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蒙养院制度和蒙养园制度的异同:蒙养园在办园宗旨、课程、设备等方面与《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的规定基本相同,仍然是强调辅助家庭教育,以封建道德涵养德性,办法仍是照搬日本的一套。
唯有关于师资的规定,略有进步,它规定蒙养园保姆的资格和薪俸,应相当于国民学校教员的资格和薪俸。
2论康有为的学前公育思想:康有为早在1884年写的《礼运注》中,就提出了“人人教养于公产而不侍私产”的儿童公育思想。
(1)他用较大篇幅披露了封建社会中家的种种罪恶和黑暗,认为一家人之间意见不和而强制的生活在一起,不符合平等自由的原则。
(2)消灭家庭,解除封建伦常对人们的束缚,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是人得到自由平等,人人成为大同世界的公民,才能实现天下为公,太平大同,世界极乐(3)应由公立政府办理婚姻、生育、教养、医病、老死诸事。
就儿童而言,他认为应当使父母对子女完全由政府控制“公养人而公教之”。
(4)康有为主张对儿童实行公育,是服从于实现大同世界必须消灭家庭这一出发点的,尽管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及主张铲除封建社会最害人的宗法家族制度毕竟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进步性。
3近代康有为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的地位:康有为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一整套儿童公育思想,设想了从胎教到幼教的完整的学前公共教育体系。
他的理想,虽然是永远实现不了的空想,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某些合理因素,对我国近代儿童公育思想地发展以及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都起了促进作用和奠基作用。
我国近代学前教育从开始产生起,便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在思想内容上,仍然是封建传统教育的延续。
教会设立的幼稚园和师资培训机构占有一定地位,它们服务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目的,但在一定方面也为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康有为是我国近代儿童公育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的儿童公育理想虽是实现不了的空想,但他为学前儿童构想的从胎教到幼教地公育体系,对以后学前教育和教育思想地发展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4《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矛盾之处:首先,关于蒙养院的地位。
其次,关于蒙养院的师资。
《章程》规定将蒙养院设置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利用两堂的乳媪和节妇以及谋生之贫妇权充蒙养院的师资,这种师资无疑是不称职的,因为:(1)育婴堂是收养弃婴和孤儿的场所,乳媪的职责就是喂养和照料孩子,他们基本是文盲。
(2)敬节堂是收留寡妇的场所,封建的三从四德迫使这些妇女为其亡夫守节,从一而终,故冠之以“节妇”,节妇中识字者为数不多。
此外,蒙养院的教育形式与内容实质矛盾。
5、“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学前教育有什么影响:这一思想解放运动给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此为背景的我国现代学前教育,因为有了新的借鉴,也从过去的主要学习日本转向主要学习欧美,并在探索和实践中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奠定了学前教育中国化和科学化的良好基础。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批判了封建的旧文化和旧教育,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进步教育思想,从而也提高了人们对幼稚教育的认识,在科学和民主精神的鼓舞下,一批热心学前教育事业,爱国进步的教育家进行学前教育中国化和科学化的探索。
他们先后创办了一些为平民,为工农等义务的或教育实验性质的幼稚园和幼稚师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他们的实验研究成果曾对我国20—40年代者30年中的学前教育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比较缓慢,且极不平衡,仅局限于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特别是为工农子女而设的幼稚园极少,真正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学前教育事业只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老解放区才得以蓬勃发展。
6、五四运动前后学前教育新思潮的产生: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入。
杜威的“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在五四以后成为我国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反对封建的儿童观,主张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个性。
当时,鲁迅、蔡元培、恽代英等人提出的儿童教育思想是这方面的代表。
三、反对照搬外国经验,主张学前教育中国化。
五四前后,陶行知、陈鹤琴等先后留美回国任教,开始着手进行使幼稚教育中国化和科学化的实验研究。
7、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一、蔡元培五育并举地教育方针论。
蔡元培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蔡元培认为德育是完全人格教育的核心。
美育即美感教育,蔡元培认为美育的作用在于“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
总之,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
它适应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地需要,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为巩固政权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顺应了当时社会变革的潮流。
五育并举的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创建新教育体制提供了思想武器,在当时对学前教育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因为它是新教育总的指导方针。
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蔡元培特别提倡自由教育,主张崇尚自然,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才能。
三、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首先,他揭露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及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
其次,他强调“教育是专门的事业,不是人人能担任的”。
8试论陶行知对我国乡村学前教育的贡献:1929年10月18日,成立了晓庄幼教研究会,这是中国幼教史上唯一的一个专门研究农村幼儿教育的群众性组织,陶行知以科学态度办园,并不盲目排外。
