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小学生数学课堂情感的培养——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九)江苏省金湖县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许万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考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所谓小学生数学课堂情感是指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的好奇心,获得的乐趣感、满足感、成就感,建立的自信心等。
健康良好的数学课堂情感一旦形成,对学生的学习认知和行为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小学生的积极数学课堂情感将使以后的数学学习富有意义,充满活力,使其受益一生。
因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课堂情感,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一、小学生数学课堂中情感投入与认知投入的关系有关研究表明,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有密切的联系,“知”、“情”密切结合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以深层次为主的认知投入和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乐趣感和成功感)有紧密的联系,特别是深层次的认知方式与乐趣感关系尤为紧密;浅层次的认知投入与学生的焦虑感和厌倦感有紧密的联系。
笔者发现小学生同样在教室里面学习数学,甚至具有同样的学习成绩,学生可能以积极的、深层次的方式学习,也可能以浅层次和消极的方式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是十分必要的,“知”、“情”结合是良好课堂教学的一个特征。
使学生感到“愉快”,并不是指一味地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而是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的快乐和克服挑战性问题后的精神满足。
因此,要让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达到“知”、“情”互促的目的。
二、影响小学生数学课堂情感的因素影响小学生数学课堂情感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的情感熏陶与激励促进作用,同学的感染作用,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等。
这些因素,既有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消除其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让每一个学生都形成良好的数学课堂情感。
1、教师的情感熏陶与激励促进作用。
皮亚杰认为,好的“构造”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依靠对教师的认识、模仿、领悟和熏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育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风显得特别重要,表现为富有自制力和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注意情感的传递效应。
教师的讲解、板书、批改和教育中所显露出来的品质对于学生是一种感化,是一种榜样的力量。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更多地掌握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尊重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规程中情感体验方面的差异,从而使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2、同学的情感感染互动作用。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还受到班内同学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中除了与教师交往外,与同学的交往和对话是多元的。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现代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通过与同伴一起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了认知历程,情感相互感染的历程。
因此,要让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与喜悦。
3、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数学现实”,即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运算方法、规律和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
数学学习的内容略高于学生的数学现实,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高涨,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情感;反之,数学学习的内容过高于学生的数学现实,学生容易产生畏惧、退缩心理。
合理地组织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体验,才能形成良好的数学课堂情感。
三、小学生良好数学课堂情感的培养途径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堂情感的主阵地。
英国的数学教育家利贝克认为,学生在数学学习情感体验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然有情感上的反映。
例如,有些学生学习动机较强,有些则缺乏学习动机,有些对学习数学感到心情紧张。
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在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积极高涨的学习情感要保护和利用,消极、焦虑的学习情感要消除,并把其引向正确、健康的轨道。
1、让数学课堂走入学生的生活。
数学不是符号的游戏,而是现实世界中人类经验的总结。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而数学课堂教学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
数学学习如果脱离了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生活材料,就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课堂教学中的例举和讲解应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激发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的心理障碍。
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分数的基本性质,而后请学生将几个比改写成分数形式:2:3=()()、6:8=()()、30:45=()()。
接着问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能否将其中的几个分数化简?学生纷纷抢答:68=34、30 45=23。
再问:能否将23化成分母不是3的分数呢?这时学生答案更多了,2 3=46、23=69、23=2030……最后教师进行概括性小结:刚才我们把一个比改写成分数,现在请大家把分数再改写成比……教师将学生改写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2:3=4:6、2:3=6:9、6:8=3:4、30:45=2:3……再让学生观察上面这些等式展开讨论,前后两个比怎么样了?通过师生的共同概括,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不仅如此,学生对分数和比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并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感。
2、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受业者,而是一个积极投入其中的参与者。
没有学生的投入,教学是不会发生的。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课堂不再简单地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成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
学生应该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学数学,逐步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多提一些问题、多一些探索性、思考性的活动,少一些现成结论。
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让学生会学数学和乐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构建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和乐于学习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正确态度,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会做人,获得今后持续发展的动力。
学生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本身,不仅是重要的学习变量,而且也是重要的学习产物和素质。
学习不仅仅是学生行为的改变,而且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认知方式和学习价值取向形成的过程,这些态度和取向是学生终身受用的。
学生将怎样投入学习,甚至比学习任何知识都显得更为重要。
数学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的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学习数学的方式和对数学的正确态度。
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倡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丰富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让更多的学生更加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4、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情感。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对流这条主线外,还有情感对流的一条主线。
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
没有积极和谐的师生情感,就谈不上富有生命力的教学过程。
要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堂情感,首先得依赖于教师的真情付出,观念的改进,切实做到:(1)要有浓厚的数学情和学会表达数学情。
数学情是指对数学的专业兴趣,它代表着情感的动机功能。
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情”是燃料,一旦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使课堂生动而精彩,从而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如果教师对数学没有情感,很容易把课讲得枯燥无味,学生自然也不会喜欢这一学科。
表达数学情,即传情,是师生间情感沟通与互动的标志之一,它体现了情感的感染功能。
换言之,通过传情,教师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以至自尊。
比如,一个学生的口算结果是54+25=78,很多老师会很快说:“错了”,这可能就会伤害学生的热情;但如果老师带着一种数学情说“很好,答案已经非常接受了”,则不仅是一种纠正,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这种尊重会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他们的学习动力;反之,批评可能会伤害学生的心灵,挫伤他们学习的上进心,所以,教师要善待失误的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迸发创新的火花。
”为了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去尊重学生,树立以“育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和多元的人才观。
具体体现在:①尊重学生的人格,坚信“师与生只是称谓的不同,除此,他们一样富有,一样贫乏”;②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坚信“天生儿童是我师”;③尊重学生所犯的错误,坚信“一个未曾犯过错误的人,永远也不可能创新,就像一个未曾跌过跤的人肯定不会走路一样”;④尊重学生的个性,坚信“世界上没有两片脉络完全一样的树叶”。
当学生的人格受到充分的尊重时,随之产生的是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毫无心理压力,对数学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2)要学会创设充满数学情的学习情境。
情感具有弥漫性,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来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
如数学课上学生的头发散了,教师可以停下课给学生梳头,这传达了教师的爱心。
有一个班级墙上布置了数学活动区,学生把学习收获用图形、话语方式表达出来,并被命名为“数学之星”等,这可称之为“墙上有情”。
英国一所农村小学的一堂数学课,学生通过看罗巴地图学数学,比较古今罗马的人口差异、城堡数量的不同等,既了解了历史又学了数学,这可谓是画中有情。