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3年,在中国信贷货币的高增长中,票据业务的贡献甚大。
与此同时,票据业务的风险也在积聚。
中国银监会在2003年12月3日发出通报,要求各金融机构加强对票据业务风险的防范,经历了三年好势头的票据市场正在经历成长中的烦恼。
我们希望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票据市场能正视自身的问题从而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票据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成长最快的子市场之一。
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经历了起步(1980~1985)、初步发展(1986~1994)、规范发展(1995~2000)、快速发展(2001~2003)四个阶段。
2000年11月9日,惟一一家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的票据专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在上海成立,各家商业银行对票据业务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中国票据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从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颁布以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商业票据贴现业务从1996年的1955亿上升到2002年的23073亿元,7年中平均以50.9%的速度在快速增长。
中国票据商业汇票承兑余额由1995年的865亿元增至2002年的15500亿元,金融机构办理的票据贴现量由2400亿元增加到23037亿元,分别增长16.9倍和8.6倍。
同期,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由1595亿元增加到7500亿元;票据贴现余额由547亿元增加到5743亿元,分别增长3.7倍和9.5倍。
票据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成长最快的子市场之一。
市场活跃程度日益增高,主要表现在参与主体数量迅速增加,中小商业银行积极介入票据市场;票据二级市场流动性提高,票据周转次数增加,进而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票据市场;新产品创新层出不穷,深圳发展银行的以票据为核心的企业短期融资解决方案(CPS方案)、民生银行的“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以及工商银行的“信用证项下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和“银行承兑汇票部分放弃追索权贴现业务”等新产品的推出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1998年以后,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四大国有银行五年新增存差21423亿元,各行资金营运的总体状况都发生了明显好转,银行体系的资金总体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
此间,作为商业银行短期资金来源和运用的重要渠道,全国银行间市场和票据市场的交易开始活跃。
2002年,银行间市场交易量达到118404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19.1倍,年均增长速度为64.9%;票据市场交易量达到23073亿元,是1996年的11.8倍。
按照实际资金占用量计算,票据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了银行间市场。
2001年,再贴现利率由年利率2.16%调整至2.97%,再贴现作为票据市场最大的资金供给方的作用逐渐衰退,再贴现减少至2002年末的68亿元。
与此同时,由于银行间市场利率低于再贴现利率且资金借入更为灵活便捷,票据市场参与各方转而向银行间市场寻求资金来源。
2001年以来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与银行间市场利率:①利差逐步缩小。
2001年,票据市场与银行间市场保持相对稳定的利差;2002年起,票据市场利率逐步向银行间市场利率靠近,利差明显缩小②利率同步变化。
特别是2002年以后,两个市场利率的走势基本相同,票据市场利率变化稍微滞后于银行间市场变化。
市场对票据自身功能的不断挖掘使得票据从一种单纯的支付结算工具逐步发展成一种短期融资工具,并以此为基础演化为特定形态的市场融资制度。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由1996年的55%提高到2002年的143%,表明主要应用于企业商品流通领域中、作为支付手段的银行承兑汇票开始更多的进入银行体系,在企业与银行、银行与银行之间充当一种融资工具。
企业在传统的信贷体系之外觅得一条短期资金融通的重要渠道,商业银行在相对单一的资产运用方式中寻找到一个流动性和效益性的结合点。
魅影危机商业银行对票据业务的内控管理建设落后于票据市场的发展速度,也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2003年9月末,全国商业汇票的承兑余额1316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761亿元,增长77.8%;前9个月,全国累计承兑商业票据203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9075亿元,增长80.6%,增速明显加快。
由于票据发行市场增长过快,市场整体风险有所显现。
较之过去,发行市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国有银行承兑票据占比下降,非国有商业银行以外金融机构承兑票据占比提高,且总量已超过国有商业银行承兑票据。
今年前9个月,国有商业银行累计承兑市场占比39.1%,同比下降5.5个百分点;其它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及商业承兑占比提高到60.9%,与上年末、上半年末相比分别提高5.9、1.4个百分点。
由于票据承兑作为一项中间业务,不占用银行贷款规模,也不即时占用资金,导致部分金融机构放松警惕,放宽条件,超越自身能力或自身权限,大量承兑商业汇票,造成银行信用的极度膨胀。
如某省一农村信用联社,注册资本仅有124万元,实收资本1.85亿,2003年9月末,各项存款余额44.6亿元,各项贷款40.9亿元(其中,不良贷款占比12.7%)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余额高达13.21亿元,是实收资本的7.33倍。
(国外商业银行一般要求控制在资本金的150~200%之间,超过需交纳特种存款准备金)同时,我们还发现,融资性票据大量存在,混杂于贸易性票据之中。
票据市场在近两年明显升温,重要原因在于大量融资性票据经过“技术操作”披上真实贸易背景的外衣后进入市场。
融资性票据的实质就是将本应长期借用的资金以票据的形式实现短期周转借用,其表现形式是滚动承兑、贴现。