陶行知和他的学生、同事对乡村学前教育的研究成果,体现于30年代撰写的著作中,现已编入《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
9、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基本思想:其基本思想就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强调通过儿童的实际行为,使儿童获得直接经验;同时要求根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需要组织教学,主张采取单元设计的方法,打破各种学科的界限。
这种课程理论,虽然从学校教学的一般规律看来,不是完全无可非议,但对学前儿童地教育来说,则有比较明显的积极意义。
1试论陈鹤琴对我国学前教育的贡献:1923年春,陈鹤琴在白宅客厅里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亲任园长,不久又以该园作为东南大学的教育科的幼教实验园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开创了幼教科学研究之先河。
在陈鹤琴的直接指导下开展了幼稚园的课程、设备、故事、读法以及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等项实验,发表了《我们的主张》一文,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儿童心理、教育原理和社会现状的办园主张15条。
1940年10月1日,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诞生于江西省泰和县文江村,从而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
2、试论陈鹤琴的儿童观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陈鹤琴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和儿童的教育事业。
从普通教育到师范教育,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婴幼儿教育到青少年教育,从一般正常儿童的教育到特殊儿童教育,从普及教育到新文字运动,他都作过全面深入系统的探索和研究。
他开创了我国儿童心理、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促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幼儿师范教育系列化。
他是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地开拓者和奠基人。
陈鹤琴无愧为对我国教育事业作过杰出贡献地教育家,我们应当学习其献身精神和创业精神,继承和发展其教育思想,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幼儿教育体系而努力。
3张宗麟有关幼儿园课程论的理论和实践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有什么意义?课程的含义张宗麟指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
他认为幼稚园课程之分类有两种:一种是以儿童活动分类,包括开始的活动,即幼稚生初入园时必须养成之习惯,身体的活动,家庭的活动,社会的活动,技巧的活动,另一种是以学科分类,把儿童的活动分为各种学科,他指出幼稚园各种活动都应当是倾向于社会性的。
因为教育的灵魂乃在于养成适合于某种社会生活的人民。
从广义上讲,都可以说是“社会”都应有社会性,即使是自然科目也决不是纯粹去研究自然,必定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研究,他认为幼稚园的课程应是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
4.外国学前教育的历史演变:(一)古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那时儿童的教育主要由氏族公社负责,实行儿童公有和儿童公育。
幼儿主要通过游戏活动摹仿成年人的生活和劳动等活动。
柏拉图在西方学前教育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
他主张儿童公育,并论述了学前儿童游戏和故事材料的选择等问题。
夸美纽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其具有民主色彩的单轨学制,并撰写了历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构建了家庭学前教育的完整体系,并对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近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卢梭的近代儿童观为学前教育找到了出发点。
福禄倍尔继承和发展了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等主张,系统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论,在使学前教育学成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独立部门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杜威和蒙台梭利在批判的吸取传统的学前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派学前教育理论,重视活动课程和儿童的自我教育,对20世纪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5亚里士多德对学前教育的主要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在许多方面继承了柏拉图的主张,重视教育的政治意义和人的理性发展,重视儿童游戏和故事材料的选择。
与柏拉图不同的是,他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重视感觉、情感、欲望等非理性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婴幼儿保育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更强调通过练习形成道德习惯;他关于教育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得主张,成为后世西方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思想渊源。
柏拉图学前教育思想评述: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最早论述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
他指出,儿童从出生至接受正规教育,这一阶段大家公认是教育最难的时期,也是教育可塑性最强的时期。
早期教育的任务主要在于对儿童施加合适的影响,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这种对儿童进行快乐和痛苦的真正训练,柏拉图称之为教育的一个原理。
为了培养哲学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拟订了一个从胎儿时期开始直至50岁为止的长期而庞大的教育计划。
柏拉图赋予幼儿游戏以教育理论上的重大意义。
柏拉图重视给儿童将故事,认为这是进行道德、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可以铸造儿童的心灵。
柏拉图继承并发展了苏格拉底的主张,认为德行可教,主张利用儿童模仿。
柏拉图是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是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他重视优生优育,主张和谐发展的教育:指出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提出了慎选故事教材的问题,这是教育性教学思想的萌芽;他还重视幼儿道德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