转移的开展。

总结: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研发往往需要涉及多个学
科领域,不同专业类型的人才通力合作完成。高职院校应该把握机遇,强化人才
培养和引进机制,完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等各项保障机制,切实推进技术转移,
使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紧扣相关地区的行业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步发展,切实实
现校、企、社会三方共赢互赢的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