很多事实表明,中国票据市场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已经暗含了大量违反真实贸易背景规定的操作。
真实贸易背景票据和融资性票据产生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所需要的法律依托自然也不一样,融资性票据长期飘离于法律监管之外,市场必然出现混乱,目前市场中的融资性票据主要有以下两种:(1)相对合理的票据融资──替代原有的借入资金。
这种票据有真实交易背景关系存在,但交易的期限要远远长于票据的期限,有的甚至于是票据期限的几十倍,在一定的周期内,所对应的交易合同或增值税发票却是固定不变的,这种融资票据的目的就是为降低融资成本。
如一些大的项目,如水利工程、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和一些大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部分资金来源就是通过票据融资而实现的。
这种票据融资的危害是由于资金来源与运用期限的不匹配,有较大的利率风险,还有可能影响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
(2)纯融资性票据──无固定用途的票据融资。
这种融资通过其它合规的途径很难获得或实现,票据的交易背景关系根本不存在,或即使存在也不会去履行,只是以之为借口获得承兑票据以便于融资。
这种票据融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入资金,因此并不在意融资成本,承兑、贴现时手续完备,跟单资料齐全,但大都为假造。
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新的承兑、贴现资金去承付到期票据,即所谓的拆东墙补西墙,银行资金一收紧,资金链就中断,风险立即显现,故危害极大。
如湖北中融公司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融资案就是典型融资性票据案例。
令人担忧的是,进入2003年,由于竞争激烈,在转贴现利率降至银行间同业市场利率水平之后,票据市场出现了简化交易手续、降低票据交易跟单资料要求、先贴后查、“逆向操作”等违规操作办理业务现象,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些简化交易方式对商业银行来说,产生直接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不大,但间接的危害极大,为融资性票据的超常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票据融资这一新兴传统业务的超速发展,得到了各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予以重点发展。
同时,也吸引了犯罪分子尤其是金融犯罪分子的注意力,纷纷将犯罪的矛头转向了票据业务领域。
由于对票据业务发展估计不足,商业银行对票据业务的内控管理建设落后于票据市场的发展速度,也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结果使票据业务领域的犯罪和案件空前增多。
问题的根源对票据的融资和投资功能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形成了制度上的空白点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在金融市场中面临的选择少之又少,企业直接融资困难重重,股票融资和发行企业债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和长时间的等待,而且这两种方式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政策导向下,间接融资比重仍然占据了融资市场的80%甚至90%,银行信贷体系始终是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在我国利率管制的宏观背景下,除了少数具备议价能力的强势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在从银行获得贷款时,必须要接受刚性的利率和期限。
企业短期资金的供给,始终处于银行信贷的垄断状态,仍然是一个卖方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特性开始逐渐显现,商品市场的多样性、交易行为的多选择性以及信用等级的多层次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金需求者的多样化需求,融资者自身逐渐产生寻找多种融资渠道的冲动。
一些信用程度高、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初步具备了利用自身信用进行短期直接融资的能力,单纯从商业银行信贷体系融资已经不能不满足它们的需要。
而对于数量已经占到我国企业总数90%、工业产值占60%的中小企业而言,首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如何摆脱在银行体系中的低信用等级限制、真正走出融资难的困境。
票据业务的出现为大量急需资金的企业提供了一条区别于传统融资渠道的灵活手段。
继九十年代信贷风险集中产生并逐渐暴露后,商业银行现阶段的风险管理政策还处于一个矫枉过正的时期,约束机制有余而激励机制不足,尤其对于流动资金贷款,因贷款期限短、风险暴露时间快、责任追究压力大,“慎贷”行为较明显。
由于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对利润计划的考核主要针对分支机构层次,尚未形成信贷产品线的利润考核体系,由于信贷审批权一般集中在上级行层,上级行信贷部门更为关注的是贷款质量考核指标,市场营销和利润计划的压力不大,因此往往采取刚性的、保守的风险管理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开拓贷款市场的积极性,导致商业银行产生大量的闲置资金,急需寻找资金运用的渠道单一的投融资体系,使得商业银行和企业在票据市场中找到了利益的共同点,促进了票据市场的发展。
由于票据市场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市场,市场需求旺盛,各类投融资需求都集中涌向票据市场,原本不应由票据市场满足的投融资需求也通过票据市场来实现,市场呈现超速发展的态势,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法规建设落后于票据市场的发展。
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体现了票据融资功能的充分发挥,但目前的票据法规着重于规范票据的支付结算功能。
票据集支付结算、融资、投资功能于一身的特性,决定了对票据业务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一般银行业务。
票据融资是从商品和劳务交易中以双方的延付行为为基础衍生的信用形式,是供求双方提供的直接融资信用。
票据从一种单纯的支付结算工具逐步发展成一种短期融资工具,并以此为基础演化为特定形态的市场融资制度。
目前我们对票据的管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支付结算工具来管理,国家有关法规和央行的行政规定都是注重支付结算功能,对票据的融资和投资功能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形成了制度上的空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